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父母离异带给孩子的痛苦是巨大的。即使是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会感到心情沉重。这时,他们最需要教师给予他们什么呢?我感到这样的孩子最需要老师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细心和关心 家庭不安定,孩子上幼儿园也会显得心事重重。这时,他们最需要老师轻声地问一句:“你怎么了?”如果老师只是说“别理他,一会儿就好”,那么孩子的心灵将受到怎样的打击啊。在家庭里,孩子没有得到爱抚,他多么希望能从  相似文献   

2.
每当回忆起童年生活,大人们总会说:“瞧,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的确,今天的孩子是幸运的,没有饿肚子的经历,不用为吃穿烦恼。作为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父母的宝贝;除了简单的a、o、e,他们还学到了A、B、C;知道地球还有兄  相似文献   

3.
如今,在欧美,一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已经形成,并开始瓦解旧的家庭关系。这种新型的家庭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不再等级森严,父母和孩子是朋友,他们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代沟了。父母是子女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关系体现在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孩子在称呼父母时不再需要用敬语,孩子与父母讲话时,可以直接用“你”字;孩子还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而不用非得管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父母与孩子有了相同的爱好,甚至是最激烈的摇滚音乐,父母也会和孩子一样喜爱。孩子可以对父母说:“嘿,这是一张新音乐专辑,你听了吗?”或是“你要和我们一起去听某某歌星…  相似文献   

4.
孩子发脾气,是父母在家庭中最常见、又最感束手无策的事情。孩子发脾气通常是无理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为了提出“抗议”或者“逼迫”父母“让步”,他们便哭闹不休,甚至赖地。此时父母静待便是一种办法。静待,即是父母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静静坐在一边,等待孩子“冷静”下来,脾气自行消失,然后针对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醒来后孩子就很沮丧,为什么自己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一家医院的医生或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也好啊,在这个社会,即使那么小的孩子,也懂得“势利”二字。于是孩子很努力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很有出息,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的父母很高兴。他们家住的条件并不好,厨房是公用的。孩子早晨醒来,听见母亲和邻居拉家常,嗓门很高很大,充满着喜悦和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7.
离异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以下四种:一是粗暴。父母离异,孩子无人管。没有责任感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学习退步,就对他们责骂加棍棒。孩子就对家产生了恐惧、反感和厌恶,甚至在外过夜、离家出走。二是放任。离异父母对子女只养不教,孩子不是觉得有冷漠感,就是觉得有无聊感,与家庭日益疏远。这时,外界一旦有人给他们“关怀”、“温暖”,他们就很容易“羊入虎穴”。三是简单。离异父母对子女生活学习无暇照顾,一味地限制孩子外出与人交往,与外界隔绝。然而孩子的心是关不住的,为了对付家长,他们学会了撒谎,找到了对付家长的…  相似文献   

8.
没有了祖辈的困顿与饥饿,没有了父辈的创业与奔波;十几岁就承担家庭重负已成为历史,他们此时还在父母的怀里撒着娇、唱着儿歌:他们享受到的是便捷的讯息、时尚的潮流、丰富的文化、物质的富足;他们幻想的是影视迷、“旅游家”、小网虫、追星族……“如今的孩子,生活得多么幸福啊!”然而,他们真的很幸福吗?  相似文献   

9.
读者朋友,你们好啊!当你翻到这一页时,请你把手中的《小雪花》拿给爸爸妈妈。“父母课堂”是专门为他们设立的。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有句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说明学生的父母在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父母都应该重视加强自身的知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很普通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孩子总爱做梦,他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醒来后却很沮丧,为什么自己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一家医院的医生或是一所学校的老师也好啊。在这个社会,即使这么小的孩子,也懂得“势利”二字。于是孩子很努力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很有出息,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的父母很高兴。他们家住的条件并不好,厨房是公用的。孩子早晨醒来,听见母亲和邻居拉家常,嗓门很高很大,充满着喜悦和激动,说孩…  相似文献   

11.
这二位父母含辛茹苦.为使儿女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一切围绕着孩子不停地运转,而当一双儿女如愿以偿.众人称他们有福气时,他们却伤透了心,哀叹“悔不该当初啊”。为什么当初父母那么爱孩子,为孩子能成才耗尽了心血,而子女长大了却不懂得爱父母呢?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想过没有,我们该怎样做孩子? 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小题大做”,给他们以鼓励信任、理解宽容,从而让孩子们不断完善自我。这就要求教师要因人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在赏识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孩子成长的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该为他们多喊‘加油‘’、冲啊’,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能在一千零一次站起来。”一位孩子的父亲如是说。而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我们认为,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育家夸…  相似文献   

13.
王东华 《师道》2007,(7):44-44
1.杀师,杀校长,同杀父母一样,都是人口危机后遗症在现阶段的反映。在30多年前,一个家庭有许多孩子,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没有过多地宠爱孩子,甚至“洪水来时先赶牛顾不上救孩子”;但在今天的社会,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会有一种恋子情结,他们极端地重视孩子,  相似文献   

14.
别小看两三岁的幼儿,他们知道“哭一下”就等于“可以买东西”,而孩子从小观察父母的消费行为,便会知道父母爱不爱花钱、花钱有没有计划。家庭生活中,父母让孩子衣食无忧,却容易忽略教育他对钱的态度。那么,孩子怎知钱为何物?怎知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孩子的活泼、淘气劲,往往让人觉得天真、可爱、富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然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优越感越来越强,一些孩子身上表现出的“孩子气”,则让人深为忧虑。   一曰“娇气”。在一些家庭里父母过分地溺爱孩子,养成了小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毫无动手能力,更不要说独立完成某项任务。他们如同温室里的花草,经不得阳光照射和风吹雨打,一旦有挫折,便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前进的勇气。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   二曰“傲气”。家庭的优越感与家里有意无意地捧为“掌上明珠”,使一些孩子…  相似文献   

16.
我班共有48人,其中单亲孩子占31.25%。这个数据让我倍感惊悚,这些孩子在失却家庭亲情的同时,他们对班级这个大家庭会何其渴求温暖啊!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形成他们较为特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些孩子显然是我们实施赏识教育应关注的重点。一、单亲家庭孩子生存环境和心理分析1.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环境分析。单亲家庭的成因很多,有的由于父母双亲某一方因病或其他缘故早逝;有的由于父母双亲结合后。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一辈子甘愿为儿女付出,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是许多家长都有的感受。然而,许多做子女的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能是歌星、影星或政界、商界的巨头,而很少是父母。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反而还有颇多抱怨。于是,许多家长都这样感叹:“好心没有好报啊!”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天性爱读书,无论是在飞机上,还是在公共汽车上,总能看到埋头读书的男女老少。借读书打发时间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美国人从小就被培养出爱读书的好习惯。父母每天须陪孩子看书半小时在培养孩子读书方面,美国父母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的家庭甚至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就让他们接受知识的“熏陶”了。关于孩子读书的年龄,教育学家没有严格规定,很多父母都认为何时教孩子读书完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就学会了隐忍。尤其是很多年轻母亲为了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情绪再不好也会以微笑面对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认为父母天生就是该这么“好”的,而不知道珍惜别人的关爱。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首先得让孩子明白你的付出。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孩子玩“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家长,家长扮演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父母不妨把孩子的种种表现予以复制,如挑食、任性、撒娇等等。因为是游戏,孩子会很投入地想方设法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麻烦”。孩子虽然小,但是只要与他真诚地沟通,他们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为他们付出…  相似文献   

20.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基本品德,然而,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了社会的主体,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的自我膨胀意识,致使多数孩子在一切活动中都以自己为中心,幼儿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自私、霸道、任性、脆弱缺乏同情心与爱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