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儒家文化与成功人生。这其中,有很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词语。但事实上,我们若认真加以研究这些词语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或者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因此,我所讲的第一个话题是:什么叫儒家文化?第二个话题是:什么叫成功人生?我在讲到儒家文化与成功人生的时候,我还有一个副标题——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即在现实生活当中,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是不要让人讨厌,从而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所谓成功人生,首先,得做到不让人讨厌:其次,得受人欢迎。一、什么叫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什么呢?从它的来源角度定义的话,是在两千五百多…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儒家文化与成功人生。这其中,有很多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的词语。但事实上,我们若认真加以研究这些词语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并不知道它们,或者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因此,我所讲的第一个话题是:什么叫儒家文化?第二个话题是:什么叫成功人生?我在讲到儒家文化与成功人生的时候,我还有一个副标题——如何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即在现实生活当中,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是不要让人讨厌,从而做一个受欢迎的人。所谓成功人生,首先,得做到不让人讨厌;其次,得受人欢迎。  相似文献   

3.
科兹  凯逊 《全国新书目》2010,(23):53-53
这本书将告诉您: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追求虚幻的我,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上天,会将人分裂,会把心撕碎。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虚幻的我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回真实的我。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而言,应该多将一些精力放在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一些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因为共同文化背景下的彼此认知要容易得多。文学与语言因受众的广泛性,基本可以看作是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文化的两个标志。本文以中国文学以及汉语教育两个线索梳理了中国文化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传播的历程,就此考量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5.
人生的意义     
前些日子,我在同一份报纸上,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读到两篇谈及人生意义的文章.其中一篇的题目是<人生意义不复杂>,全文照抄如下-- 朋友问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说:"人生的意义太宽泛,最好分几个阶段讨论.做学生时只想到玩,人生的目的集中在怎样毕业,或者如何逃学.刚入社会打拼,物质享受并不重要,只想争取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科技》2009,(3):56-57
首先我认为,新媒体结合内容这么一个框架实际上背后代表着一个内容为王和平台为王的倾向。只要是新媒体,发展里面或者信息传播发展里面,实际上它一直有左和右之分。这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个方面是渠道、平台或者传输问题等等,我解决信息如何分发送,如何实现媒体信息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编辑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作一个探讨: 提高选题策划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云南档案》2012,(3):61-61
<正>我要百分之一爸爸买了一个哈密瓜,儿子叫来了两个小伙伴分瓜吃。一个说:"我要二分之一。"另一个说:"我要三分之一。"儿子最后说:"这瓜是我爸爸买的,我就多吃一点,我要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从中国电视发展的角度,提出加强对节目主持人的研究和提高节目主持人的水平,正是时候,很紧迫了。目前电视面临着两个十分尖锐的矛盾: 一个矛盾就是电视发展以后,观众很多,观众对于电视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电视节目的数量和质量都不适应这个要求,所以这就形成一个很尖锐的矛盾。另一个矛盾是各地卫星电视有很大的发展,现在我们头顶上有外国的、海外的十几个电视频道,现在南方的同志可能知道,收看CNN和Star-TV的观众增加。在这样剧烈的竞争中,如何办?主要应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节目的内容要好,档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一个“礼”字,概括出了中国传统传播观的伦理实质。  相似文献   

11.
我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四十个怎么办”,是一九八二年五月提出来的。是从每天开馆迎接第一批读者一直到闭馆送走最后一个读者以及在馆外服务送书上门的一系列过程中,提出并解答了日常碰到的四十种矛盾和问题。它的核心思想是读者服务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处理两个关系,一个是与工作的关系,二个是与读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呢?它给  相似文献   

12.
一次,我下部队了解学习朱伯儒、张海迪情况,偶尔听到两个战士在争论。一个战士说:“朱伯儒、张海迪这两个典型之所以在全国产生这么大的反响,主要是他们的思想好,事迹感人。”另一个战士说:“不对,主要是全国各家报纸宣传得好,文章写得好。如果没有人替他写文章,他的事迹再好,也不会有人知道”。两个战士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请我作评判,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我们搞新闻报道以及搞宣传工  相似文献   

13.
在出版界,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议论,已经有好几年了。目前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如何正确理解这两个效益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大家所关心和正在认真思索的。这里,我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理解中共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框架 1.两个隐喻,一个框架 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新闻理论和实践,对我来说是一个难题,甚至是吃力不讨好。国内有许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者,也有许多中共新闻史专家,我讲起来不一定到位。  相似文献   

15.
<正>首先我认为,新媒体结合内容这么一个框架实际上背后代表着一个内容为王和平台为王的倾向。只要是新媒体,发展里面或者信息传播发展里面,实际上它一直有左和右之分。这有两层不同的意思,一个方面是渠道、平台或者传输问题等等,我解决信息如何分发送,如何实现媒体信息的传播。第二个问题,就是内容问题。内容在渠道之外承载的业务,比如说对于广电来说,它也一直在"左右"摇摆。是更  相似文献   

16.
戏曲广播剧作为电台广播戏曲的一个新的艺术品种是近来才产生的,许多问题还有待于不断实践、探索。戏曲广播剧要不要打击乐?如何运用?我认为要用,但必须用得适当。根据是什么?这里我想先就怎样理解戏曲广播剧这个概念谈点认识。我认为戏曲广播剧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戏曲化,二是广播化。两者各有特性但又有共性,对戏曲广播剧打击乐的运用问题,我也正是基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17.
主流新闻的激越交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谦 《当代传播》2005,(4):87-88
《新疆日报》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策划:邀请全国各省市党报记者于2003年、2004年先后进行环塔里木、环准噶尔的采访活动。我用“惊世骇俗”4个字,盖因当今社会,商潮汹涌,物欲横流,社会转型,人心思变。党报如何在改革中永立潮头?党报的“定力”何在?党报面临3个问题:我是谁?我要干啥?我怎么干?  相似文献   

18.
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定我讲的题目是《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编辑》,在这里我想换一个题目,讲一下《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这两个题目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从反面来讲,是希望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先向大家介绍一个编辑成才的公式,即长×宽×高。长是专业特长,即专家;宽是知识面,即杂家;高就是政治素质,即政治家。这是一个三维世界,有我们的发展空间,缺少哪一个维度都不行。我们缺少什么样的编辑,或者说需要什么样的编辑,我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处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他们的民族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丧葬礼是他们民族文化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站在儒学视角下看现存的布依丧俗,发现他们不仅保存了原住的民族特性,还从另一个方面保持了传统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举办“我爱这一行”征文,我听说后心里就痒痒,老想在中央台上播一篇。我立即找来几个比较先进的青年,让他们一个个谈自己如何干一行爱一行。然后写出五六篇稿子。结果全部石沉大海。我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已经播出的稿子中的人物,大都是一些省市级劳动模范甚至是全国的劳模,而我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