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永运的森林     
杨朔是散文大家,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一个学生私下里说:“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他说:“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你说,我说,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这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以逾 1/3的篇幅,叙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诬陷鲁迅先生考试作弊和霉菌学课余放电影两事件。从鲁迅先生思想发展道路看,他早期赴日求学时思想具有突出特点并发生过重大转折,于是人们就从鲁迅思想研究的角度认为,这两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交待了他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固然不错,但仅此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过于笼统的分析立足点脱离了作者的本意。这篇以“藤野先生”命名的回忆性散文,其文章以表现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为主旨,无论怎样散,都必须围绕“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后期以来 ,诗人写散文随笔 ,已不鲜见。较有影响的有于坚的《棕皮手记》、翟永明的《纸上建筑》、王小妮的《手执一枝黄花》 ,以及王家新、海男、陈东东等的作品。这些诗人的散文和随笔往往在文字上讲究意象表达的精确性、思维的绵密性 ,并擅长于记述、讨论深刻的精神问题和内心体验。近日拿到马启代先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心巢》。虽然对马启代先生了解不多 ,但知道他是位诗人 ,出了许多作品集 ,而《心巢》是他第一部散文随笔集 ,这样我便少不了要对“第一”说两句。在我看来 ,这部文集具有诗人散文所具有的共同性 :文字上的讲究和对…  相似文献   

4.
茅盾先生20年代末流亡日本期间,曾写过一批散文,其中发表于1929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20卷的是一篇不足700字的随笔《卖豆腐的哨子》。文章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后引发的巨大而又“难言”的怅惘忧愁。那么,作者具体又因何而愁呢?文章表现得“难言”而隐晦。但我们可以随着作者对自己情感的四次“排除”,进一步明确其心理历程。第一不是乡愁。“像我这样的outcast,没有了故乡,也没有了祖国,所谓‘乡愁’之类的优雅的情绪,轻易不会兜上我的心头”。茅盾先生早年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以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为工作,所以文中常夹…  相似文献   

5.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朱自清先生是卓然有成的散文家。这是早已得到了公认的,鸿文高论选出,说之颇详。“不贤者识其小”,我只想从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所作的探索和追求,谈一点浅见。朱自清“写过诗,写过小说”,后来搁笔了。他自己说,“诗情枯竭”了,而小说呢,“我一辈子也学不来!”但“又不免有话要说”,便只写可以“随便一点说着”的散文,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这些话未必全是他的谦虚。他认定了散文才是合于他的文学个性的样式;“我意在表现自己”,似乎就是他在《背影》结集出版时定下的散文创作主张。然而,恰恰就是这个“表现自己”,使他经历了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探求。所谓“表现自己”,如果我们只记得创造社作家说之又说的表述,就会把它和“由内到外”扣合起来,理解为创作是“艺术家内心之智慧的表现”;然而文学研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文化”.如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故而“文化类散文”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散文名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体现了文化类散文的特点。课本上选有他的《信客》,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霜冷长河》《文化苦旅》两本书,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一、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杨朔是散文大家 ,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 ,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 ,一个学生私下里说 :“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 ?他说 :“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 ,你说了我说 ,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 ,这确实是一个瑕疵之处 ,我当即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 ,并让他对这段对话描写进行改写 ,借以推陈出新。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学生的质疑 ,也就谈不上对这段对话描写的创新了。二、训练求异 ,求异…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一个经验交流会,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  相似文献   

10.
一公元2006年6月5日,就是郭敬明君在博客宣布绝对不道歉的那一天,我独自在网络上徘徊,遇见寒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郭敬明写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郭敬明先生目前是需要一盆冷水的。”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看过的抄袭类的小说,大概是因为往往名不副实之故罢,口碑一向就甚为差劲,然而在这样的环境艰难中,毅然推出了《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就是他。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与职业毫不相干,但作为读者,却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原创作品”,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11.
文艺作品的意境创造,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梁启超谓文艺作品“第一要新意境”(《新大陆游记》);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一切文学的审美标准:“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杨朔在谈他写散文的经验时说,他写散文“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在文学批评史上,诗歌和绘画是特别强调意境美的。至于散文在意境的创造上也是早已出现了的。宋人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就是说,这种境界是虚的,不是实的。由此可见,散文造境(意境)早见端倪,只是在文学批评史上没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3.
张艳花 《考试周刊》2013,(69):26-26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散文教学是让人比较头疼的一块.为什么呢?从考试角度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大阅读”比较难。要么读不懂文章,要么题目得不到什么分数;从素质培养角度看,学生不是很配合,因为上散文课,大家思考、讨论的都是比较虚的东西,学生感觉不需要记录,似乎也没学到什么东西。造成了听不听无所谓的局面,正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所写:“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虽然没有到这种地步,但学生的极度不重视是切实存在的。可能有人说:“那是你上课不够生动有趣或者个人魅力不够。”如果课堂单靠有趣就能解决问题,不需要高考,大家就不必如此烦恼了。  相似文献   

14.
张小明在语文作业本上写了这样两句话:我不管题目的要求是什么?埋头一口气写起来。不管怎么困难?我们也不怕。老师看了,用红笔在两个“?”的旁边画了两个“?”。为什在“什么”、“怎么”这两个疑问词后面用问号还会错呢?张小想来想去,老是想不通,于是跑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指着鲁迅先生写的《故乡》里的句话叫张小明看: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一会儿,老师说:“鲁迅先生写的这两句话,虽然用了疑词,但都没有…  相似文献   

15.
意味,指散文的艺术意趣和情味是表现思想内容的手段,这是文学艺术性所要求的。宋代张戒说:“大抵句中若无意味,譬之山无烟云,春无草树岂复可观”。就是说散文没有意趣、情味,就像山没有烟云,春天没有草和树一样,就没有什么观赏价值了。一篇散文写得怎么样,首要的看是否有意味。有无意味,是关系到散文有无艺术性的标鉴。1996年11期《人民文学》发表贾平凹散文《书信十一篇》选择其三篇“我倒不信你能江郎才尽,瞧照片上腰又大了一圈,那里边装什么?文坛上有人是晨鸡暮犬,他们出于职责,当可闻鸡而起,听吠安睡,有人则是老鼠磨牙,咬你的箱子磨他的…  相似文献   

16.
近日,笔者收到一位外地的高三女生寄来的一篇散文稿《女孩子》和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听说散文姓‘散’,人人都会写,最自由,最不受拘束,可以随心所欲,任笔纵横,要怎么写就怎么写。但自己写了好几篇散文稿,投给报刊均未录用,真感到苦恼。这次寄给您的《女孩子》,是我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一篇,请您帮我看看,编辑老师他们为什么不用?另外,请您告诉我,怎样写好散文?写散文有什么‘秘诀’吗?如果您有时间的话,请帮我修改这篇习作,好吗?谢谢!”  相似文献   

17.
赏析:人教版教材中选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我们在此选了先生另一篇散文《想北平》。老舍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被誉为“语言大师”的他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来描写他对北平的怀念,对青少年时期的追忆,于是就有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想北平》。这篇散文没有波澜壮阔的高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是以一种如话家常的口吻,将故事娓娓道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浓郁的眷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步入老舍先生的情感之旅、追思之旅。设若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让…  相似文献   

18.
【案例】支玉恒《母爱如斯》教学片段师:你们看这篇文章.是一个记叙性的文章吗?生:是。师:它既没有具体的事,也没有具体的人,你说它是一篇什么文章呀?它是一篇散文,一篇特殊的散文,它每一个自然段都写了母亲是怎么做的,“他”是怎么做的,是不是嘛?  相似文献   

19.
永远的感谢     
一个阳光很好的午后,我坐在办公室批阅周记。班长陈吉伟走进来,很有礼貌又略带不安地说:“陈老师,我在周记上写了一首诗送您,很不成熟,希望您不要介意。”“是吗?那我谢谢你了。”这个陈吉伟,生性孤傲,但很有些才气,常在周记里弄点小诗散文之类的“请教”我,今天又出什么花样了?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阳光里,我随手抽出了他的周记本。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三少”,即:读的少(有时,每学期的一本课本还上不完),写的少(能保证做到两周一篇作文已很难得),说的更少(基本上是先生讲,学生听,抄一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类).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更好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要改变这种现象,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做到“三多”,即:“多读”、“多写”和“多说”。为了做到“三多”,我抓了三条,具体做法如下。三本书·一张报·百篇文所谓“三本书”,指的是首先读好课本.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要选读一本古代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论语》(节选)、《孟子》(节选)或《文言短文选读》之类;选读一本现代的或外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一本散文选或微型小说选之类.这些都要统一阅读,以便教师指导,集体研讨.除此之外,自己要有时间或兴趣,多读一些,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