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外文化交流》2009,(12):19-19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总经理克丽斯廷·德莫尔德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今年艺术节的目的,就是向欧洲民众介绍中国文化,让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2009年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创办4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于本届艺术节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好的主宾国了;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当今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2.
美国原是英国的殖民地,美国人原是以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s)作主体的欧洲移民,美国文化也是欧洲文化的有机融合,其政教习俗、社会礼仪与生活方式诸文化内涵都具有浓烈的欧洲色彩。在殖民地时期,北美十三州和中国是没有人员互访的,彼此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先进的北美智匠一方面从欧洲人的著述、从欧洲转运来的商品设想那陌生的中国的人文概况,一方面从两国通商之日起、从中美人员间的往返来领略华夏文明。这样,古旧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艺术现象就逐渐为美国人所知了。欧洲人贩卖中国货而入北美,其显者系瓦器、陶器、瓷器、漆器…  相似文献   

3.
赵凤玲 《寻根》2012,(2):14-18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一直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任何外来文化,只要一踏入中国的土壤,就被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所融化,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是新时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在学习中,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欢欣鼓舞和神圣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充分反映了我们党重视文化建设,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决心,表明了文化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与党的先进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具备了党的生存状态的特性。从此,文化不仅仅是它本身,而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关。  相似文献   

5.
1999年金以九月的第一天,在世界名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的坪广场上,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隆重开幕了。这是近年来中国在欧洲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文化活动。正如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其致辞中所说的那样,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周活动不仅能够使世界了解中国的古老文明,同时也能够使世界了解当今中国所充满的活力。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则强调,中国文化周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而举办的,旨在让友好的法国人民和世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董丛林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神学文化,是各具特质的两种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干,它是伦理中心主义的“人本”文化,所涵容的主要是人与人的世俗关系规范,而非人神关系规范。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圣经”,对神学、神境表现得相当冷淡...  相似文献   

7.
西藏及其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扭力著称于世,成为世界上不少人日夜神往的地方。中国的统一强盛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政策,给西藏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西藏,让西藏走向世界,是西藏几十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对外文化交流的主旋律。1987年,西藏歌舞团成功出访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芬兰)。同年,西藏藏戏艺术团应美国亚洲友协彼特·戈登夫人邀请赴美演出,在纽约等14个城市演出26场,引起轰动,美国报界和广大观众为之倾倒。1987年7月,中国西藏音乐艺术团应英国BBC广播公…  相似文献   

8.
1O月8日,比利时外交大臣莱特姆高度评价“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认为它有助于比中关系的发展并使欧洲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及其文化。他在开幕式上说,这个艺术节是比中团队3年共同努力的成果,将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节;介于北京奥运会、中国国庆和上海“世博会”之间的此艺术节,将提升欧洲人对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内涵及其多样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文化光流史上,黄嘉略鲜为人知。但他是有确切记载的在法国定居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在法国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法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以及中法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黄嘉略是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清朝鼎盛时期的康熙18年(公元1679年11月15日)。其父黄保罗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曾向上帝许愿,让儿子笃信基督教。黄嘉略7岁那年,父亲病重,临终前嘱咐妻子一定要尽快把儿子送进教会,以还当年夙愿。黄保罗去世不久,法国外方传道会的一位教士李斐理(InBlan)来到兴化地区传教。黄母听说此事,就带着儿子找到李斐理,托付他…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引起学界的重视。费老说,“文化自觉”是“当今时代的要求,它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也许可以说,文化自觉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的一种具体体现。最近,许多文章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包括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见《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11月7日)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国人的首要节日,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要义。春节是农历新年,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反应了中国文化与大自然的密切关联:春节最为主要的活动是家庭聚会,折射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社会和谐互动的崇尚;春节的欢庆活动体现了中国人的天道与人伦与期盼天下大同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系统的核心。在思考中国现代价值观问题的时候。不仅考虑价值观的现状,也考虑中国人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或价值系统作为支撑,更考虑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贡献,特别是价值观或价值系统方面的贡献,那么和合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将更加突出。因此,传统和合思想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 一、传统和合思想的现代承接与突破 中国文化在近现代受到全面的冲击,传统的和合精神在总体上也曾被遗忘、曲解与否定。但是,和合精神作为中国文化的普遍性原理和最高的价值原则,是不会被湮没的。因而,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13.
韩国经济崛起时,文化亦同时崛起,这与韩国政府及其民众对其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密切相关。在韩国,一处不起眼的小陶窑遗址,一段乱石砌成的古墙,一座小庙,都可能是其国家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而被郑重其事地建馆保护。许多到韩国旅游的中国人,按着导游图兴冲冲地赶到那些“重要文物遗址”,看到的往往不过一座小亭或一块大石;然而,韩国人对此却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4.
当中国人开始用西方人的技术画画,同样地西方人学习中国画技法的时候,彼此面临的挑战均是避免模仿或抄袭对方的某种样式。作为艺术家,无论其国籍、所用媒介抑或艺术样式,竭力表达的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和看待世界的观点。其间,便是一个自我定义的过程。韩绍光成功地在西方绘画工具和独特的中国意识之间创造了一种聚合效应,他机敏灵活地游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通过对于诸多文化元素的组合,成功揭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冲突,表达自己的提炼与洞察;进而,以作品彰显其表现手法的原创性和深度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姓氏谱系与中国文化之根王泉根统一性和连续性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本文拟从人人皆有、代代不绝并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个中国人心理深处的姓氏符号作为切入点,来考察这一特征,以期在日常习见习知之事物中发现社会民族的特点,觇知中国文化的生动内涵。全世界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五个阶段──沟口雄三教授访谈录张萍近年,随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外的一些中国学学者中出现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倾向。那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过去的各个时代是怎样引进中国文化的?又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现在怎样看...  相似文献   

18.
李文军 《寻根》2007,(6):39-43
息讼是中国古代司法文化中屡被提及且极富特色的一个方面。孔老夫子的一句“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千百年来被中国司法官员奉为圭臬,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在中国古代,由于文化心理及社会现实原因,司法官员们以息讼为能,惟息讼是求。在接到诉讼后首先考虑如何息、事宁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谓煞费苦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向世昂各国展示自己的优秀文化,全面深入地开展文化交流,其目的不仅仅在于文化交流自身,更重要的是向世界各国人民敞开心扉,让各国人民看到中国人民希望和平,共谋发展的真挚情感和真诚期待、“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化交流生动有力地诠释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情感和精神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本质属性。在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时代变化与保留传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在坚持文化的本土意识的基础上,在保持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注重世界文化潮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创造性地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现实的文化资本,生产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行为方式和消费习惯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广阔的市场,才能改变中国在对外文化贸易中的不利地位,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