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 CB—HRP 逆行标记法研究了供应大白鼠左前肢部分肌肉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内的分布节段和位置。供应三角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 C_4—_6节段同侧前角的腹外侧核,供应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运动神经元分别位于脊髓 C_4—_7和 C_6—_8节段同侧前角的背外侧核,供应指浅屈肌、指总伸肌和拇短屈肌的运动神经元分别位于脊髓C_6—T_1、C_4—T_1和 C_7—T_1节段同侧前角的背外侧后核,证实脊髓颈膨大处前角外侧细胞群由腹侧向背侧依次支配肩肌、臂肌、前臂肌和爪(手)肌,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所在核团的背外侧部,而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所在核团的腹外侧部。  相似文献   

2.
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有一个“骨骼肌的协调运动”演示实验,尽管教材有实验装置的示意图,但现行的教具只有人体上肢骨模型,而没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动力系统,为了更形象、生动地演示屈肘、伸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协调运动,笔者制作了该动力模型,获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仅仅依靠观察、触摸、体验等活动,来间接推理肌肉的作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是他们的肌肉并不发达,探究肌肉的变化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内容。基于此,我针对“手臂做屈、伸运动时,感知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这两大肌肉的状态”,设计制作了简易的模型来帮助学生探究肌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短跑途中跑的人体水平加速的主要动力阶段是前支撑阶段,关键环节是伸髋及屈髋,原动肌是以髋腰为主的屈髋肌群和以股二头肌为主的伸髋肌群;缓冲被赋予新的意义,脚着地瞬间反作用力是膝关节的缓冲,未对人体的整体运动产生效应,途中跑应增大脚着地点与身体中心投影点的距离,尽快结束无效蹬伸。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顺行溃变的方法,首次在电镜水平对猫丘脑中央外侧内脊丘系终末的超微结构和突触联系进行了研究。在横断第四脊髓颈节一侧的外侧索和部分前索4-5天后,电镜下发现在损毁同侧的丘脑中央外侧核的中段和尾段,均有少量的溃变终末。脊丘系溃变的轴突终末有两种形式:电子致密型和电子透明型,以电子致密型多见。溃变的脊丘系终末大小形态各异,主要含大量密集的圆形突触小泡。根据小泡形状和终末大小的差异,溃变终末可分以下两型:SR型占82.5%;LR型占17.5%。溃变轴突终末主要与树突形成不对称型轴——树突触,个别的突触后树突含突触小泡。溃变轴突终末多参与形成以树突为中心的汇聚型突触复合体。在由溃变轴突终末与树突所形成的轴——树突触中,有42.5%的数量位于突触复合体内。偶尔见到溃变轴突终末参与形成的轴-轴-树突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测定皖东黄牛不同部位肌纤维直径的大小,探讨股二头肌、臂三头肌和腰大肌肌纤维直径的相关性.方法:将成年皖东黄牛屠宰后,对股二头肌、臂三头肌和腰大肌进行肌纤维直径测定,分析肌纤维直径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并建立三者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为23.1667 μm、臂三头肌肌纤维直径为24.7967 μm、腰大肌的肌纤维直径为25.5367 μm,三者肌纤维直径无显著差异性.结论: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股二头肌肌纤维直径(Y)与腰大肌肌纤维直径(X)的指数式回归方程y=14.115e0.0298x拟合效果最好,R2 =0.9782.臂三头肌肌纤维直径(Y)与腰大肌肌肌纤维直径(X)的多项式回归y =-0.0035x2 +0.9273x +11.513拟合效果最好,R2 =0.9865.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联合常规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瘫痪侧上肢屈肘肌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瘫痪上肢屈肘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选用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对肌张力分级进行评估,选用表面肌电仪检测肱二头肌肌电积分值(iEMG)对痉挛情况进行判断,选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 of Upper Extremity,FMA-UE)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选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组内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Ashworth分级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组患者肱二头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两组患者FMA-U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实验组治疗后的上述疗效指标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更有效地减轻脑卒中后瘫痪肢体上肢屈肘肌痉挛,并且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各学科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而物理知识在探索自然科学新领域方面发挥了越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从而达到理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由于骨骼肌只能收缩牵拉骨而不能推开骨,因此,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当人体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普通学生与网球专业学生腕关节肌肉力量和肌电活动参数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受试者为24名大学生志愿者(网球组12名,对照组12名).GoodStrength力量测试训练系统测试30s内最大力量,同时用芬兰MegaWinMuscleTesterME3000P4肌电测试系统记录受试者腕屈肌、腕伸肌、尺侧腕屈肌和背侧第一掌骨间肌的平均水平、最大值、积分面积、中值等肌电参数.[结果]①网球运动员最大屈腕力量、背侧第一掌骨间肌电参数的平均水平、最大值、中值和腕屈肌的中值显著增加(P<0.05);②网球运动员最大屈腕力量与尺侧腕屈肌和背侧第一掌骨间肌的平均水平、最大值、积分面积、中值等肌电参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腕伸肌的平均水平、最大值、积分面积、中值等肌电参数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屈腕力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原动肌的收缩力量,而且取决于对抗肌的舒张;网球运动员在屈腕过程中各肌肉的协调性增强.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优秀男子押加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生物力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优秀男子押加运动员髋关节肌群用力的生物力学特征,以4名优秀押加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ISOMED 2003等速系统对其髋关节肌群在60°/s向心收缩速度下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优秀押加运动员髋关节两侧伸肌肌力均显著大于同侧屈肌,两侧伸肌肌力发展比较均衡,而两侧屈肌肌力的均衡性还有待加强;而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拥有较高的相对峰值力矩和适当的屈肌相对峰值力矩,髋关节两侧同名肌比值控制在0.9-1.1之间和两侧屈伸肌肌力比值控制在0.4-0.52之间是冠军运动员髋关节肌群所具有的特征。结论:髋关节伸肌肌力的大小、两侧同名肌肌力与同侧屈伸肌肌力是否能协调发展是影响押加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肱骨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新术式.方法:以上臂内侧做切口,从肱三头肌及肱二头肌间隙进入,直视下暴露肱动脉、肱静脉、贵要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等重要组织,将其轻轻牵开,使骨折断端显露充分,清除血凝块、骨折复位,然后置入合适长度的加压钢板,持骨器固定牢固后打孔并螺钉固定,逐层缝合伤口.结果:临床1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4~7个月,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愈合时间为3.5个月,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症状.结论:上臂内侧切口可充分显露肱骨中下段,且钢板与骨面贴附良好,切口隐蔽,可避免医源性桡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HRP逆行追踪法在电镜水平上对猫丘脑中央外侧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及其突触联系首次进行了研究,该核内皮质投射神经元以中型多见,胞核较大,核仁清晰,偏位,核膜有凹陷,常染色质较多,胞质内含丰富的线粒体、游离核糖体和粗面内质网,标记树突直径变化较大,从0.68μm到4.4μm,含较多的线粒体、微管及滑面内质网,未见突触小泡,标记的皮质投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做为突触后成份,与非标记的突触前成份形成下列突触:①轴-树突触,突触前轴突终末以SR型和F型居多;②轴-体突触,突触前终末中有F型和RF型;③树-树突触;④轴-轴-树突触;⑤突触复合体,许多标记树突做为中央树突参与形成汇聚型突触复合体。  相似文献   

13.
《商洛学院学报》2018,(2):93-96
研究等速训练在髋关节康复训练中的临床效果,借助ISOMED2000等速装置,在慢速60°·s~(-1)、中速120°·s~(-1)和快速240°·s~(-1)三种角速度下,对U15男足守门员患髋关节屈、伸肌力量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训练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等速康复训练后与训练前相比,屈、伸肌PT在三种角速度下均表现出统计学意义,屈肌表现出(P<0.01)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伸肌表现出(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说明各项力量指标都有明显的增长;通过等速测力系统进行等速康复训练,对患者髋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均有明显的提高。等速康复力量训练可促进人体髋关节肌功能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使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5位失读症儿童和15位正常儿童进行脑部T1加权成像,在Matlab和SPM8环境下运用优化体素形态学方法对两组受试脑灰质和脑白质容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失读症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整体脑容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灰质p=0.664,白质p=0.598,脑脊液p=0.145,脑总容量p=0.447);但与正常儿童相比,失读症儿童左脑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灰质和左脑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白质脑容量低于正常儿童(puncorr<0.001)。研究表明,儿童失读症可能与左脑语言区灰质、白质容量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运用表面肌电对股外侧肌运动进行测试,通过对sEMG指标iEMG值和P-P峰值的采集,判断股外侧肌疲劳的程度并探讨产生疲劳的机理。方法是以30%、60%、90%MVC负荷强度坐在肌力凳上采取向心、等长和离心收缩进行下肢负重伸膝运动,并同步进行表面肌电图测量。结论是sEMG能较好地反映人体肌肉运动疲劳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随机选取体育教育专业选修健美操专项24名学生(男生16名,女生8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对进行2个月和4个月训练后的体重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腹部、大腿以及腓肠肌内侧六个位点的皮下脂肪厚度测试,同时计算身体脂肪百分比。结果表明,4个月长时间健美操运动处方教学能有效减轻学生体重,而且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三处的皮下脂肪厚度在经过健美操运动处方教学训练之后出现了显著性的下降。结论:长时间健美操结合运动处方教学训练可有效的减轻学生体重,且其减脂肪具有侧重性,可有效的降低上肢的脂肪厚度。  相似文献   

17.
一、髋、踝关节在短跑中的作用分析跑的动作,其后蹬首先是从伸展髋关节开始,由髋关节、膝关节的伸肌群和踝关节的跖屈肌群作爆发式收缩。从关节所拥有的肌纤维数量和肌肉力量来说,髋关节比膝踝关节力量大,后蹬时工作的幅度也大,在蹬地过程中积极伸展髋关节有利于重心向前移动,对提高水平速度是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运用运动学、动力学、肌电图学等研究方法,结合摄像解析法,对天津市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跨步跳起跳蹬伸阶段的动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蹬伸阶段产生的垂直最大力值与三级跳远运动成绩均呈密切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617;腾起角普遍大于国内外优秀选手,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腾起角与离地瞬时的重心水平速度呈显著负相关r=-0.625,而与离地瞬时的重心垂直速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5.肌电图方面:半腱肌、股直肌、股外侧肌、臀大肌和胫骨前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HuEPO)与甲基泼尼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的形态学变化.方法:采用BenchmarkTM 颅脑损伤撞击器制备大鼠脊髓挫伤模型,损伤30 min后,rHuEPO组腹腔注射(ip)rHuEPO(5000 UI·kg-1·BW),MP组尾静脉注射(iv)甲泼尼龙琥珀酸钠(30 mg·kg-1·BW).采用Harris氏HE染色,Luxol固蓝染色,神经元核抗原(neuronal nuclei,Neu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结果:损伤1,3 d后,MP组挫伤中心及前、后3,5 mm处灰质前角神经元存活数量、残存髓鞘面积及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数均高于rHuEPO组.损伤14,28 d后,rHuEPO组挫伤中心及邻近部位囊腔区域面积和星形胶质细胞抑制率高于MP组.同时,rHuEPO组挫伤中心及前、后3,5 mm处灰质前角神经元存活数量、残余髓鞘面积均显著高于MP组(P<0.05).结论:30 mg·kg-1·BW MP早期治疗大鼠脊髓挫伤第一周能显著改善神经元存活、髓鞘脱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随着时间的延长,rHuEPO的长期疗效逐渐显著.  相似文献   

20.
观测了123例成人下颌骨体舌面切牙区和双尖牙区付孔的数目、大小、方向和位置。1.各舌孔均位于正中线上,开口向背侧。上舌孔在颏舌肌棘的上方,出现率最高,为91.87%,平均口径为0.55mm;下舌孔在颏舌骨肌棘下方,出现率为84.55%,平均口径为0.44mm;中舌孔位于颏舌肌棘和颏舌骨肌棘之间,出现率最低,为30.89%,平均口径为0.36mm;最下舌孔位于下舌孔下方,出现率为35.77%,平均口径最小,为0.32mm。2.颏棘侧孔位子颏棘的两侧附近,开口向背侧,依其距中线的近远分为Ⅰ、Ⅱ、Ⅱ.颏棘侧孔Ⅰ左、右侧的出现率分别为47.15%和47.97%,平均口径分别为0.27mm和0.23mm;颏棘孔侧Ⅰ左,右侧的出现率均为13.10%,平均口径分别为0.22mm 和0.23mm;颏棘侧孔Ⅲ左、右侧的出现率分别为1.63%和2.44%,平均口径分别为0.25mm和0.10mm。3、无名孔位于双尖牙区的下颌骨体下缘附近,开口向后。左侧者出现率为64.23%,平均口径为0.50mm;右侧者出现率为69.11%,平均口径为0.49mm。4、中侧切牙间孔近牙槽缘,开口向上,左、右侧的出现率分别为99.19%和98.3%,平均口径均为0.58mm.5、尖双尖牙间孔近牙槽缘,开口向上,左、右侧的出现率分别为36.59%和39.02%,平均口径均为0.34mm。共出现付孔953个,其中位于中线、左侧和右侧者分别为29 9个,322个和332个。这些付孔为供应切牙区和双尖牙区的牙齿和牙槽的辅助神经和血管的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