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番子拳名的“番”与“翻”张克俭(武汉体育学院)番子拳,是我国北方武术中的一枝奇葩,原名“八闪番”又名“番拳”,有绝技快招之称。番子拳是武术中短打类的拳术,拳法密聚多变,技法迅速连环。故曰:番拳法连环,爆竹一挂鞭,双拳密如雨,出招似闪电。史料记载,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番子拳按基础、功力、技击、套路四部分进行分类整理,并就番子拳的训练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3.
戳脚拳是以腿法为主的传统拳种,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如在沈阳地区,就有戳脚翻子、胡氏文趟子拳、地行戳脚,此三支传承至今。笔者练的是地行戳脚与文趟子拳。地行戳脚拳是先师高伯川(1897~1970年)所传。高师是河北蠡县人,11岁时拜师学艺,21岁艺成后走南闯北,孤身一人,终身未娶,后落脚沈阳。高师一生淡泊名利,曾担任过冯玉祥部队的武术教官。冯  相似文献   

4.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5.
马雷石  刘海峰  冀潜 《精武》2009,(6):34-36
汤瓶七大势是汤瓶七势拳的内容核心,七大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及其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身”、“辗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式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故汤瓶七势拳又称汤瓶拳式七势拳。  相似文献   

6.
朱伯伦 《武当》2006,(9):3-5
把者,拳也;拳者,势(式)也,山西、河南等地也有称作把势(式)和势(式)口。四把即四种拳势(式)的打法。  相似文献   

7.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5-55
横拳是五行拳的母拳。横拳的要点在一个‘衡’字上。我们知道重心是五行拳的重中之重,只有身心平衡了,才能确保起势、出势的准确,才能达到拳论所说的:“出手横拳势难招”。很多人横拳玩了半辈子,仍然是练时发不出劲力,更谈不上用时的“出手见红”了。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练横拳的人只知二五不知有一十。所以说,没从根本上理解横拳重心重于一切的深刻含义,是无法理解古人所说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见势而进,随势而退”的妙谛的。  相似文献   

8.
《中华武术》2005,(8):10-11
天水武术的门派较多,主要有:东门派、军营派、高家棍(壳子棍)、安家山一梢棍、豹子坪换手鞭杆、沙石坡铁门扭丝栓鞭杆、赵家柔软功、咸振刚硬功派等门派。还有一些拳术、棍术流派,如回民童家拳、台子派的子拳、子棍,以黄宝珊、李雄武为代表的发展派。这些流振在近年传播较广。影响也很大.是天水武术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汤瓶七势拳     
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族中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多阿訇都练习此拳。汤瓶七势拳练习前先口诵“台斯迷”,这是伊斯兰教的阿文,意思是奉普慈太慈安拉之命起。奉真主的命令行事。起势和收势皆为汤瓶式。开始和结尾均冠以“接嘟哇”,意为真心真意接受真主的恩赏之意。  相似文献   

10.
水火居士 《精武》2008,(1):58-58
先师云:“形而上者谓之意,形而下者谓之势。演形意拳术者,熟玩内意外势之语,于拳道则思过半矣。”盖拳意者,人神所素具之灵机也,灵机者,必藉拳势而显者也。舍拳势,则拳意浑噩将无所用。未闻‘意’,‘势’有孤立而成者也。神之取给于形,形之取给于神,相反相成,并完吾人虚灵不昧之天真;觉行圆满,包举无遗,此形神得其宜之总说也。  相似文献   

11.
通臂拳亦称通臂二十四势或合一通臂拳,属昆仑派。此拳早在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有论述。在他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中记载:“神拳当面插下,进步火焰钻心。”与二十四势中掖、挑二势吻合。  相似文献   

12.
刘文波 《精武》2004,(1):8-9
三体势是形意拳的主要桩法,也是形意拳中各种套路的起势、收势,该拳种的各种技法都是以三体势的各种要求为基础,所以,该桩法既为入门必修,又是高层功夫所需。三体势体现了形意拳的太极、两仪、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星、八字(及八要)、九数等要领,因此,练三体势也即是练习形意拳的精华。“三体重生则万物生”,三体势又可变化为各种拳式,为各行(形)拳之母。如果说五行拳、十二形拳是形意拳之母拳,那么三体势则是“母拳”之“母”,  相似文献   

13.
汤瓶七势拳     
中国穆斯林三大宝(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势拳)之一的汤瓶七势拳又名汤瓶拳,它以穆斯林洗"阿卜代斯"的汤瓶壶为标记。汤瓶七势拳在回民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是回民独有的拳术,既能修身养性、强身健体,又可应用于实战,防身自卫。由于七势拳历来秘不外传,只在少数阿訇中秘传,外人很少见到。  相似文献   

14.
高翔 《精武》2003,(4):47-51
太极秘拳小战法,拳势小巧是短打。未学打人先学防,走步躲避带招架。小战拳是太祖入门的拳法,要求习者掌握短功、劲横力及步法、肘膝法和招架法。小战拳短促突击,架势紧凑、桩步稳固,动形较小,节奏分明。  相似文献   

15.
和式太极拳由清末武术家和兆元(1810~1890)创编,素有“三合一”拳架之称,即拳架、推手、散手三者有机结合。拳架如老梅之枝,质朴无华,却技击性极强,招招蕴涵搏击之意,势势技法鲜明。与人交手时沾连粘随,随曲就伸,舍己从人,轻灵之间“听”得准对方虚实、轻重、攻击之意,引劲落空,在得机得势之间,柔化刚发对手于  相似文献   

16.
水火居士 《精武》2008,(5):39-39
戴先师敏于习武.精祖传拳艺,晋、豫名师交结殆遍。尤擅河南李政所传心意拳术。后自出心裁.易李政“四拳八势”以“五行拳”  相似文献   

17.
孙建国 《武当》2005,(1):15-15
“太极拳势概要图”摘录于恩师李锦藩所著《太极拳秘谱》之中,其图言简意赅,深刻地揭露了太极拳的要法、要领之精髓,一目了然地阐释了太极拳妙用之真谛。将整套拳理拳势概括无遗。谱中曰:“先伯曾祖亦畲公走架打手要言相互参阅……”又曰“此图以骸骨关节而显示拳理披露体内骸骨动静,  相似文献   

18.
史明 《武当》2008,(5):25-27
十一、上步右钻拳 紧接上式,身体上起,左脚迅速向前迈进一步,右脚随之跟进半步,屈膝下蹲,下体仍保持三七步势;同时,右掌随进步之势,手腕外旋,由卮经右肋部,向左经左臂下,向前,复向右顺时针划一斜圆,当右掌划至胸前时,由掌变拳迅速向前上钻出,拳高与鼻齐,右臂微屈约135度,拳心朝后,力达右拳轮;  相似文献   

19.
汤瓶七势是汤瓶七势拳的重要七大势子,七势为:撕、拉、开合、劈、撩、钻、挑,七势是七种不同方向的七种劲力变化。汤瓶七势必须在"汤瓶手"、"汤瓶势"、"碾步眼"的基础上盘练,否则浑身上中下三节劲不能贯为一气。而单练此七势,也仅是徒具外形,是盘不出汤瓶七势拳的独有内劲的。汤瓶七势拳是以汤瓶势与七种不同方向的劲力变化而命名的。  相似文献   

20.
车星辰 《精武》2009,(8):56-57
合一通背拳,又称通背二十四势,由清末直隶静海(现天津静海)独流武术大师刘玉春传出(同时传艺者还有刘玉春的师弟任向荣),现主要流行于沧州、静海、杭州、上海、天津等地。此拳在甘肃兰州也有秘密传承,由刘玉春大师亲传弟子郭长生(有“郭燕子”之誉)之徒张群炎传人兰州。兰州所传合一通背拳,与现流传于沧州的合一通背拳风格完全一致,演练时步快势活,武美雄峻,蓄发分明,开合有致,发力通透,劲健淋漓,藏头缩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