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论汉代文献整理的思想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两汉文献整理思想,主要有求真的文献整理态度、博通的文献观、系统的文献考辨思想、成型的文献解释模式和传统文献学思想的发展。汉代发展和创新了文献辨伪、版本、校勘、注释、标点、翻译、目录等方法。这些方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文献学方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构起文献学的基本框架。作为体系的文献学,在汉代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
王国强 《图书馆论坛》2006,26(6):354-357
汉代文献在文字载体、书写和排列顺序等形制方面已基本定型。汉代已建立后世所遵循的以内容、主旨为基础的标立书名以及署名、结集的规范,但是先秦某些习惯也在延续。汉代著作方式众多,以注解、汇编为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史注兴于六朝,盛于唐代。推本其源,实由经注发展演变而来。经注与史注,是为了适应经学教学与史学教学的需要,初皆以训沽为主,即以训释词义及标举字音为务。但是,经注重在昌明经义,史注则应补史之阙。考《春秋》三传,《公》、《谷》重微言大义,《左氏》重增补史事,已开经注与史注分道扬镳之端绪。魏晋以降,经学衰微,而史学繁盛。两汉经师传经之法,转而为史家注史所用。  相似文献   

4.
汉代文献传播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文献传播在文献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文献传播方式多样化。教育是汉代最普通的文献传播方式,书肆是汉代文献的最重要流通渠道,赐书可以把国家藏书的副本分散到全国各地,而辑校注释则以新的版本形式促进了书籍的流通。  相似文献   

5.
从《汉书·艺文志》看汉代经学之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它以目录体的独特形式对汉代经学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性总结。本文特以此作为研究汉代经学的切入点,考据所涉及的经学源流、发展和演变,以期对汉代经学的起源、发展、特点、价值等做一全面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南朝时期,文献学呈上升发展之势,古籍的注释经史并重,学术评论专著勃兴,出现了史学世家裴松之《三国志注》、裴Yin《史记集解》这 样的史学名注和裴予野《雕虫论》这样的评论文章,对前人著作进行了高水平的注释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本文对三裴在文献学上家承和贡献作了探讨和述评。  相似文献   

7.
黄光 《档案》2008,(2):21-23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东汉儒家学者,中国著名经学家之一。郑玄先学今文经学,后习古文经学,网罗众家,通融为一,成为汉代最大的“通儒”,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其经学成就及由其学术而形成的学派,后世称之为“郑学”、“通学”或“综合学派”。著书甚多,完整流传至今的有《毛诗笺》《周礼》《仪礼》《礼记》的注,其它都已失传。  相似文献   

8.
以往学界对两汉经学的研究,或仅局限于经书、经学本身的考索,或仅满足于社会背景的简单分析,大多未能很好地揭示和把握经学与汉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山东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推出《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薄弱环节。该书二十六万余字,分作六章,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论述了儒家经学产生和早期发展的历程,考察了儒家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研究了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  相似文献   

9.
经学是我国古代的传统学科,在整个封建社会,被誉为官方学术,曾成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正因如此,所以经学文献,卷帙浩繁,据统计,仅十三经正文就有六十四万七千五百余字,整个经书的传、记、注、疏的著作,约有三万万字左右(吴枫《中国  相似文献   

10.
严遨、严谷声父子毕生以古籍文献收藏为己任,搜求、收藏古籍文献30余万卷,其中善本5万余卷,其藏书楼"贲园书库"被誉为"成都天一阁"、"抗战时期的文化客栈"。严氏父子痴爱古籍文献,苦心孤诣地对古籍文献进行搜访、校勘、补正、辑佚、注释,完善古籍文献,创造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法;以学术传衍为使命,利用藏书刊刻古籍文献;慷慨无私,将私藏古籍文献捐奉国有。他们取得了突出的文献学成就,成为我国近现代重要的文献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