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传统戏剧在追求“代言体”模式过程中呈现出一个独特现象,即“歌队隐退,仆人开口”。从戏剧舞台角色的演变情况看,歌队和仆人在剧场中的作用,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替换、承继关系。西方传统戏剧在追求代言体模式的过程中,一定会放弃具有“中间交际系统”性质的歌队,并将其中的部分功能直接转化为角色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让观众保持冷静的头脑,以一种观察式的观看态度去欣赏演出,而不是被传统戏剧的移情效果所感染而失去自我.他运用“间离效果”启发观众去思考,从而使观众拥有改变世界的意识.叙事剧的产生是艺术与时代的召唤,是戏剧发展史上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戏剧在西方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罗马的酒神祭祀。伴随着漫长的历史变迁,戏剧本身,无论是在内容或形式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对西方不同时期的戏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后现代主义戏剧所表现的戏剧的一个发展趋势,既对深层戏剧形式的解构,称之为“推动力的削弱”。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早期剧作从头至尾演绎对真善美的真诚追求。从审美形态看,它们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诗化风格。诗意使曹禺的戏剧获得了澄明的生命境界。这些都是曹禺对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本质深刻领悟与探索的结果。通过曹禺前期作品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心理,可从“节奏”和“意境”两大方面透视其审美形态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华文戏剧”观念意蕴深厚,它使新世纪民族戏剧获得新内涵,也以华人戏剧一体化探索的独异性,显示出戏剧文化史观的突破。尽管它当年的命名是仓促的、带有某些权宜性,但是,它表明在90年代市场化带来的艺术乱象中,戏剧人最先预感到了全球化思潮涌动带来的文化变局,断然开始破茧而出,尝试区域的、跨界的联合、联制,逐步在确立一种真正国族戏剧的视角。“华文戏剧”以若水的流动性,冲破历史冻土层,撬开各中华文化遮蔽区的疆界,追求着戏剧观念、美学、艺术和方法的鲜活流动,多地分享,它所建构的是一种动态选择的有可能与“世界戏剧”重叠的全新的“文化戏剧”,其三个最具价值和最具有标识性的特征是:由多地性、多音性聚合的和声形态;华人故事的世界表达;呼唤和生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回顾法”是西方戏剧较常见的一种结构方法,但如处理不当,极易使戏剧在回顾之中失去其戏剧性。易卜生的戏剧回顾频频,却戏味盎然。易卜生成功处理“回顾”与“戏”之关系的方法是:将过去戏与现时戏有机结合起来;以“回顾”引发和展示戏剧冲突;在“回顾”中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回顾”中发现人物关系,促使人物关系变化,增强戏剧悬念。  相似文献   

9.
戏剧离不开“道具”。本属于生活用品的“扇子”一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搬上舞台,便成了一种象征物,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具”。“扇子”作为一种“道具”在戏剧中的功能为:剧情的串构、组合功能,剧情发展的触媒功能,戏剧美的象征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与现代、“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与“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二元对立语式,深刻影响作用了百年中国戏剧现代性的历史追求。它们一面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生成发展具有巨大的催发、促进作用,一面也困扰、滞阻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健全发展。解构二元论的思维方式,重构二元话语之间的辩证互制关系。寻找二元话语之间的接榫之处。将是新世纪戏剧创作与研究亟待解决的紧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的开山之祖 ,他在戏剧观念的革新 ,主题、题材的开掘 ,人物的选择 ,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尝试等方面均有建树 ,给以后的剧作家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 ,为 2 0世纪美国戏剧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常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作比较研究,但由于汤显祖写的是配乐演唱的戏曲,而莎士比亚写的是纯为对白的话剧,两人的作品不属于同一种艺术样式,因此两的比较似仍欠全面妥贴,笔认为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这两种配乐演唱的舞台剧作比较则更为恰当,故拟将两部歌颂爱情的名作:汤显祖的《牡丹亭》与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作一番比较研究,从作品产生的时代及主题思想,戏剧情节,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三方面作出比较分析,进而指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共通之处与不同特点,藉此为中西化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实主义话剧主流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外向型戏剧的影响,更接受了西方内向型戏剧的影响。西方内向型戏剧既促使中国现实主义话剧迅速走向成熟和繁荣,真正确立了话剧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又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风格多样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戏剧、小说都是在18世纪欧洲“中国热”的历史大潮中,被引进法国的。19世纪是法国汉学家译介、研究中国戏剧的自觉时期;中国古典戏剧担当了中西(中法)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先锋角色;19世纪法国汉学界引进中国小说,以传奇、才子佳人小说为主,20世纪突破了这一单一化格局,注重于长篇巨制的翻译介绍,以小说作为认识中国文明不可或缺的参照,表现出更多的自觉和活力。但它们承袭的依然是前辈所确立的纯文学的文化观照传统。对中国白话小说发展史的探索,以都市文化视角来审视中国白话小说的兴盛、发展,是20世纪法国汉学家对中国小说研究最具理论功底和学术价值的方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西方戏剧的东渐,既促成了东方传统戏剧的裂变,又带动了东方新型戏剧样式的产生和发展。东方戏剧所面临的困惑是如何在化的变迁中保存自己的东方特色。  相似文献   

16.
说书人的审美观与"宋四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方对传统小说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小说的认识与之既有相似但同时又不相似,同样在中西小说与戏剧的结构上,亦存在这种补位或错位的情况。在这里,我们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国说书艺术中的一些美学原则及其在评析具体作品时所起的作用,以此希望能发掘一些对中国传统小说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论中存在着消解创作主体创造性的倾向。结构主义诗学在语言-结构中否定了作家的精神自由,接受理论在接受过程的创造性指认中使作家的创造办再度受挫,而精神分析美学则在原欲还原中瓦解了作家的创造幻想,三种话语在消解艺术创造上殊余同归。艺术创造是精英化的本体特征,艺术创造的消解预示了精美化先锋性的式微和大众化巨大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民初引进域外戏剧的潮流中,胡适是继王国维,齐如山而卢的又一前驱,他注重西方戏剧名著的解读与舞台艺术的观摩,力求为新剧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然而,这位最早解读,评价莎士比亚戏剧原蓍前驱,到上世纪末仍被摒于中国莎学殿堂之外,他于民初对西方社会问题剧的研治,现代主义戏剧的接纳,也长期落在研究研究者的视域之外,示涌获得应有的历史评价,本文意在探讨胡适留美期间对于西方古典和近现代戏剧的选择,汲取,及其在推动中国戏剧理论批评从古代向现代转型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方式——心理剧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一些实例,探析了心理剧的流程、心理剧的特点和今后利用心理剧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0.
创造社同人的戏剧注重主观抒情,长于表达个人感叹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戏剧风格平淡而深沉,戏剧语言诗意化。如将日本现代戏剧与之比较,能看出创造社同人戏剧探索观照日本戏剧艺术的匠心,也能了解其创作的时代及个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