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门”、“秀”作为词缀来源于英语,意义虚化成为类后缀,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里不太常见。“门”、“秀”进入汉语后,经过汉语系统规则的改造。意义逐渐虚化,构词时位置趋于固定,处于汉语构词语素和词缀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2.
崔平 《现代语文》2013,(5):22-24
词缀一直是汉语学界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对于词缀的认识,从术语、定义到范围的确定,各家都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本体研究的分歧也给应用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学术界一些新兴前沿理论来介绍新理论视野下的词缀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缀应用研究的相关问题,从而加深对汉语词缀本质特点的理性认识,以期更好地指导词缀在中文信息处理、对外汉语教学和词典收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要宇婷 《教学随笔》2016,(9):150-150
类词缀是一种用来指称类似词缀的构词成分,由于其在语义上还未完全虚化,故在词缀前加个“类”字。例如英伦风、旅游热中的“风”和“热”都是类词缀。在已有研究中,语言学家们集中讨论了类词缀的范围和划分标准等,而从语义角度分析个别类词缀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文章依托《现代汉语词典》等,通过对“风”进行系统的语义分析,探析其作为类词缀的形成过程并探索类词缀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吉安方言中带词尾形态“子”的名词进行全面的词义归类和分析,得出吉安方言名词词缀“子”是中古汉语名词词尾“子”的残存,运用语言学的类推和内敛规律理论,分析现代吉安方言中词缀“子”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子”词尾在吉安所管辖的县市又有语音不同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从《老乞大谚解》“们”“家”的使用看词缀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乞大谚解》大体上反映的是元末明初时期北方的汉语口语。通过考察“们”“家”的使用,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两个词缀在当时的用法及在近代汉语史上的发展演变,并可依此探讨词缀的界定、词缀虚化的阶段性特征及语料的局限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门”中“门”词义的跨语言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中“门”的意义与汉语中的原意毫不相干,从语源的角度说它来自于英语中的词缀“gate”。它的词义演变经历了政治丑闻、某一方面的丑闻、带有贬义性质的事件、一般事件、双关意义等阶段,有从直译的词缀向兼有汉英双重意义词缀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通过列举“阿”、“子”、“生”词缀在《祖堂集》中的用法,分析这类词在闽语中的保留情况.同时,将近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窥探近代汉语词缀发展面貌,反观闽语对近代汉语通语的继承状况.  相似文献   

8.
从语源学角度看“干巴巴”类派生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巴巴”是个使用频度很高的常用词。对于其词缀“巴巴”,传统语言学认为如同“儿子”中的“子”、“老虎”中的“老”一样,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本的研究则证明。以“干巴巴”为代表的这类三字格派生词,从语义上说,其中的“从”式词缀起源于原始汉语,承载着隐性语义;从结构上说,“从”式词缀与词根是并列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这一认识,将有助于推求汉语献语词的语源。此外,本还探讨了“从”式词缀的形式特点和形成脉络。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是粘着语;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孤立语。哈萨克语和汉语构词法都有附加法和复合法等构词方法,都有表示爱称或亲昵意味或小而可爱的词缀,都有多生词尾构词法。不同的是两种语言构成名词的词缀位置不同、术语名称不同,对语言和谐的要求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词缀“老”在汉语构词中,出现频率很高,构词能力较强。现代汉语词汇中“老”沿着不同的结构方向虚化后,又增添了新的语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词缀“老”的结构、语义色彩的进一步梳理,使词缀“老”的结构脉络和语义色彩更加条理化、明晰化。  相似文献   

11.
词头词尾是指在单词中出现的词缀,单词中不出现但在句子中、语流中出现的词缀就算作语缀。词头词尾常用量词“个、隻”等词构成;语缀也用量词“个、隻”等词构成。广西临桂两江平话中量词“个、隻”等构成词头词尾的例子不很多见,但在两江平话中“个、隻”等作词头的现象很密集。广西阳朔葡萄平声话有“支笔、个人、本书、把枪、个鸟”之类说法。浙江金华方言、湖北大冶方言、湖南娄底方言、山西方言、长江中上游西南官话都有同样的例子,只是语音形式不同,用字有异。傣语、海南临高话、黎语、武鸣壮语、西林壮语也有这类现象。由此可见,词头词尾和语缀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入声一直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存在于大同方言之中。"圪"词缀和"忽"词缀是大同方言中的一种能产性强、使用频率高的入声词缀。本文描述了"圪"词缀和"忽"词缀的早期形式和构词方式,以展示大同方言词汇的部分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式”缀词中“X”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组或准词组,其语法性质可以是名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区别词性成分、数量词性成分等。通过实例考察,“式”缀词的基本语法功能是区别词,但不排除为区别词与副词的兼类词。  相似文献   

14.
"去X化"是由"去"加"X化"构成的词语模,从"去"的黏着性、能产性、"去X化"对"X"的选择限制,以及"去"的意义虚化等方面,证明"去"作为词缀或曰类词缀的合理性,辞书编撰者对由"去"构成的复合词应该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英语"Enrongate"(安然门)是用常见的"混成法"构成的一种复合词,其中的"-gate"是"watergate"的简写,用的是"watergate"的引申义。汉语的"-门"译自英语的"-gate",与汉语原有的"门"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引进汉语后其意义又有引申。无论是英语的"-gate"还是汉语中的"-门",它们都不同于用来改变词性的"词缀"或所谓"类词缀",而是实语素,尽管这个语素具有较强的能产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及语法化学说的理论,分析了“动+儿”、“形+儿”、“名+儿”这几种结构,说明了其中“儿”语素的性质,提出现代汉语中存在着构形语素“儿”和构词语素“儿”,阐述了构形语素“儿”和构词“儿”语素在功能上的差别,给出了判断这两类“儿”语素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词缀是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现象。《红楼梦》是一部充斥着浓浓的口语味道的文学名著,其中很多语言现象都流露出现代汉语口语的痕迹,词缀就是其中的一种。“家”作为词缀古代已有,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到了《红楼梦》的时代有些用法消亡,有些用法依然存在,当然也产生了新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圪”在怀远方言里有较为广泛的运用,可以兼作词缀和不表义入声音节。怀远方言中的“圪”与晋语中的“圪”相比语音用字相近,语法构词相似,语义表达相通。两种方言在“圪”字使用上的相似性应该为历史移民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两岸客家话有一个形容词词缀"滚",含义是"……的样子",用于单音节象声词或动词的重叠式后面,构成"AA滚"式形容词,用来形容连续不断的声音或连续不停的动作行为。它在两岸客家话中非常普遍,对此做一个综论,归纳其用法、表义,并解释其来源。  相似文献   

20.
词缀“呃”在梅州大埔客家方言中相当活跃。文章以大埔客家方言词缀“呃”为研究对象,在调查方言语料的基础上,借鉴目前汉语方言词缀的研究成果,对大埔家客家方言词缀“呃”进行举例分析,得出大埔客家方言词缀“呢”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