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疑伪经的内容大多反映了一定时期和地区佛教的传播、民间信仰,以及与其他宗教,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情况,是研究佛教浸润中国社会本质的有力资料。敦煌石窟中不仅保存了数量庞大的疑伪经,还在壁画艺术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疑伪经图像。通过对其考察和研究,使我们对疑伪经及图像在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疑伪经不仅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材料,亦是考察早期佛道交涉的重要文献资料。敦煌本《妙法莲华经·度量天地品》,据目前所见资料,敦煌藏经洞出土31件。该经是南朝时僧法尼"宿习"所诵出之疑伪经。其内容涉及佛教对自身信仰的整合及佛教应对诘难所作出的调适等。《万历续道藏》所收《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卷8《天地物像品》与该经在结构和行文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在描述天界时,又存在"三十三天"与"三十二天"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殷光明 《家教指南》2006,45(4):8-14
疑伪经的内容大多反映了一定时期和地区佛教的传播、民间信仰,以及与其他宗教,尤其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情况.敦煌石窟中保存了数量很多的疑伪经和疑伪经图像.通过对其考察和研究,使我们对疑伪经及图像在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由台湾佛教图像研究后援主办、丝路佛教图像文献整合研究中心协办的“2 0 0 2年两岸研究生敦煌石窟研习营”学术交流活动于 2 0 0 2年 8月 1日至 8月 1 5日在敦煌研究院所在地莫高窟举行。参加此次敦煌石窟研习营的 2 0人 ,大都为教师及研究生 ,来自除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外 ,还有英国、美国的 ,上午参观石窟 ,下午举行学术报告 ,晚间分小组进行学术讨论。学术交流报告的有 :大陆的樊锦诗《莫高窟洞窟分期的方法与成果》 ,彭金章《莫高窟北区的考古及成果》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 ,李正宇《古代敦煌史地》 ,殷光明《由疑伪经看敦煌…  相似文献   

5.
应重视敦煌石窟艺术教学中敦煌佛的知识白银市教科所武承明在中学历史文化史教学中,特别是敦煌石窟艺术教学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壁画或彩塑中的诸多佛、千佛、飞天和菩萨等佛类形像,一般讲述中对佛像的雕凿时间、形成过程及每个洞窟,特别是那些特窟的佛像凝聚的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6.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佛教经典在翻译、释义等方面不断吸收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由此也形成了佛教中的一类特殊经典——疑伪经。从佛道二教的关系来看,疑伪经中能够明显地反应出佛教对道教思想的吸收与融摄。注重修行的天厨思想、关注生命的益算增寿思想以及星辰人神化的星斗崇拜等方面,都能够反映出佛教疑伪经对道教思想的融摄。这是理解中国佛教特质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敦煌文献中保存的一百多种疑伪经,绝大多数都不载于清以前的藏经,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但其中不少都是残卷(片),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本文通过内容接续、残字拼合、行款相同、字迹书风相近等角度的比较分析,将《无量大慈教经》《要行舍身经》《赞僧功德经》《佛母经》等4种疑伪经中的26号残卷(片)缀合为12组(4+4+2+2)。通过缀合,这些原本分裂的残卷得以团聚一处;而借助于缀接后的写本显示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我们又可对其形制、内容与性质作出更客观、可靠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敦煌壁画中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分别出现在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昙延法师灵异故事",莫高窟盛唐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序品"中,另有以莫高窟第85窟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华严经变中的里坊图像。这些唐五代宋初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是目前所知仅存的以彩色壁画形式记录汉唐长安城相关信息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仔细梳理和解读几处敦煌壁画中与汉唐长安城有关的画面,可以看到长安城在中古时期绘画史中蛛丝马迹的影像,使得曾经极其宏伟壮观、令世人无限向往的汉唐国际大都会长安城,通过敦煌壁画的片断式记载而展现在世人眼前。虽然目前揭示出来的仅是宏大的长安城的一个个小场景,但也初步展现长安城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彰显敦煌壁画研究的价值及其美妙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敦煌石窟论稿》,贺世哲著,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研究文集”系列之一。本书收集了作者历年来从事敦煌石窟研究的主要文章共计20篇。主要包括有敦煌莫高窟石窟与禅观,敦煌莫高窟隋代石窟与双弘定慧,对莫高窟第285窟系列研究,对敦煌壁画中的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涅槃经变研究,对莫高窟第254窟难陀出家图、第290窟佛传画、第420窟窟顶部分壁画等的研究,也有关于十六国北朝石窟千佛图像、三世佛与三佛造像、十方佛造像,以及莫高窟释迦、弥勒、阿弥陀的三佛造像等研究,另包括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等论文。书后附有“贺世哲论…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壁画图像可以广泛应用于保护修复、学术研究和旅游指导等方面,敦煌壁画数字化技术的引入将是永久无损保存敦煌艺术的最佳手段。作为壁画数字化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精度壁画的实时浏览给计算机交互显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利用CUDA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设计了一个基于动态分辨率的高精度壁画实时浏览算法。该算法不需要对大图像进行预处理,可以让用户很流畅地浏览不同分辨率下的高精度大图像。  相似文献   

11.
敦煌壁画艺术是宗教艺术与中华民族艺术交融的结晶,对当代艺术具有深远的影响。敦煌壁画在传神写照、线描造型、赋彩设色、构图方式等方面均具有独有的特色。揭示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对现代绘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魏时期营建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描绘有各种各样的印度系神格像,西壁上部带状区域描绘的日天和月天之间的星宿图像,有学者认为是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但问题是具有同样图像特征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像在东亚并不存在,与占据西壁大部分的印度系神格像的关系也不明确。第285窟壁画中,将伏羲、女娲纳入佛教伪经《须弥四域经》的世界观来表现顶部壁画,将印度系的各种神灵纳入佛教的《大集经》“日藏分”来表现西壁壁画,从这一点来看,两者共有基本框架。东阳王元荣通过在佛教框架下营造明显吸收异教信仰、将多宗教的要素混杂在一起的礼拜空间,试图将居住在当时敦煌的持有不同宗教观的人们融合在佛教的名义之下。  相似文献   

13.
敦煌壁画表现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意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分析,探索艺术的灵魂,分析敦煌壁画的表现形式,研究敦煌壁画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简单的分析,可以为后研究者提供适当的借鉴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东方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2000多身塑像、45000平方米壁画和50000多件遗书中,有三样瑰宝与全国其他石窟艺术相比较,显然属于独具风采或绝无仅有者,其一是开一代风气且影响久远的音乐艺术以及与之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的文学艺术敦煌曲子词,其二是代表舞蹈超绝技艺的"反弹琵琶",其三是代表美术创作化境的"飞天"。我们将其称之敦煌艺术"三绝"。敦煌壁画中,有6000多件乐器分布在150多个洞窟的画面上,吹奏、打击、弹拨等乐器种类齐全,独奏、合奏、轮奏、协奏形式多样。除了壁画中的音乐图像外,藏经洞中发现的敦煌乐谱…  相似文献   

15.
梁晓鹏著《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序论;第二章:前期研究综述;第三章:千佛图像;第四章:千佛图像的图像学分析:第五章:千佛图像的语言学分析;第六章:余论。该书对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进行定义和分类,并从图像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千佛图像的结构和特点,探讨了千佛图像的地位和功能,指出千佛图像作为一种符号有更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6.
从敦煌壁画的构图形式和现代木刻版画的制作方法以及笔者对古代中国绘画、敦煌壁画艺术的认识,来对比分析敦煌木刻版画的形成与发展、版式特点、作者和制作材料、用途等;本文阐述了敦煌木刻版画作品对敦煌晚期壁画、藏传唐卡、河西地区流行的汉传水陆道场画的绘画艺术形式的形成和相互传承、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时间为跨度,梳理分析了段文杰先生敦煌壁画临摹作品的进展和成就,并密切结合先生对不同时期敦煌艺术线描、赋彩、传神技法的论述,阐述了先生临摹敦煌壁画的观察法、敦煌壁画临摹的艺术成果以及临摹敦煌壁画艺术的特征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5年8月13-15日,由东华大学、敦煌研究院及上海市长宁区政府,中华全国纺织服装商会主办的”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于敦煌研究院会议厅举行。来自全国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及上海市相关的领导、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开幕式上,东华大学服装学院院长李柯玲、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中华全国纺织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先后致词。三位领导的发言对“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对东华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把中国服饰史研究与敦煌学相结合,拓宽了中国服饰史研究及敦煌学研究的道路,并在教育与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敦煌服饰的深入研究寄予了厚望。 13日上午的学术报告由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主持。发言者有东南大学教授张道一、东华大学教授包铭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郑臣欣和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费泳。张道一先生三十年前曾在敦煌作过学术考察,他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当年在敦煌考察时的情景,畅谈在敦煌石窟中的收获,指出敦煌壁画色彩的配色原理及其在艺术上合谐的意义。包铭新教授《敦煌壁画中的回鹘贵族供养人服饰研究》首先提出了研究少数民族服饰的方法,然后依据回鹘洞窟的时代,对高昌与敦煌壁画中的回鹘人服饰进行分类研究,并探讨了回鹘服饰对敦煌汉族服饰的影响。郑巨欣《敦煌服饰中的小白花树花纹考》通过对敦煌壁画的人物服饰中的小白花纹的分析与考证,探讨了这种纹样的表现形式及其佛教内涵与文化渊源。费泳女士《论褒衣博带佛衣》通过对南北朝时代佛像衣着的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地界定了“褒表博带”佛衣的形式,并分析了“褒衣博带”佛衣的源流及影响。 13日下午的讨论由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先生主持。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赵声良、副研究员卢秀文、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孝鸿、兰州大学博士生谢静、东华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冯信群、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徐庄先后宣读了论文。赵声良《敦煌石窟北朝菩萨的裙饰》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朝时期敦煌彩塑与壁画中菩萨的裙饰作了分类,并分析每一类型的源流以探索印度、西域及中原文化对敦煌菩萨造像艺术的影响。卢秀文《敦煌壁画中的妇女面靥妆》通过对敦煌壁画妇女形象的调查,分析了唐、五代以来妇女流行的面靥妆的特征,及当时民族间的化妆的相互影响。谢静《敦煌奠高窟第285窟供养人服饰初探》对西魏时期的莫高窟第285窟供养人像及其民族背景作了分析。杨孝鸿《试论羽化思想及其在敦煌石窟的演变与服饰的表现》考证了羽化思想来自西方(中亚或西亚),并分析了羽化思想在汉唐间的发展演变以及在石窟艺术中的反映。冯信群的《试论敦煌石窟数字化虚拟再现的技术性和艺术性》谈了通过计算机数码技术对敦煌石窟进行再现的技术和艺术问题。徐庄的《敦煌壁画与西夏服饰》全面介绍了敦煌壁画中的西夏人物服饰,以及宁夏及在黑水城发现的佛画中的西夏人物服饰。  相似文献   

19.
敦煌石窟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如仅从石窟数量来说:它比不过阿富汗巴米羊石窟。据日本和法国的考古学家调查,巴米羊拥有700多个洞窟,但绝大多数仅存空洞,著名的东大佛、西大佛,也存战争年代遭到破坏,头面俱无,残破不堪,壁画也所剩无几。龟兹壁画和敦煌壁画,直接间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探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家教指南》2016,(6):58-70
敦煌地区的莫高窟和榆林窟盛唐至五代洞窟壁画,以及藏经洞出土绢画、版画、纸本画中,出现一些携抱童子的男性图像。通过比较犍陀罗、龟兹相关图像,认为这种特异图像为旷野鬼夜叉。继而检阅有关佛教文献,得知原本啖食童子的旷野鬼夜叉,被释迦佛降伏后皈依佛教。敦煌地区的旷野鬼夜叉图像表明,在当地夜叉已转变成庇护童子的善神。敦煌旷野鬼夜叉图像是在西域龟兹、于阗等地佛教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在敦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