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2.
显性教育中逆反心理成因的教师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在显性教育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制约教育的预期效果。由于显性教育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情景等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探析。从教师视角看,学生的主体性内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薄弱、人文关怀式微等三方面是逆反心理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3.
<正>《论语》里的"诲人不倦"这个成语我们每个教师都知道,许多教师也都做到了"诲人不倦"。可是教师为了教育学生,常常会苦口婆心或慷慨激昂或喋喋不休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教师说得"痛快",学生听得"痛苦",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效果还不太好。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对某一位教师一旦起了逆反心理,即使你是多么爱他,一切都是为他的前途着想,也无法让他听从你  相似文献   

4.
凡任过班主任的教师都知道师生之间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可以说,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是: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批评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批评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除了说明思想教育工作要注意方式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6.
张波 《现代教学》2014,(1):27-27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我们经常发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喜欢哪位教师,就会喜欢他任教的学科;反之,则会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唱对台戏,甚至讨厌他任教的学科。良好的师生关系往往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师生更加专注于教学活动,从而更加顺利、高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认为,爱与尊重是基石,理解与赏识是关键,教学相长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保持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7.
逆反心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善于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他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探求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措施,是高校政工干部和“两课”教师面临的深感棘手的现实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粗浅分析和探讨其存在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生明 《宁夏教育》2011,(7):148-149
在教育心理学中,我们把青少年中出现,诸如"不听话",不愿与家长、教师沟通,经常与家长、教师"顶牛""对着干"的现象叫做青春期逆反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消除学生逆反心理方法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逆反心理是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抗”心理,它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一种表现。逆反心理会影响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影响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呢? 1.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生硬,方法不对,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教师的批评不符合实际,或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在不以身作则时批评学生,学生就会不服气,因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时常表现出逆反心理,即与学校或教师的要求反其道而行之。这种心理状态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逆反心理状态以及进行有效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你越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可有的学生却经常会做出一些违反纪律的事情;你越强调有些书刊学生不能阅读,可有的学生却在同学中传阅;你越强调在学习时间不准玩游戏机,可有的学生偏偏在学习时间去玩游戏机;你越要求学生不准去网吧,可有的学生却经常泡在网吧里;你越要求学生要努力学习,可有的学生却学习不动脑。总之,凡是你要求他不能做的事情,他经常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逆反心理在学生中作怪。对待学生中经常出现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感到很恼火,认为他们朽木不可雕,就冷眼相…  相似文献   

13.
吕爱慧 《吉林教育》2005,(11):20-2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建议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保密,不要让学生认为你在给他实施教育,而是和他交朋友。因为师范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还没有完全理顺过来,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也可以说是学生时代最后的养成教育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给学生实施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时,善于思考,勤于动脑,  相似文献   

14.
刘凯 《快乐阅读》2011,(1):88-89
一、逆反心理的表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所讲授的技术动作听不进去,练习也不积极、认真,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少数体质弱、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的学生表现就更为突出。你说东,他向西;你说南,他向北;你说好,他说坏;经常与教师顶嘴、唱对台戏,老师不让做的动作偏去做。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涂涯 《林区教学》2014,(9):82-84
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是辅助建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课程,可是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其中学生本身的抗拒、课程本身的不足,还有社会环境都是导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以这三点为基础,从大学生、课程、教师以及社会四个方面出发,简要分析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并且就如何消解逆反心理进行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有不听话甚至有逆反对立的情绪表现。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消除,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相似文献   

17.
在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当学生对教师抱有好感,也就是持有欢迎的趋向和态度时,他(她)就会非常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乐意去完成教师所交予的工作。哪怕遇到很大的困难,也不退缩。反之,如果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协调,由于学生对教师不信任和逆反心理作怪,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从心理机制的角度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牟东芳 《广西教育》2014,(29):65-65
正逆反心理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学生一旦出现逆反心理,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进而影响到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犹如缺乏浇灌的娇嫩花朵,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和真诚呵护。因此,教师要主动接近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且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建立自  相似文献   

19.
自从教以来,我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教育现象:有的教师温文尔雅,却能叫那些顽皮不驯的学生听话;有的老师教育学生,能叫他心服口服;有的老师教育学生却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现象是令人深思的,它说明了思想教育工作需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方式方法。教师热爱学生,满腔热情地真诚帮助学生,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这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正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所以沟通应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的一项工作技能。  相似文献   

20.
许多教师相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在说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减弱或消除教师的教育效果。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顺耳忠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