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着课程改革的发展,一线教师们积极地思考探究适合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理念。我们希望改变科学课堂那种“鸦雀无声”的现状,让科学课堂“动”起来,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让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得到充分的实现。我们可以通过创造生活情境,提倡合作学习,关注基础学习,运用赞赏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相似文献   

2.
10多年来,我校实践陶行知先生“科学下嫁”的理论,构建生活教育大课堂。依托学校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活中的科技教育资源,以生活为载体,在生活中学科学。让学生主动捕捉生活中学科学的契机,学自己喜爱的科学,学自己能学的科学,学自己身边的科学。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教育充满着“科学下嫁”的韵味,生活教育是“科学下嫁”的大舞台,生活是“科学下嫁”的大课堂。  相似文献   

3.
“以‘享受科学’为核心,让科学课堂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朴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学生把探究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这就是我们小学科学的老师们在“区域性大众教研活动”中共享集体智慧,追寻科学教学的理想境地。一路风尘,一路收获,时过几载,课改之路越走越宽。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让课堂去掉形式化,让科学课真正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服务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使科学课堂获得应有的“温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一、初温:链接本源经验学生在进入课堂学习之前都有其本源的经验,这个本源经验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堂学习活动应当是以这个“基础”为起点而展开的。如,在教授“地球、月球与太阳”这一单元时,对于这一领域的知识,有课外科学观察和阅读经  相似文献   

5.
张俊 《中国教师》2005,(7):25-27
让科学探究走向理想境地,就是师生以“分享科学”为核心,互动互促,让科学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探究更富人情味;让科学课堂返朴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美丽;让学生把探究当作内心需要,成为认识生活,服务生活的过程……一句话,就是教师因教科学而快乐,学生愿学科学而快乐。  相似文献   

6.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教育不能失去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本身就含有教育因素,尤其是生物科学这种与学生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科学。“让课堂成为沟通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的桥梁”,这是现代课程发展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体验和情感,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的喜悦。“生活即教育”的倡导者、实践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必须回归生活。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根据这一理念,科学课堂是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生活的课堂方面研究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提出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认为“生活化”的课堂应包含加强与现实生活联系,让课堂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发展能力、为未来更好的生活作准备三个方面,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要素,在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人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教师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的“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本着这一理念,只要充分地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巧妙地与教材知识相融会,就会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重要价值,使生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  相似文献   

13.
对于生物课来说,生活的课堂是指生物课应该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整合的教育理念,让课堂成为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堂标准》多层面、多角度地强调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要“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学的生活化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4.
卢爱侠  戴伟 《广西教育》2012,(17):84+86-84,86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教学目标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首先要立足课堂,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何让科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笔者认为,教学中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应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孔祥跃 《现代语文》2004,(7):13-13,1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科学、更高远的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出了更为鲜明的教学要求,湖北教学专家余映潮老师说:“教学中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学生的活动是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语文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生活的课堂和语文的课堂结合起来。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大自然是我们生活的天地,语文教学要走出封闭课堂,就要尽可能多的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事事洞明皆学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活动在大自…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让数学课充满“生活味”,让“生活味”弥漫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我们的共同的追求。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原则,如何在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感受生活数学.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为此,在“生活数学”的理论支撑下,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生活同课堂练习有机统一,在课堂练习中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将枯燥的练习同生活结合,变机械的重复为快乐的接受,让练习蕴涵生活的芬芳。  相似文献   

17.
刘占芬 《山东教育》2008,(1):107-107
构建和谐课堂,让科学课堂成为流动的“活水”,是我们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对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如何让课堂成为流动的“活水”,让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孙玉富 《文教资料》2013,(27):141-142
“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生活德育.“生活化”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发展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社会竞争能力.“生态课堂”强调让学生健康成长,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生态课堂”是“生活化”课堂的追求.打造“生态课堂”,是落实品德教育观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学校工作核心在教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学在于有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让课堂教学装上“新思想”的强劲动力系统,如何更好落实“课堂三标准五融合”,本文将从精选生活素材构建“活动型”课堂进行探究,有效的教学过程应符合“易学、会用、难忘”的课堂三标准,将生活化素材与知识结合在一起,用生活化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思考,努力实现学生“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做到“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小社会,生活大社会,课堂生活化,生活即课堂”。英语教师应该把“生活”引入课堂,用“生活”教英语,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感受,谈体验,使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英语学习成为和生活实践紧密相连的具体形象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