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燕山 《新闻世界》2007,(11):23-23
诸葛亮的善谋善略,却有着灾难性的后果。 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成为了公认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倪南 《新闻世界》2007,(4):43-43
诸葛亮实现了个人事业的成功——这归根结底取决于诸葛亮近乎圆满的职业选择策划!诸葛亮的个人职业发展定位非常清晰。他自幼胸怀大志,始终以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最高参谋管仲、乐毅为个人楷模,立誓要成为他所处时代杰出的“谋略大师”,为光复汉室贡献力量;同时,  相似文献   

3.
邓拓《燕山夜话》里论及过“带汁诸葛亮”,典出《程史》第十五卷《郭倪自比诸葛亮》。什么叫“带汁诸葛亮”?就是“冒充的诸葛亮”,“假装的诸葛亮”。  相似文献   

4.
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81-234),其一生经历,自阳都而荆襄,而巴蜀、云贵、汉中,几乎涉足大半个中国。到了他晚年,随着北伐的连年用兵,在陇原大地上也多处留下了他的足迹。诸葛亮踏上陇原大地,当然是为了实现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而这一方略,又早在他隐居隆中时即已孕育成熟。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仅27岁的诸葛亮就向前来请他出山的刘备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  相似文献   

5.
四川纪念蒋琬的祠堂多过诸葛亮,在民间,人们对蒋琬的口碑也比诸葛亮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蒋琬从小就卓尔不群,后来投靠刘备被诸葛亮誉为"社稷之器".  相似文献   

6.
《诫子书》是诸葛亮修身立志的名篇,全文篇幅简短,但极其精练,简洁明了的百十字,阐述了诸葛亮修身立志的格言。《诫子书》中的立志思想是诸葛亮自己一生的反映,也是对古代先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位于陕西岐山县城南20公里处的五丈原,因三国时诸葛亮在此屯兵,与隔河相望的三刀岭魏军对垒而闻名,更因54岁的诸葛亮殒殁于此地而名传千古。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这位"多智而近妖"的一代名相,年轻时就在襄阳隐居长达10年之久. 说到诸葛亮,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位"千古第一名相"手拿鹅毛扇,身披八卦衣,谈笑间,便可令对方"樯橹灰飞烟灭".诸葛亮的八卦衣、鹅毛扇便是在隆中隐居时所得:诸葛亮曾在司马徽处求学,那司马先生平日以鸡叫为时下课,诸葛亮为了多学点东西便在鸡快鸣叫之前喂鸡食物,鸡便延时鸣叫.  相似文献   

9.
直到今天,人们还深深地怀念诸葛亮这位名相和哲人,把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视为智慧的化身、清廉的典范、爱民的贤相、正义的卫士.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诸葛亮的颂诗赞文多得无法详细统计: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过多首赞叹诸葛亮的诗,其<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南征过程中,始终将"心战"作为主要的进攻策略。以"心战"为主要的作战策略,牢牢掌握和控制"心战"的主动权,是诸葛亮南中叛乱平定过程中始终视为主要作战方针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书名是一本书的眼睛,古人对书籍命名是很讲究的。 一、以作者的姓名命名。例如三国时的诸葛亮,其文集即命名为《诸葛亮集》;东晋时的陶渊明,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陶渊明集》;中唐时的刘禹锡,其诗文集即命名为《刘禹锡集》;晚唐时的李商隐,其诗集即命名为《李商隐集》;北宋时的苏轼,其诗集即命名为《苏轼诗集》;南宋时的陆游,其诗文集即命名为《陆游集》;  相似文献   

12.
<正>《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国诸葛亮的传世名篇,多年来一直被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诸葛亮的思想和为人也在课堂上被细致解读,自小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下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豪言壮语,使这篇文章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美誉,也使诸葛亮和《出师表》流芳千古。我们对照陆游生平经历来解读诸葛亮及其《出师表》,可以发现并非作者的溢美之词。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在文学上的造诣和政治理想、人生抱负等方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名气的聪明人。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在京剧《群英会》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着力描写了他如何舌战群儒,联合孙吴击败曹操的故事。在这场舌战中,诸葛亮先后在激烈的辩论中驳倒了张昭、虞翻等七位对手,接着又针对对方的特点以“激将法”使孙权起兵,以“三气”周瑜而掀起赤壁之战,卒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的确做到了知己知彼,很了解谈话对方的想法和心理态势,并善于采取不同的说理方法一一击破。如果诸葛亮不善于揣度人心,不了解孙权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是毛泽东谈得较多的一位,大概也是毛泽东最为推崇的人物之一。早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毛泽东在《讲堂录》里就说诸葛亮是“办事之人”,他多次提倡人们要  相似文献   

15.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但《隆中对》提法并非由作者陈寿提出,而是由后人添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今南阳卧龙岗或襄阳古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相似文献   

16.
面试的行头     
刘备三顾茅庐来找诸葛亮,偏不巧遇上诸葛亮在睡大头觉。张飞都急得要烧房子了。其实,诸葛亮心中怎会不急?这次面试可不是普通的应聘,它可是一个高规格的会见。放在商业架构里来衡量,刘备要聘的其实就是一个首席执行官,诸葛亮拿到OFFER的话,以后名片上就挂着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于兴平元年(194)随叔父诸葛玄离开故乡阳都时,已经14岁,正是他人生观开始树立的时期,故其思想的形成,与琅邪一带的学术氛围是分不开的。而且,诸葛氏家族对学术问题的关心也是有传统的。诸葛亮的远祖诸葛丰即以明经为郡文学;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先任梁父尉、后为泰山郡丞,亦当是经由察举而入仕,而东汉顺帝以后的察举对策都是要考试“家法”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诸葛亮为学的途径和方法虽与乃兄不尽一致,然从他曾著《论前汉事》一卷(见《隋书·经籍志》及《唐书·艺文志》)及日后的造诣来看,其对学术问题的关心,较之乃兄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相似文献   

18.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正中有一副楹联,向被推为武侯祠诸联之冠,并受到毛泽东、江泽民等领导人的高度赞赏。联曰: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为清人赵藩撰并书。赵藩(1851—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晚号石禅老人,白族,云南剑川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冬十一月上旬,时任四川盐茶使的赵藩游览武侯祠,追思诸葛亮治军理政的成绩,并联想新任四川总督岑春煊备用武力镇压民众的情况,遂书写此联。屈指算来,至今已百余年了。联语虽意在“讽谏”,但客观上却对诸葛亮一生用兵和施政的功业进行了高度概括和…  相似文献   

19.
编校质量与想当然张晓芒记得刚上师专时,曾有过一次摸底考试,其中有一道按音填字题,为"yiyupodi"。尽管有不少同学没上完中学或没上过中学,缺乏一种基本的语文训练,但这却并未影响大家展开充分想象的翅膀。有"一羽破敌"的,似源于诸葛亮的羽扇纶中;有"...  相似文献   

20.
去年,襄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旅游活市战略。如何围绕这一重大部署,发挥市委机关报的作用?《襄阳日报》瞄准2010中国·襄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认真做好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