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轩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5-48,89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的 ,是与人类近代文明的发展相一致的。体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蔡元培的体育思想至今仍有启发借鉴价值。  一、蔡元培体育思想在其教育方针中的体现  蔡元培在其关于教育方针的论述中 ,论述最多的就是要注重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上的全面发展。在五者的关系中 ,他认为任何一方面都不可缺少 ,并应以体育为本。蔡元培在其《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中这样写道 :“凡道德以修己为本 ,而修己之道 ,又以体育为本…  相似文献   

3.
《中庸》作为儒家的重要典籍不仅包含着关于天人之际的玄思义理,还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中庸》开篇关于天命、性、道、教的阐述可以视作修身教化的指向,也体现了“修身”在《中庸》中的重要地位.《中庸》的修身思想以“诚与中庸”为修身之总纲,以“礼”与“和”为修身之关键,同时又有着三达德、五达道的具体德目要求.《中庸》的修身思想专注于“切中伦常”,并注重道德主体之自觉,这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的修身思想以修己为本,修德为要,中庸、实践、自省为道,完全人格之养成为旨,构成完整丰富的内涵。同时,蔡元培的修身思想具有中西结合、兼容并包,与时俱进、贴合实际,循序渐进、整体统一,回归实践、追求和谐等鲜明特征。本文通过对蔡元培修身思想内涵和特点的分析,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得出其在学校德育中的借鉴意义,以期增强当代学校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修身思想是王艮学说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王艮站在心学的立场上,以天地万物依于己,提出了关于修身的理论学说.他以“身本”作为其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以“正己”与“安身”作为其修身实践的根本途径,以“成圣”作为其修身理想的终极追求.在这三个层面的统一中,彰显出其修身思想中既张扬道德理想,又依托于感性生命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一、<中学修身教科书>蕴含的德育思考 1.德育目标--培养国民健全人格 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人明家庭、社会、国家道德之"本务"以修身,发展完全之人格,"育国家之良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个体"完全之人格,以保全人之为人的人性"."发展人格者,举智、情、意而统一之光明之谓也.盖吾人既非木石,又非禽兽,则自有所以为人之品格,是谓人格.发展人格,不外乎改良其品格而已."道德教育的最终任务是要通过道德教育影响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发展和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完善其道德人格.蔡元培认为,道德教育特别是国家道德教育在于"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在当时危机四伏的中国,蔡元培认识到培养人格必须与时代的大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蔡元培关于道德教育目标与意义的认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对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尹纪美  陆信礼 《文教资料》2009,(26):131-132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育思想在中国近现代德育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蔡元培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加强和改进我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所阐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事实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路径,影响甚巨,本文针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展开讨论,试图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等角度揭示其思想特点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蔡元培的众多论著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精辟论述,特别是关于德育思考与实践方面的论述,更具有独到之处。蔡元培德育思想的逻辑路径是从自然人———社会人———不自觉的社会人———自觉的社会人的提升与超越。在当下,对蔡元培德育思想进行分析和探究,探寻蔡元培对德育所作的思考,阐述蔡元培德育实践的现实价值,对指导我国当前德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注重个体自身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把修身养性作为人生要务,源于先秦诸子阐发的共同思想.修身之根本的确立,则造端于孔子,显明于儒家.孔子的修身之道,即为孔子所倡导的内圣之道.实质就是用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改造,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内圣的过程.本文就试图探讨修身之道的道德修养目标,并解析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