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2.
岳稀同志在《艺谭》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一文,指出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诸句写的是菊花盛开在枝头,匡正了以为是写菊花凋残者的错误,本人亦受益非浅。然岳文认为“满地黄花堆积”系作者对昔日黄花繁盛景象的追忆,“憔悴损”是词人写眼前菊花之状,我却不敢苛同。岳文所言,代表了目前多种注释赏析《声声慢》者的意见,故将自己浅陋之见公诸于众,以辩是非。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词人眼前菊花盛开的实景,“憔悴损”展现给人们的则是词人自己的形象。根据如次: 一、菊花虽分夏菊、秋菊、寒菊诸类,然以秋菊最多。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载菊三十五种,除三种没写开花日期外,有三十种开于九月。所以我国俗称九月为菊月。“何秋菊奇兮,独华茂于凝霜”  相似文献   

3.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4.
肖婷 《教学随笔》2016,(8):145-145
“满地黄花堆积”出自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在其注释中认为“黄花枯萎凋谢洒落一地”,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有失偏颇,无法更好地诠释出词人当时愁苦不堪的心境。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同时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情感,笔者认为此时的“满地黄花堆积”不是说黄花凋残一地,而是指黄花盛放枝头。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她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其中“满地黄花堆积”一句,有资料(如《高中文言文译注及赏析》,吴铜运主编,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把其解释为“庭院里黄花遍地盛开”。这首词是反映词人晚年独居的愁苦心情.满地黄花遍地盛开是一种很绚烂的情景啊,这种美丽的景色与词人的愁苦心情是不相符的。  相似文献   

6.
苏轼改诗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咏菊》的诗,前两名是这样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夜的风吹落了菊花,好像满地是金子似的。苏轼看过后,认为菊花的花只会干枯,不会飘落,王安石这样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7.
《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去,看到书桌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认为这两句诗都是乱道。因为黄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  相似文献   

8.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里讲了一个故事,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吟菊》诗,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他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王安石诗中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非“乱道”!于是,苏东坡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后来在黄州为官,重阳节后一日,他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苏东坡仅仅认识到“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这个菊花基…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一生坎坷,故而在词作中对"黄花"、"风雨"意象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内涵。"黄花"不仅是个人外在凄婉哀怨的象征,更是其内在高洁孤独的象征;"风雨"不仅是自然的风雨,也是社会的风雨,更是情感的风雨。"黄花"与"风雨"意象在内涵上总是紧密相联:自然风雨之于自然的菊花,造成了"满地黄花堆积"的苍凉秋景;而人生风雨之于李清照,凝成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心境。  相似文献   

10.
"满地黄花堆积"出自于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在其注释中认为"黄花枯萎凋谢洒落一地",笔者认为这样理解有失偏颇,无法更好地诠释出词人当时愁苦不堪的心境。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同时也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词人的情感,笔者认为此时的"满地黄花堆积"不是说黄花凋残一地,而是指黄花盛放枝头。  相似文献   

11.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伴着哀怨的泣声,宝钗从大观园门口缓缓走来。金钗银饰足显她的富贵,脂粉却掩盖不了她眼角的皱纹。二十年如一日。往昔的青春容貌已不在,那微微闪现的白发便是最好的印证;往日热闹的大观园也是残败不堪,那满地的落  相似文献   

12.
无题     
一夜秋风萧瑟,满地杉叶堆积。那细细碎碎的叶瓣织成一匹方圆颇阔的乌红锦缎。任你冷雨濛濛,我自岿然不动。看着这一幕,想起易安居士的“满地黄花堆积”,却不曾有“憔悴损,无颜色”的人生感慨,心中惟有绵绵遐思。自不忍心扫去,奈何,领导的眼光与众不同,硬要“清除”(多令人痛心的字眼)。只好一帚一扫地默默干着,心中难免一片唏嘘。惋惜地干完,回头间竟惊奇地发现,扫过的地方并不象其它直经风雨侵淋的地面那般乌黑、洼洼积水,而呈现出锃亮的金  相似文献   

13.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08,(10)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  相似文献   

15.
明日黄花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不是指未来的东西,更不能误写作“昨日黄花”。  相似文献   

16.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相似文献   

17.
文章诊所     
“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明日黄花”比喻失去作用的过时信息或事物。既然是过时的,有人就想当然,将“明日黄花”写为“昨日黄花”,这是不对的。宋朝大诗人苏武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九日是重阳节,黄花指菊花。重阳节菊花开得正盛,要赶快欣赏。重阳过后,菊花凋谢了,还有什么可玩赏的呢?如果笼统地认为,昨日的东西都是过时的,明日的东西都是崭新的,在这里就不对了。昨日黄花还是含苞待放,怎么能用来比喻过时事物呢?:“川流不息”与“穿流不息”川流不息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  相似文献   

18.
季节     
春,是情人的眼眸,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顾盼流转;夏,是热烈的灵魂,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与豪情;秋,是愁人的心绪,是"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情  相似文献   

19.
正花儿谢幕的方式大致有两种:明媚着的匆遽谢幕和枯萎后的从容谢幕。前者如桃花、樱花,后者如迎春、杜鹃。少年时读书,读到王安石和苏东坡对于"吹落黄花满地金"这个诗句虚实的争辩,晓得了菊花因生长地区不同而谢幕方式迥异。无端地就煞是喜爱那趁着美艳慨然抛掷生命的黄州菊花,而对那把一团娇黄的火焰生生守成一堆灰烬的菊花甚是不屑。其实,何止是菊花,我似乎对所有不惜在风中飒然卸妆的花儿都充满了无限好感。  相似文献   

20.
叠字诗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 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 字了得!” 《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流离江左,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