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与美学渊源深厚,纵观中国传统译论,从支谦的"不加文饰"、道安的"案本而传"到严复的"译事三难",又至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说等等,无不以美学为理论基础。将选取美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审美观照为出发点来探讨其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从音韵美感、意境美感和语体美感三方面探讨如何在审美观照的指导下实现对原文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A3):10-11
文学作品承载多种信息,因此文学翻译中存在信息难以保真的问题。本文批判性地分析了国内主要的四种翻译原则,即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说,并提出了信息保真的原则,即忠实原则和创新原则。  相似文献   

3.
语言翻译理论中一些抽象的译语标准如“神似”和“化境”通常是难以实现的要求,特别在现代的语言教学中,与其取法那不可实现的理想,不如提出切实具体的要求作为翻译的基术原则。本文就从翻译要信守原文的内容意旨,遵从译语的语言习惯和切合原文的语体语域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在翻译时应遵循的适用原则。  相似文献   

4.
关于翻译的忠实性问题,古今中外的译者们曾有过不同见解。比如严复主张“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英国亚历山大·弗·泰特勒在其《论翻译的原则》中就提出“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即相当于“忠实”;傅雷先生提出,翻译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先生又提出了“化境”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以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强李硬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化境”就是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文字形式虽然换了,而原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翻译体"就是一种风格,它代表着原文的文体风格、语言风格和作者风格。它是原语文化的传真。同时,"翻译体"影响并丰富着中国语言。为此,从其实质分析证明,"翻译体"将永远存在。  相似文献   

6.
丁小凤 《池州师专学报》2004,18(1):56-57,75
许渊冲先生的英译唐诗宋词忠实再现了意美原则,将求美、求神似、化境与求真、求信有机结合起来。不愧为再现意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严复在他译的《天演论》例言中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这里的“信”,即如今所说的准确、忠实于原作。对于文学作品翻译,“信”不光是指作品字面的“信”,也应该包含作品风格上的“信”。文学翻译理应把它的风格翻译出来。围绕着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无法翻译的。理由是中外语言的性质不同,在构词法、语法结构、修辞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同语言无法表达同样的风格。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可以翻译,尽管这事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8.
冯巧娥 《文教资料》2007,(2):190-191
翻译作为一门综合性、跨门类的学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揭示“信、达、雅”“,神”与“形”“,神似”与“形似”和“化境”这三方面美学内涵,探讨了美学对中国翻译的特殊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等效:翻译中“无限接近”的理想熊沐清1翻译标准是译界一个长期为之争论和探索的问题,自古及今,各种有关“标准”的提法纷繁杂陈。在我国,较有影响的提法有”信、达、雅”(严复)、“神似”(傅雷)、“化境”(钱钟书)、“信、达、切”(刘重德)、“等效”(金是...  相似文献   

10.
潘珊珊 《海外英语》2013,(1):137-139
"化境"说由上世纪60年代钱锺书提出,之后翻译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该文试图选取三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小说、散文和诗歌),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达到"化境"译文的表征、实现"化境"可能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各种翻译策略的得与失。通过这项研究,笔者希望能进一步挖掘"化境"说的潜在价值,促进其在具体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又完整地再次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严复曾提出翻译的三大标准,"信""达""雅",任何一名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需谨记这三大准则[1]。要想做好翻译,在熟练掌握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关于优秀教师形象的研究中显示,学生期待教师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2]。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才能将翻译做得更好,因此本研究通过结合翻译校正实践,浅谈日语历史资料翻译中的"信""达""雅"。  相似文献   

12.
黄玮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80-84
《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柳甲荣 《海外英语》2011,(13):183-184
该文由翻译标准中"信、达、雅"三原则中的"信"展开讨论,承认对于翻译而言,"信"是极其重要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以往的绝大多数翻译将过多的注意力投入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信"即"忠实"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原语和目标语,尤其是原语本身"信"的问题。在以对古诗《静夜思》中"床"字在原语汉语和目标语英语两种语言中的不同释义为例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回译法去尝试解决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4.
范凌风 《海外英语》2014,(7):102-103,111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要翻译好小说,就要注意传译小说的语言风格,特别是人物对话和描写,因为其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和鲜明个性非常重要。该文先探讨了文学翻译中的风格是否可传译的问题,然后从措辞、句子、段落和修辞四个方面来阐述小说翻译中风格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韩笑 《陕西教育》2009,(7):103-104
本文主要探讨了"神似"观点与文学翻译.文章首先介绍了神似的渊源以及不同翻译家对"神似"的理解.继而阐释了文学翻译中的"神似"和"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应力求形神兼备,不能两全时则要力争神似.之后论述如何在翻译中做到"神似",以及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说--即"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在我国译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且被不着边际的拔高和神化.究竟,"化境"说是"翻译的理想"还是"理想的翻译",何谓化境之作,引起各学者纷纷探讨.而被许多译家奉为楷模的杨必译<名利场>正是文学翻译"化境"的体现,其中词语层面的细致处理和句子结构的成功转换,充分彰显了译者高超的翻译手法及臻于化境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与翻译有着紧密的关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要让译文与原文既形似又神似.必须要求译语从文化意义的角度再现原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深刻了解双方文化内涵、精通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本文拟从中西方文化的空缺性角度探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散文属于文学文体。它被看成是一种介于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学形式,也被看作是介于诗歌和小说之间的文学形式。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物言志,形散神聚”,因而在散文翻译时应辨证的处理好信与顺的关系,力求做到译文既神似又形似。  相似文献   

19.
基于翻译华裔美籍名厨黄颐铭的自传《初来乍到》,本论文主要讨论的是风格翻译的可能性和如何在目的语中实现原文风格的对应。在本翻译报告所选取的两章——第十三章和第十六章中,作者从一名逆来顺受的法学院学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转变成了在纽约拥有一家中国餐馆的老板。在原文中,由于作者第二代华裔移民的身份,尤其是在翻译的两个章节中,有大量的显示作者写作风格的形式标记,代表了作者口语化和明晰的写作风格。风格标记即作者语言风格的符号体系。风格标记包括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通过分析翻译部分两个章节中的这些标记,其中包括,词汇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和修辞标记,并且采用意译为主的翻译手法,译者找到了在目的语中的对应标记。据此,译者认为,要达到风格翻译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意译的翻译手法能更加有效地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万涛  徐燕珍 《海外英语》2012,(3):12-13,15
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他对翻译理论的独特见解。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对"化境"理论进行了阐释,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化境"理论进行研究尚为鲜见。鉴于此,该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视角对钱钟书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与探讨。该文认为,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来看,"化境"理论集中体现了:1)翻译生态的和谐统一;2)译者的"适应/选择"及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3)翻译主体的"译者中心"及"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