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雪芹其人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姓曹名霑,字芹圃,“雪芹”是他成年后自己起的号,晚年又起别号“芹溪”“梦阮”起名“霑”是什么意思?语本汉代扬雄《长杨赋》有句“仁霑而恩洽”是沾了天恩祖德的意思。字芹圃,也应是大人给起的。满族旗人好用“圃”字起名,如瑶圃、春圃、芝圃等;“芹”,“采芹”,在封建科举时代有指望“学而优则仕”的意思。曹雪芹长大后,不喜欢这种俗套,另外自己起了“雪芹”这个雅号。什么意思呢?语出苏轼《东坡八首》有句“泥芹有宿根”、“雪芽何时动”;苏辙《新春》诗有“园父初挑雪底芹”句。大概是取其高洁、生命力旺盛的意思。“芹溪”、“梦阮”是雪芹晚年题诗画常用的署名。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是诗人,他的诗才还表现在《红楼梦》中所写的大量“诗论”上。这些“诗论”虽然如同小说中的诗词曲赋一样是书中人物说的,应该与曹雪芹专门写的“诗论”有所区别,但我们把小说中的“诗论”与敦氏兄弟、张宜泉等人对雪芹诗词的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的童年少年时代,在江南生活了多少年?这个问题关连到雪芹生年的考断,红学界在参证探索中有两种不同见解:一说,他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雍正六年六月间,雪芹随祖母等离别金陵老家北去燕市。据此计算,在江南共生活了十四年。一说,他生于雍正二年甲辰(1724)。照上记回北京年份,仅系五岁。关于雪芹生年问题的论辩,迄今未获一致意见,主要由于未曾发现记载雪芹生年的直接材料,分别据张宜泉《防芹溪居士》诗题下注文“年未五旬而卒”,及敦诚《挽曹雪芹》诗首句“四十年华”,而以卒年逆推计算,产生两种异说。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之梦     
樊杰英 《广东教育》2003,(12):53-5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个中味?”雪芹先生于《红楼梦》开卷处,便以知音难觅,更恐知音难觅而叹。雪芹之痴,可见一斑。而又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则可见其十年心血倾注于此书之心,可谓痛极、苦极矣。脂砚斋评曰“雪芹哭成此书”,此诚可信。《红楼梦》是悲剧,无可否认。读罢《红楼梦》,少有不掩卷慨叹者。或为宝黛爱情终成镜花水月所悲,或为荣宁二府盛极终衰所悟,又或为众女子(尤其是金陵十二钗)之风流云散、香消玉殒所叹。如此种种,亦诚然谓之《红楼梦》之悲也。然《红楼梦》之最可悲处,亦可谓《红楼梦》之最震撼处…  相似文献   

5.
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里的名篇,美国汉学家斯帝芬·欧文《岑参——追求奇境的诗人》一文认为《,白雪歌》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优秀的代表作“,其中的形象是以前的作品不曾有的。”周啸天先生认为“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  相似文献   

6.
周汝昌先生《骗人的高鹗》(见《北京晚报》1月13日22版《五色土·名家》)认为高鹗善于骗人。铁证之一是“高鹗在他给假‘全璧’《红楼梦》作序时公然伪称是他在‘鼓摊’上收得雪芹原著的残稿”,还特别解释了“鼓摊”的原意。事实上,给“全璧”《红楼梦》作序的有两人,一个即高鹗,另一人是程伟元。“鼓摊”原作“鼓担”,序言说从“鼓担”上收得雪芹原著残稿的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如果说这就是骗人的话,那在此骗人说谎话的也只能是程伟元而不是高鹗。恰恰相反,高鹗在序言中说他接受程伟元的邀请共同整理雪芹原稿付摆字印刷之前,他对雪芹原稿…  相似文献   

7.
<正> 《红楼梦》楔子肯定系曹雪芹创作,这是在脂批中明确指明的。针对“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一语有批曰“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脂批中多次明点作者雪芹或芹溪之名,但有关《红楼梦》创作权的要算这一条最直接了。  相似文献   

8.
在九年制初中《语文》里,有一篇传统教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是从中国古典优秀长篇小说《红楼梦》第四回节选的,它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4)名霭(zhān),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汉军正白旗“包  相似文献   

9.
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鲁迅先生认为最早是袁枚提出来的。他所根据的是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段话:“康熙间,曹练(栋)亭为江宁织造……其子(按应为孙)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其实,这个自叙说的肇始者是时间更早,与《红楼梦》有直接关系的脂砚斋。当《红楼梦》还处在创  相似文献   

10.
张国学 《学语文》2004,(2):48-48
看《三国演义·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一回,很喜欢描写刘备风雪访诸葛而不遇的一首诗:“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铺满卧龙冈。”诗重在描写雪景,以风雪来映衬感伤的心情。尽管八句诗有四句直接写到雪,但只有一句出现了“雪”字,而其它三句都是通过比喻——“梨花”、“柳絮”和“烂银”——巧设美喻,以突出雪的轻盈飘逸、洁白耀眼。其实,古往今来人们给雪的美誉很多,远非这三两个名称。试举例简述如下:因“琼”为美玉,而玉又多为白色,…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名曹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耐寒道人。曹霑很喜欢苏东坡的诗,受他的影响很深。只要对《红楼梦》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还是一位烹饪"专家"。我们翻阅一下《红楼梦》,便会看到书中有大量有关食物和  相似文献   

12.
[作者档案] 曹雪芹(1715-1763),名露, 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祖居辽阳,很早即入满籍。曹家三代为江宁织造,富贵显赫,后受累于朝廷内部斗争,一败涂地。雪芹能诗善画,平生历经盛衰,遂“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红楼梦》。惜贫病早逝,只留下八十回定稿, 经高鄂续写四十回,而成全书。小说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优美生动,富有诗意。因此,无论思想主题还是艺术成就, 《红楼梦》均打破了传统模式,达到  相似文献   

13.
《风月宝鉴》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乃因之。”红学界根据这条畸批从二十年代起就研究《风月宝鉴》,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认为《风月宝鉴》“竟是以薛家为主线的”①,有的认为“我们能够确定王熙凤是雪芹旧作《风月宝鉴》的第一女主角的话”,那么,贾琏“只有他才适合担任原《风月宝鉴》第一男主角”,②可见至今谁也没有研究出《风月宝鉴》的真面目。有的论者干脆否定它作为《红楼梦》初稿的存在,认为“雪芹曾有一本名叫《风月宝鉴》的书,乃是他弟弟棠村写的序”,所以“‘序’就是这本《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长期来人们普遍认为曹)芹只写了《红楼梦》的前80回,后40回则是高鹗写的,但数学统计进入文学领域后,这个结论受到了质疑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陈炳藻讲师借助计算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结论轰动了红学界他从字、词出现的频率入手,对“后40回是高鹗所作”这一流行说法提出异议,认为120回全部为曹)芹所作他利用计算机计算《红楼梦》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对作者使用的字、词、句的频率进行统计研究,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这被称之为计算风格学),从而得出了引起人们重视的结论《爱德华三…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虽然在前八十回里绝大部分没有结果,但是曹雪芹对于她们的归宿却都有种种暗示。前五回应该说是《红楼梦》全书的“纲”。我们只有认真研读全书之后,才可能悟出雪芹的本意。正如警幻仙姑所说:“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曲,反成嚼蜡矣。”《第五回》这分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著者曹雪芹年寿推估:向有“四十八九”与“四十岁”两说。前者据张宜泉《春柳堂诗稿·伤芹溪居士》题下“自注”:“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说者认为:对诗人遣词用字固不应拘泥、抠死,但宜泉这里是“题注”,不是必须受字数、音律限制、只可“举成数”的“诗句”,因而,应系很清楚的“实际数字”,正确性较强。后者根据教诚《鹪鹩庵杂记》抄本《挽曹雪芹》两首之一中的首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及其后的《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和《诗钞》抄本)》同题首句“四十年华付杳冥”,认为从字句看:“四十萧然”还比较活络,而定稿改写作“四十年华”,对其年时已很肯定和具体,因此说,敦诚在这儿应是把清楚记住的曹雪芹时年岁写入诗中的,知“悼红轩主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胡适生前面对罕觏之涉红资料——永忠"吊雪芹三绝句"秘而不宣为切入口,重考《红楼梦》在早期传播史上即存在版本"二元论"现象,即初期流布已有《红》系本和《石》系本两种本子:前者为雪芹家传本,题签曰《红楼梦》,以甲辰本、程本为代表;后者为脂砚们圈内传阅本,题签曰《石头记》,以甲戌本、庚辰本、戚序本等脂本为代表。现存《石》系本即所谓脂本,因传播频繁、燕石莫辨、残阙不一而讹误衍夺甚夥,亦有因脂砚们不甚了解《红楼梦》主旨和雪芹命意而自以为是的篡改和歪曲。有鉴于此,以第五回"悲金悼玉"、第二十二回宝黛钗谜诗为中心,以第十八回、二十一回、二十八回等异文为佐证,考辨《红》系本乃雪芹家藏原本,许多异文并非源自脂本,而是自成系统,进而揭橥两系本隔如参商,在钗黛形象塑造方面爱憎迥别,右钗右黛亦轩格不入,论辩雪芹笔锋含蓄蕴藉,虽以一字之褒贬而春秋大义在焉。  相似文献   

18.
岑参是盛唐时代的重要诗人,尤善长于边塞诗,因此被誉为“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作者任安西,北庭节度封常清的判官时,在轮台(安西节度使驻地)幕府中雪天送人归京之作。这首诗,旨在着力描绘我国西北边疆八月飞雪的景象,抒发雪中送客的惜别情绪。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共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二是饯别时的雪,三为送别时的雪,四为送别后的雪。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19.
咏雪诗趣品     
冬天到了,每当看到 飘飘的雪花,总会想起各 种各样的雪诗。 雪诗中的千古绝唱 当推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夜大风大雪,处处银装素裹,一个晶莹世界;琼枝玉叶,宛如千树万树怒放的梨花。这一比喻,传神地描绘出雪的皎洁、鲜润、明丽和灵动,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富有神韵。 雪诗中最俚俗的,当首推唐朝张打油的那首《咏雪》“打油诗”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因为雪大,才有了“江上一笼统”这种大全景式的远景;还有三个特写镜…  相似文献   

20.
董业耀 《阅读与鉴赏》2007,(10):74-75,78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册选编了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解释诗中“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时.通常我们的理解是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以此说明生活环境的艰苦。烘托将士们积极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