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既在史书中有记载,也出现在传奇、志怪、笔记、丛谈等形式的唐代小说中.以唐代小说中的"胡商"为焦点,梳理出上合组织部分成员国在唐朝时期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2.
第二届中印石窟艺术研讨会简介李崇峰中印两国有着二、三千年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历史。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和促进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印两国政府在1991年初签订了1991年至1993年中印文化交流新计划。作为新计划之重要交流项目,1991年11...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印文化交流的扩大,青藏地区作为中印交流的重要通道,凸现了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方面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本文以中印交流为背景,从研讨印度的地缘政治和文化战略角度出发,分析印度的对西藏政策与青藏地区的文化安全及国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留学签证开辟印度留学新纪元 2003年6月22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总理访华,中印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简化签证手续的谅解备忘录。 在原有的文化交流计划下,新增加了一个教育交流计划。教育交流计划的主要任务就是留学工作,它从原有的文化交流计划的大框架中分立出来,有自己独立的操作流  相似文献   

5.
谭云山是中印友谊金桥的重要缔造者。他从1927年至1983年,用毕生的心血从事中印文化交流,建有七大功绩:创建中国学院;建立印度首个中文图书馆;成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组织中印学者和学生交流;组织中印名要互访;沟通中印民族,为抗战服务;著书立说,出版刊物。从这七大功绩中,反映出伟大的谭云山精神:献身中印友好,立意天下大同;修齐治平弘毅,难行能行终身。弘扬谭云山精神,在当今中印、中外文化交往中,依然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音乐艺术的广泛交流创造了条件.交流的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即西域音乐的东渐和中原音乐的西传.关于西域音乐东渐的情况在史书中多有记载,而中原音乐西传的记载却较少.因此,以往论者只注意到了西域音乐的东渐,忽视了中原音乐的西传,甚至绝断地认为古代只有西域音乐在东渐.如日人岸边成雄在他所著的《古丝绸之路的音乐·西域音乐概述》中说:"……丝绸是从东方流向西方的,而另  相似文献   

7.
《左传》、《国语》、《史记》是我们了解古代历史的重要文本。在对一些史事细节处理上,三本史书多有不同,反映了三本书不同的思想内涵。文章撷取三本书中与晋国史事相关的部分,通过对"骊姬之乱"中骊姬形象不同的比较分析,探究三本史书不同的创作观以及作者主观情感对书写记录的影响,从中反映三本史书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唐朝时,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规模较从前更大,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一,中印政府间的交往同东南亚国家相比,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重于政治外交方面的交流,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外交关系。双方交往的主要形式——朝贡关系也由过去的单方面进贡变为互相和平交往。两国使者在交通路上往来频繁,五天竺国曾27次遣使来中国;唐太宗、高宗、武后也数派使者去印度。唐朝史籍对此也多有记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大明宫词>刚刚播完.电视剧是编导们"借鉴了<资治通鉴>等史书的故事内核,再加上大胆合理的想象创作而成"的(<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26日9版转载<羊城晚报>文),其中主人公太平公主与史书记载有很大不同.作为电视剧,这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许多观众不知道这一点,看了电视剧后很受启发,认为"既重温了历史,也能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感悟一些道理"(<北京晚报>2000年4月17日15版"真真"文),这就有些让人担心了.因为电视剧反映的不是可靠历史,电视剧中的太平公主也与史书记载的太平公主差距很大."重温"了一段大胆想象的历史,又从这想象的历史中"感悟"道理,这道理就有些成问题了.因此,还是有必要告诉大家,太平公主在史书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0.
李自成死于何时何地,史书记载说法不一。是死于通山,还是死于石门,300年前就有争论。本文认为通山说自1956年以来,虽为我国学术界所认可,但其论据本身甚为可疑,而禅隐石门夹山说有民间传闻、史书记载,还有出土文物相佐证,应当说是有据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从汉代的“声训”、到宋代的“右文说”,再到清代的“因声求义”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现就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概括总结,从而理清其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2.
"子部文学"是中国传统国学的一大门类,也是中国学术思想的集中反映。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这三本目录学著作中子部各类目的发展演变,可以揭示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和我国古代"子部文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中国学术思想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自我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合同是契约的一种,称作“合同契”,出现于东汉,是在“判书”形式的契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同契”与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单契”适用于不同的缔约行为中,长期并行而用,直至建国后的50年代.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合同契”在适用关系、名称、格式、款缝文字、惯用语等方面,都经历了复杂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数年的混用期,“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最终取代了“契约”,成为最重要、最常用的协议类文书.  相似文献   

14.
郑风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在从汉到宋的经典阐释里发生了重要变化,被定为“淫诗”备受贬斥。然而追究“郑风淫”一说成立的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承载着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汉代诗教的反动,“郑风”作为突破口被赋予特殊意味,并由此展开了不同于汉儒的经典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襄阳岘山因西晋名臣羊祜登临置酒而著名.唐代,吴从政提出把襄阳西南诸山中的岘山、紫盖山、万山归为“三岘”的说法,使岘山又有了“岘首山”的别称,,“岘首”一名,继承了岘山的全部史迹尤其是“羊祜置酒处”的历史内涵,并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与“岘山”并行于世.但到了明代,“岘首岘山,本为一山”的正确概念逐渐模糊,以致发生汪道昆移亭、祠于岘石处的事件,把岘石处当做“岘山”,并极大地影响了襄阳民间关于岘山的认知,事实上造成了岘山、岘首分离的状况.清代至建国后,襄阳本地文史学者对岘山的概念界定逐步走向模糊以至谬误,以至广受学界质疑.本文试图在分析史书、志书、游记等文献的基础上,对“岘山”、“岘首山”的分离以至混淆的源流予以梳理,对其由历史上到今天的乱象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6.
李清照的《词论》是中国词史上第一篇词学理论著作,但历来为人所诟病。对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认为她“词别是一家”的主张桎梏了别人;二是认为仅从协律的角度批评苏词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李清照的《词论》是在考察了唐五代至宋词学的发展历史后而总结出来的艺术特性和艺术规律。她对北宋众多词人的评价是实事求是,准确公允的。她对各家词的批评,是和她本人的个性气质分不开的。李清照的《词论》出现在词体地位确立的时候,在中国词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言"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关于其中作品的成书时代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研究空间。《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一文,胡士莹和郑振铎两位先生认为是宋人话本,实则应为明代作品。首先,对前人提出的"宋人话本"说的研究观点提出质疑;其次,根据宋元明时期刑法制度的差异,"沙门岛"领土所属权的变化,证明这篇作品绝非创作于南宋时期;最后,根据"温州府"和"临安府"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进一步证明这篇小说为明代作品。  相似文献   

18.
魏汉津为北宋后期雅乐乐律的制订者,根据其雅乐乐律所制作的雅乐当时称之为《大晟乐》,又被以其名字命名为“魏汉津乐”,具有极高的地位。其雅乐乐律理论主要有两点,一是“身为度”,二是“中正律”。其雅乐乐律理论不仅受到当时一些人的批判,也受到后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三亚古称崖州,由于建市时间短,长期讹传着“三亚市的历史不过才十五、六年”及三亚是由“三丫”转来的说法。针对这些说法和三亚的历史与名称尚属空白的状况,文章通过对历朝历代、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三亚历史沿革与名称演变的考证,说明三亚的名称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出现,在清康熙年代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清晰地描绘出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而且,从古“崖州”与现代“三亚市”隶属及演化的清晰脉路,和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来看,其名称变化,不过是历史的演化延续而已。由此,我们发现三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牢丸”是何种食品?目前至少有“蒸饼(馒头)“包子(馒头)”水饺“汤团”等不同的说法。根据文献记载研究、分析,我国古代对物品有“随形而名”的习惯和特点,“牢丸”有一“丸”字,“丸”即“圆”,说明“牢丸”是一种呈“丸(圆)”形的食品。另外,从“牢丸”的食用方式看,与“圆子”相符。因此,“牢丸”应是。圆子”。我国制作、食用“圆子”(包括“汤圆”)的历史不晚于西晋。关奠词:古代I食品;牢丸,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