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2.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群体,研究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大学生主体性迷失的表现以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以人为本的时代德育主流基础上,大学生在网络德育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发展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网络德育主动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大学生还是网络德育自我教育的主体。因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须确立大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并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在满足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服务辅导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德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当前,网络生态危机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网络虚拟信息致使大学生主体性散失,黄色信息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垄断信息弱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加之由于观念滞后等原因导致高校传统德育收效甚微,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开展隐性德育,是解决高校网络生态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来说,要转变德育理念,积极创设网络化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完善育人机制,注重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强化职业道德操守意识,加强网络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5.
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调查及其教育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术学 《教育科学》2006,22(4):66-69
全球化时代的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和改变着人自身,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在开放多元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对其主体意识、全球视野、民主观念等都将会产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概念的解析以及对国内八所高校大学生网络主体性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迷失的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以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网络主体性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主体性教育--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网络社会是人类用智慧拓展的另一生存空间。人既是现实社会的主体,同样也应该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体。我们既要认识到网络社会可能成为促进人的主体性在更高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空间,也要看到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的迷失。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群体,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主体性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规律,分析大学生从事网络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体性问题,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主体意识和网络行为习惯,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虚拟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的深度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主动对接的产物。开展此项教学改革,赋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其优势和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现实超越性;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添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创新性。具体实施路径包括:虚拟体验、网络调研、"网事"研究、虚拟建构。为提高教学实效,应在操作过程中处理好虚拟形式与实际内容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引导的关系、虚拟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调查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和高校网络教学普及,大学生网络主体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高校网络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主体性调查及其研究对于高等院校实施网络教学,提高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自主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珂 《时代教育》2014,(5):160+163
网络在大学生中的迅速普及,在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带来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其中的道德主体性的网络失范,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态势,把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状况,有利于高校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田菩提 《江苏高教》2007,(1):142-143
面对虚拟社会给和谐现实社会构建带来的挑战、网络社会道德的失衡、大量的网络不文明与犯罪现象,以及网络虚拟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学习、身心健康与意识形态的冲击,唯有正确处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网络虚拟社会道德风尚,完善相应的网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网络不法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社会素养,才能使网络虚拟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进入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学生主体性尤其是道德主体性的某种失落,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新课题。做好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高校应从建设高素质的网络工作队伍、整合德育课程资源、建设网络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等方面开展和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世界也不断发展,人的虚拟生存应运而生,并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影响着人的生存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由于虚拟社会(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个性化以及网络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等,出现一系列的虚拟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虚拟生存有很大的影响.为大学生的虚拟生存提供导向、开发和保证功能,就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的动力.而导向功能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的功能,对大学生的虚拟生存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所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虚拟生存的导向功能,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平台的同时,也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主体性的缺失,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从网络的角度来分析网络道德主体性的缺失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重塑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网络虚拟时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虚拟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表看法,客观上拉近与现实社会的距离,也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融入社会的愿望。从网络舆论的定义入手,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现状和特点,并提出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网络生存中,主体以虚拟的形式,在无限空间中自由翱翔,自由创造,主体的自由、创造、独立性得到了极大的展示,主体性得到真正的回归和激烈的张扬。但是,由于网络主体的虚拟性、非现实性、超越性,使主体在无穷的空间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找不回真正的存在,导致了主体性的迷惘。主体性在资本逻辑中受到商品拜物教冲击而迷失转换为因网络虚拟形态而再次迷失,是对现实主体生存的又一次挑战。破解和回应这一挑战,构成当今发展哲学思考的又一主题。  相似文献   

16.
虚拟社会大学生的生存困惑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生在虚拟的生存空间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享受自我的同时也存在着现实人际感情被凝固、精神与肉笨被分离、集体归属感消失、自主性被抑制等生存困惑。给网络生存困惑中的大学生以人文关怀,是它的主体性回归的呼唤,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尊重,也是对人的价值存在的反思。所以,教育者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主体性人格,帮助其走出网络角色迷失;引导大学生学会生活,使其真正感知自己现实的“家园”;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给虚拟社会中的个体的灵魂找一个停靠的港湾;利用网络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调适;社会为大学生的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是学校教育者实施人文关怀的前提。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已成为新型大学生组织的重要形式,按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兴趣型、求知型、从众型、交际型、娱乐型、信仰型、消费型等。不同结构的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又呈现出或活跃、或稳定、或松散等不同特征,发挥着提升人际交际能力、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等功能。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行为调查与研究,对于实现网络虚拟群体的育人功能,加强对网络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构建和谐稳定校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因网络介入而变得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网络组织参与,而虚拟网络组织极大冲击和影响了传统大学生组织引导管理的模式和手段。因此,需要在掌握当前大学生网络组织参与情况、运行特征的基础上,建立网络组织引导管理新理念、新机制,采取因应措施,科学引导管理大学生虚拟网络组织参与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从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看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引导迫在眉睫.文章从网络主体自我意识的混沌、网络主体价值理性的失落、网络主体交往自由的失范、网络主体情感体验的丧失等方面,分析了网络主体的生存异化状态是大学生心理失衡的症结,进而提出健康的网络主体性人格的养成是大学生网络心理引导的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增强大学生主体性的网络道德自觉意识入手,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