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子怀着对时代、社会和百姓的忧患意识,以道体为前提,以自然、无为为价值原则,以圣人与百姓的关系为主线,提出了道家与众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愚民"、"弃智"思想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以"道"为核心,以"无为"和"无不为"为基本原则的,其人格的最高理想状态是与道合一,老子的理想人格内容十分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3.
李建光 《职大学报》2010,(1):107-109
《淮南子》认为"圣人"是"衰德世"的产物,"圣人"尚不是"真人",但经过修炼终可以成为"真人"。"圣人"是体道者,同时,也是治世者。"圣人"治世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无为"而治,通过"圣人"的治理,社会能返回到"至德世",在"至德世"中,有利于体道修真者成为"真人"。  相似文献   

4.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老子>一书文约意丰,晦涩难解.从道之有无与器之有无两个层面对老子"有无相生"的现念作出分析.指出应该从时间与空间、道与器的双重角度来理解老子这一思想,或许可以更切近老子玄奥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道是老子的宇宙论,道生一,一生二,任何事物都是由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组成;物壮则老,极则反,事物总要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原始状态。基于此,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论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之"道"有万千,在言道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前后抵牾之处.但这并不说明孔子之道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缺乏可行性.《论语》之所以存在言道的矛盾,在于孔子"道"的多重内涵.孔子之"道"由三部分组成——小人之道、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他们的标准和要求都各有不同.此三道是孔子改变春秋乱象的途径,探求孔子的"道",亦是挖掘孔子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8.
孔子与柏拉图都处于奴隶制衰落时期,为建构理想的社会秩序,他们都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治国之道.首先,孔子的"以德配天"与柏拉图的"建国神话"都是在为德治的必要性提供论证;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他们观点相异,不过都承认可以通过德治使人向善.其次,他们分别将"仁""善"视为德治的核心,前者是对亲亲爱爱的人际关系的阐释,后者是超越了现存秩序的最高理念.最后,他们将德治的实现寄托于德才兼备之人,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贤人政治,孔子的"圣人"是理想道德人格的化身,柏拉图的"哲学王"却掌握着超高的治国智慧.正是这些相似却又不同的政治智慧使得德治在东西方历史上有着不一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圣人作为一个中国哲学的范畴,在与道的关系中表现为知“道”者;在与人的关系中体现为理想人格模式;在与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构建理想社会模式的基点。在这三个关系的会通中,它联系着形而上的天、道与形而下的人、社会,并将这两个方面一统到一起,成为实现天人合一的中介环节  相似文献   

10.
说老子之道     
老子创立的道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老子之道是反条文的,侧重于本原的、形而上的含义。同时,老子之道也是一种正确的在世方式,老子倡导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反对主观故意与刻意。形而上的道下贯于形而下的经验世界的路径是:道→德→仁→义→礼,此即道可道,非常道。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老子>文本里,老子对和谐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体现在老子对万物的生成发展、人生的修身立命、社会的安定公正以及失去和争取"和谐"等问题的思考上,尤其是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和谐是老子哲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老子》仅仅五千字,却微言大义,句句都是名言隽语,蕴涵了无穷的智慧,历经几千年的风雨经久不衰,至今在人们的日常语言和处世原则中仍可看到其留下的印记。《老子》中提到的珍爱生命和贵身轻物思想,对今天开展生命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全唐诗》看唐代诗人的羲皇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羲皇上人”现在已是一条大家熟知的成语,推其源典出东晋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其正确的理解应是“羲皇高人”或“羲皇圣人”,指羲皇时代。出于对陶渊明的尊崇和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唐代诗人往往化用“羲皇上人”入诗。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羲皇上人”所代表的“羲皇时代”有君似无君,无为无不为,精神愉快,丰衣足食,类神界天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始共产主义。究其根本,《老子》所展现的“小国寡民”的农家乐园、《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及陶渊明《桃花源诗》追忆的“桃花源”以及唐代诗人吟咏的“羲皇代”在思想上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4.
两汉之际"道"之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即"道"向万物靠近的趋向,而促使这一趋势得以可能的原因在于作为"道"之分身的"一"的出现,而"一"的出现又加速了"道"万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樊骏生前于文学兢兢业业的态度深刻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进程与发展。《认识老舍》一文是樊骏剖析老舍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引经据典,研史究料,展现一个学者熟稔的文笔功底与谨严的求识理念。樊骏已逝,情怀留存,感悟析视先生的学术修养和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研习标尺,更鞭策我们严肃求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创造教育的启迪 :(1)有利于转变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传统观念。 (2 )给予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3)对于创造教育的具体实施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 (4 )其创法教育思想对现代创造教育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子思想是典型的东方智慧.它不但是历史的,也对解决现实问题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老子之“道”的自然性启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老子将天、地、人统为一体的思想启示人们关注生态平衡,老子的“无为而不为”之术提升了传统的领导艺术,老子的相反相成之道为现代的经营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老子之“道”的阴性特征和雌守观念更对传统的“尊阳卑阴”价值观具有纠偏作用,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从孔子之“有道”、墨子之“尚同”、老子之“小国寡民”再及至《礼运》“大同”,通过对古代大同思想的梳理,发掘其可资借鉴素材,分析其负面价值,来探索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五个方面阐述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启示 ,说明了创造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