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特劳斯在《论柏拉图的会饮》中指出:《会饮》值得探讨的原因之一在于其真正呈现了诗与哲学的争锋。以阿里斯托芬打嗝为界,后半部分针对爱欲发表讲辞的三位发言者代表了古希腊诗歌与哲学的圣殿,而本文将以阿里斯托芬、阿伽通与苏格拉底三人对爱欲的赞颂讲辞为着眼点,以《会饮》中暗藏的哲学与诗之争为基础,浅析阿里斯托芬在《会饮》篇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阿里斯托芬是希腊著名的喜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部喜剧,流传下来了十一部。阿里斯托芬的剧作题材广泛,思想深刻,洋溢着人民性的色彩,他被恩格斯称为“带强烈的倾向的诗人。”柏拉图也给他过很高的赞誉,曾替他写过一首墓志铭:“秀丽之神想要寻找一所不朽的宫殿,毕竟在阿里斯托芬的灵府里找到了。”阿里斯托芬不仅是位卓越的剧作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剧作《蛙》是西方第一篇文学批评,他开了在剧作中  相似文献   

3.
喜剧之父     
<正>有"喜剧之父"之称的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是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生于阿提卡的库达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时间在雅典度过,同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有交往。阿里斯托芬说,他写喜剧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理,支持正义,给人民指出教训,把他们引上幸福之路。阿里斯托芬总共创作了44部喜剧,其中,《阿卡奈人》《骑士》《和平》《鸟》《蛙》等11部,是现存于世最早的希  相似文献   

4.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著名的喜剧诗人,他把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的旧喜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树起了欧洲喜剧史上的第一座峰巅。他是当之无愧的“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厚的人民性,诗人那丰富奇妙的艺术想象和灵活多变的喜剧手法,曾使后世的不少艺术家为之倾倒,并从中获得了有益的美学借鉴。而今,当我们依据不断发展的文学史所提供的丰富史料,站在新的文化基点上探讨阿里斯托芬剧作的喜剧性,并试图寻求新的美学启迪时,他仍然没有使我们失望。独具特色的艺术变形是阿里斯托芬构筑喜剧世界的基本方式,他的变形主要是一种“双  相似文献   

5.
论苏格拉底辩证法的人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正的辩证法起源于苏格拉底哲学,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标旨向,那就是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苏格拉底哲学就是一种人类学哲学或者“人的哲学”,苏格拉底与人辩论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并通过批判性思考力图重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苏格拉底的辩证法也内在于他的哲学追求之中,它具有“人本性”,是一种本源于人自身的逻辑,它追求“人事”的真理和一种善的生活,代表着一种自由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人问德尔斐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的人?神曰:“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得知后十分诧异。于是四下拜访雅典那些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试探的结果却发现,那些聪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由此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的含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正是在于自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显然哲学中所讲的“智慧”和“聪明”与自知相伴,与追求相联。他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是对人生真理的永恒追求。同样教育也如此。“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同样是柏拉图撰写的一组以苏格拉底之死为主题的作品,本身却存在着差异。不同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的实录性质,《斐多》篇更像是柏拉图个人的心理治疗。其中所确立的灵魂不朽的信念,可以被视作理解柏拉图全部关学和文艺思想的枢纽和关键。柏拉图对绝对关的反复追寻、理念论对真正尺度的探求,以及对爱欲的论述和文艺政策的设计,均导源于苏格拉底之死所带给他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追求美格拉底是苏格拉底的同乡,也是他的同学。他们都一样喜欢读书,一样喜欢研究哲学。所不同的是,美格拉底一本接一本地不断出书,苏格拉底却一本书也没有出。美格拉底不禁有些飘飘然,每次见到苏格拉底,总是把两眼望到天上。苏格拉底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他却用鼻子哼一声算作回答。苏格拉底的学生实在看不过去,对苏格拉底说:“美格拉底已经出了几十本书,堆起来有大半人高了。你为什么不把你的学说写出来呢?你的学问比他大得多啊!”苏格拉底说:“我们追求的不一样,他追求的是出了多少书,我追求的是真理。”时间就像一把淘金的筛子。许多年以后,…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话性影响深远。“苏格拉底对话”是辩证法对话,它认为真理产生于寻求真理的人们的对话中。作为智者发现真理的一种方法,它把深奥的人生哲理大众化,是“助产术”式的。“梅尼普讽刺”在传承“苏格拉底对话”的同时将它做了民间还原,其言谈或创作方式更加世俗化;它以戏拟现实为手法展现的“非圣无法”、“疾虚妄”的喜剧性,显示其对话的文学性特征。从“苏格拉底对话”至“梅尼普讽刺”,对话性经历了从初期辩证法的实践对话到文学性喜剧式对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敞亮教学的道德光辉——苏格拉底对智者教学的伦理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者自称“德性的教师”,苏格拉底却怀疑他们是否开展了真正的教学。在对智者教学展开伦理批判的过程中,苏格拉底指出,不努力教人就是不道德,省察道德生活是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平等对话中自我发现真理,驯兽术是不道德的教学方式。这些观点开启了西方教学伦理思想的先河,奠定了现代西方教学伦理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和工业中心。山海掩映,阳光璀璨,素以欧洲文明的摇篮、丰富的历史遗迹而著称,清新的空气、宜人的气候也闻名于世。雅典建城至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代雅典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大悲剧家欧里庇德斯,大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柏  相似文献   

12.
在斐德若开始演讲吕西阿斯的讲辞前,苏格拉底与斐德若在城墙内偶遇,苏格拉底被斐德若藏在外套下的吕西阿斯的讲辞所吸引,并将其称之为"疗药",斐德若用波若阿斯掳走俄瑞逖娅的故事吸引苏格拉底,神话和药在两人进行正式演讲前起到很大的作用,它们统一于引诱的真相中。  相似文献   

13.
“苏格拉底的无知”不是假装无知,他是真诚地认为自己无知。不过,这种“无知”不是经验性的无知,而是一种求知态度,即认为人类永远无法占有绝对真理,但又始终不渝、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苏格拉底的无知”引导了一种理想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权威,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学术标准面前,师生平等。因此教师不是在传授真理,而是在向学生传达这种“无知之知”的求知态度和求知方法。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变得自足,然后自主地追求真理。  相似文献   

14.
将古希腊"喜剧"改译作"谐剧"的做法引来了人们对谐剧品质本身的反思,而研究古希腊谐剧最重要的文本涉及亚里士多德《诗学》、阿里斯托芬《云》和柏拉图《会饮》。从这三个文本出发探究谐剧的性质,可发现其中存在的政治与哲学问题:《诗学》指出了谐剧在模仿问题上开启了向下的沉沦,《云》本身则暴露出谐剧诗人在民主时期的政治诉求,《会饮》里的神话点明了谐剧诗人的文艺手法和政治诉求。它们均受各自作者哲学眼界的影响,而这亦是谐剧诗人与苏格拉底的真正差异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挚爱主题来源于柏拉图《会饮》篇中阿里斯托芬关于爱情的定义。昆德拉对阿里斯托芬的说辞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和探讨,并针对现代社会的挚爱与爱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昆德拉的思考实际上是对阿里斯托芬言说的一种衔接。不仅如此,昆德拉还在他自己的创作中实践了阿里斯托芬言辞中所包含的挚爱理想的毁灭因素,对挚爱进行了怀疑。这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是否挚爱就真的不存在?同时,它也促使当下的作家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探究挚爱主题。此外,昆德拉还通过作品中具体人物和情节的设置,建构了自己的现代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16.
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埃斯库罗斯被誉为“悲剧之父”。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喜剧之父”。索福克勒斯被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欧里庇得斯被誉为“舞台上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09,(2):16-19
人们都渴望拥有一个完满的人生,都在追求完满的道路上不懈地努力着,跋涉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绝对的完满是不存在的,相反,“不完满才是人生”成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平凡的真理。这也是“渔夫与珍珠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革”十年浩劫的结束,作家孙犁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潜藏于孙犁内心深处基于对婚姻的不完满感,让他形成对女性美的独特观照和细腻感知,并以之作为精神的代偿。这种原初的不完满感和随后的婚姻挫折,以及随着年事渐高的身体衰老,最终形成了晚年孙犁那“大残破”的自我体认。这种残破意识在孙犁晚年著述中氤氲出无尽感伤,使其晚年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追问”的典范大概是苏格拉底吧。他漫步广场,碰着路人便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正义,直问得人张口结舌,不得不承认自己思维的混沌,思想的悖谬,不得不重新审视生活,思考生活。这样的对话方式,可以穷究事物的本源,引导学生探索真理。  相似文献   

20.
幽默田野     
《成才之路》2011,(19):96-I0025
求知如呼吸“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呢?先生。”一名青年向苏格拉底请教。 苏格拉底并未直接回答。他与青年一起来到海边,然后让青年下到海里。当海水淹没了年轻人时,他拼命挣扎露出海面。苏格拉底问道:“你在海里最需要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