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当今我国互联网发展中,社交媒体已成燎原之势.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形成了平台型、社群型、工具型和泛在型四种网络社交模式,并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交网络生态.展望未来,互联网将进入社会化传播时代,社交媒体也会改变人类社会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2.
李宇 《传媒》2014,(18)
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电视的传播形态,也影响着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电视最初的意义在于休闲,人们在电视节目中找到类似于看演出、观比赛、读小说或听收音机的乐趣,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观看电视节目后必然会有分享的冲动,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可以说,传统电视与社交媒体之间具有一种天生的内在关联和互惠关系。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3年公布的一项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4.
朱佩 《传媒》2016,(5):66-67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受到社交媒体的巨大冲击,然而,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的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仍然需要传统媒体进行“把关”(Gatekeeping),通过反复核实、汇总提炼,将社交媒体中嘈杂的内容,转化为新闻事实呈现给受众.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过程中融入了社交媒体的元素,使得新闻产品与受众的接近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5.
李宇 《视听界》2014,(1):37-40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电视的传播形态,也影响着观众收看电视的行为方式。电视最初的意义在于休闲,人们在电视节目中找到类似于看演出、观比赛、读小说或听收音机的乐趣,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人们观看电视节目后必然会有分享的冲功,社交媒体的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可以说,传统电视与社交媒体之间具有一种天生的内在关联和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发展带动新型社交媒体的出现,同时也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带来不小的挑战,随着人们接收信息越来越多元和便捷,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社交平台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越来越显现出优势。本文首先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社交平台做了简介,随后对两者融合的意义以及两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传播效率、促进两者融合与合作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希刚 《传媒》2024,(4):45-47
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发展,显现出新的功能与形态。音乐社交媒体通过优质乐评、新颖设计与鲜明机制汇聚了大批忠实用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虚拟社群。基于音乐网络社交媒体中虚拟社群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虚拟社群的群体及个体应用进行挖掘,体现虚拟社群的价值,对音乐网络媒体在全场景、全链条竞争层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能够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中,这对新闻语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媒体的新闻语言也因之发生了变化,呈现出社交化的趋势.笔者观察近期新闻语言的使用现状,认为这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政新闻报道中对典型人物形象的社交建构和萌化叙述;二是媒体版面编排和语言表达向社交语言范式的靠拢.对此,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探索其形成的机理,以及对新闻语言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无疑是21世纪最引人瞩目的发明之一,在此基础上社交媒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Twitter、Facebook以及我国的新浪微博、QQ、微信等社交媒体吸引了大量的网上用户,其发展势头逐渐开始超过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这种情况开始引起人们的担忧,社交媒体是否会无谓地浪费时间使人分心?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分辨真理和谬误?作者汤姆·斯丹迪奇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研究得出:社交媒体其实在古罗马时期就早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技术的变革不断得到创新,并且从始至终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博客、微信等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创新了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手段。社交媒体以其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扩大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受众面,有利于宣传和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激发用户参与阅读推广的积极性,降低了阅读推广服务成本。图书馆应坚定"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用户满意度、用户体验、用户参与度、服务宣传等角度入手,挖掘用户信息需求,明确社交媒体功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力和服务效能,提升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张红梅 《传媒》2015,(15):75-77
本文在社交媒体兴起的背景下,针对社交媒体新闻资讯的传播特点,分析了社交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平衡报道的影响与面临的相关问题,从议题、事实、观点三个层面指出传统媒体需要从议题设置的动态平衡、专业新闻文本的构建等方面进行平衡报道.  相似文献   

12.
杜波  李白咏 《声屏世界》2014,(11):65-66
<正>一般来说,社交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型在线媒体,它基于互联网而生,通过给予用户巨大的参与空间和主动性,以撰写、分享、评论等多种形式来实现自我表达、传播信息、话题讨论等。现在的社交媒体,已不仅是新兴媒介形态的简单集合,与传统媒体一样,逐渐成为收集、整合和发布信息的平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的社交媒体样态,如论坛、博客、即时通讯、社交网站、百科、微博等。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虚拟阅读空间从根本上改变和再造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互动方式,互动空间也由社会实践空间转向网络化的虚拟空间。虚拟空间所呈现的流动性、再生产性以及关联性等空间社会特性成为人们互动交往的重要场域。在这个新场域中,虚拟阅读空间重塑了社交互动,主要表现为:在媒介逻辑下构建了虚拟互动的新秩序,借助符号互动形成阅读社交的共同在场,个体通过自我呈现进行个体表达,并以虚拟共同体的形式重组了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的发展推动了网络虚拟空间可见性的建构与权力规训。微博以个人主页为基础,通过提供一系列提升可见性的途径来换取用户的可见性权利与人脉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力图打造基于网络的虚拟公共空间,其实质则是权力对虚拟空间开展规训的全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13年5月7日,美联社公布了其新修订的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的指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提醒员工不要转推微博上的谣言.在社交化媒体十分流行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规范地使用社交媒体,如何正确地辨别社交媒体中产生的虚假信息,如何不信谣、不传谣,成为传统媒体确保其公信力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同时,网络社交软件应运而生,无论是微博社交媒体,还是微信社交媒体,用户数量均快速增加.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谣言成本,而且还为谣言传播提供了速度和范围支持,谣言的传播机制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对社交媒体谣言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对社交媒体谣言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杨牧群 《新闻世界》2013,(9):124-125
自社交网络兴起以来,人们对传统交往资源的依赖正在逐渐降低,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且随着手机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更是成为当今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从社交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后工业化时代松散的社交人际关系需求下,社交网络顺势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社交网络大潮下出现的新的社交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8.
赵前卫 《今传媒》2016,(6):27-29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网络舆论场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网络舆论从边缘步入中心,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舆论传播的主场;传播主体多员化,传统媒体主导的话语权转移到社交媒体;意见领袖影响力下降,网络社群力量开始兴起,并影响舆论形成;社交媒体信息把关能力的短板,导致舆情反转现象频现;不同移动互联网世代之间存在刻板印象和不通约的现象,给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社交媒体也被称为社会性媒体,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及相关的手机应用,撰写、分享、讨论、沟通和评价的一种媒体形式。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其背后是希望通过数字渠道彼此联系,并展开社交活动的海量人群。在社交媒体中,来自草根大众所贡献的内容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所能制造和承载的内容的总和,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制造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20.
姜博文 《传媒》2021,(14):61-63
伴随内容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传播环境的重构与信息技术的变革,社交媒体在国内外广泛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智能算法推荐开始替代专业人士的决策,也为治理社交媒体假新闻乱象提供着可行路径.这需要有效提升受众的媒介传播素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创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方式,并持续强化人工智能治理和信息传播伦理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