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国,是南通江海电容器厂的宣传干事。他从1984年11月份退伍回乡以后,积极为《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日报》、《中国乡镇企业报》等新闻单位写稿。当人们看到他写的稿件在报纸上刊登以后,惊奇地问他:“小孙,你写稿有什么诀窍!” 27岁的小孙笑了笑说:“我是在自己的‘精养鱼塘’里打捞。”小孙所说的“精养鱼塘”,就是他写稿的基地:江海电容  相似文献   

2.
方城县券桥乡好庄村,有个年已花甲的单身老汉叫冯金声,身居两间茅屋,10多年来,不喂猪不养鸡痴迷于新闻报道。农活之余,走东串西采写稿件,被人们称为“新闻迷”。冯老汉幼年读过私塾,爱好写作,1959年就掂笔为县广播站、南阳日报写稿,“文革”期间被迫辍笔,1977年再次挥笔上阵。一个农民到省、地新闻单位送稿,一切费用全都需要自理,困难很多,但他矢志不移。 1980年的一天,村上中学毕业回乡当了羊倌的岳学堂来找冯老汉:“冯伯,我想写点东西,可不  相似文献   

3.
1983年底,我被团场党委调往生产单位任副连长。连队有不少的好人好事,但很少有人把这些报道出去。我想:如果我能写稿该有多好。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团场宣传干事杨威,他表示非常支持。从此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稿。杨威同志经常给我讲写稿的要领,还送给我一些学习材料。1985年春天,我写了一篇题为《她的心贴着会员的心》的通讯,《新疆工人报》和《石河子报》发表之后,群众反映较好。写稿是一种艰苦的劳动,有欢乐也有苦恼。有  相似文献   

4.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5.
李艳波 《军事记者》2006,(12):65-65
记得4年前,曾经有一本图文并茂的杂志摆在面前,我备感新奇。订还是不订?在零点五秒的思考时间里我决定了,直到如今。如果给我重新再来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依然决然选择它,理由只有一个:《军事记者》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好刊物。4年了,每个月总有那几天坐立难安,望眼欲穿,急盼新一期《军事记者》能快一些到来。当飘着墨香的《军事记者》一到连队,自己总是第一个冲进队部,首先借阅,然后像宝贝似的研读。就寝之后,被窝之中,手电灯下,“新闻人”的故事激励自己不断努力;“采编感悟”给自己以很好的写稿指导;“编辑部信息”犹如指路明灯照亮写稿方…  相似文献   

6.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7.
那天看完《中国摄影报》所载《李老汉和女弃婴》的一组照片,惊讶不已:李老汉不正是我碰到过的么!不觉遗憾起这条从我指缝中滑掉的“活鱼”来。那是去年暑假探亲,在街上发现十数人围着一老汉评头品足,他身旁的两个竹篮里各放着不足岁的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南京化学纤维厂党委宣传部长凌大同志收到了一封北京来信。他很诧异:北京无亲无友,谁来的信呢?拆开一看,署名杨玉兰。觉得很是眼熟。噢,原来常在报刊上看到过她的文稿。《新闻知识》、《人民日报》(海外版)也都曾介绍过她写稿的情况。杨玉兰是看了《新闻知识》1989年第3期上,介绍凌大坚持业余写稿30年的《穿山透石不辞劳》一文后,“虚心、诚心”地拜师来了。也巧,凌大同志对已过不惑之年、且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杨玉兰同志,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业余写稿的精神早就感佩不已。“心有  相似文献   

9.
难忘编辑情     
写稿,在我的生涯中占有一席之地,一年下来也有上百篇稿件被各地新闻单位采用,去年还被《江山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回头看去,引我走上这条“文路”的是《江山日报》专刊部编辑夏哨荣。 论学历,我初中都没毕业,可平时喜欢动笔,有时也把自己认为较好的稿件投寄出去,但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却从未能上报。几度失望,又几度重提笔杆,蓦然想入非非:我又不认识编辑,哪会用我的稿!“爬格子”与我无缘了。 1994年3月14日,近一年时间付出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一点收获,一篇题为《街头怪事》的言论被《江山日报》采用。当时的心情甭提有多激动,写稿热情顿时高涨百倍。我利用空闲时间跑东家串西家采  相似文献   

10.
我清楚地记得: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八日,我生平第一件“作品”——一条四十七字的简讯在《鄂西报》上发表了.那时我还在学校,但“作品”的发表,增强了我对新闻写作的信心.前年十月,我踏上了林业工作岗位,依然坚持每天写稿.  相似文献   

11.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2.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初学写稿的通讯员,由于不得要领,致使我所写的“小方块”总是石沉大海。一位有写作经验的好友给我拿了几本《新闻三昧》告诉我:“这就是老师,能帮你入写作之门,好好学吧!”从此,我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仔细阅读,而且是边读、边想、边琢磨,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三昧》中的“佳作赏析”、“践行篇”、“充电乐园”、“灵犀一点”、“笔者自助餐”等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在《经济参考》报上的“烦人琐事”栏目中,看到一名通讯员发表的《写稿与‘偷报’》的文章,说他为寻找自己被录用的稿件,不惜到外单位“乞讨”,甚至采取“偷”的做法。原因是某些新闻单位不向作者寄“样刊”、“样报”。我写稿的历史至今已有30年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写稿是为了发表;发表了,名利双收;我说:写稿并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更重要的是为报社、刊物“当参谋”,为民“排忧解难”。我是从1960年开始“爬格子”的,至今已有整整30个年头了。在这30年中,我发表的“作品”恰好是300篇,但更多的是对报社、刊物有“参考价值”,为民解决了“问题”。如我曾与一位同事合写了一封向上海《文汇报》提意见的信,认为该报原来有些文章不仅长,而且“官腔”十足,要求语言更接近人  相似文献   

16.
说记者不会写稿,人们也许不大相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真的。而且,这回的主角竟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地方记者。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改版,中心思想是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评论和深层次报道,以更加贴近读者。谁知这一改版,该报的一些地方记者竟变得手足无措:按照传统思路写稿不受欢迎;按改版要求写稿又似“老虎吃天”。据改版二十天后的统计,驻省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不足45%,而在这之前,其稿件采用率为85%。在这种情况下,该报编辑部不由得惊呼:“本报地方记者变得不会写稿了!”  相似文献   

17.
我与新闻结缘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初。当年,我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来到石泉县边远偏僻的光明村插队。那时,山村信息闭塞,唯一能知道山外面世界的是“知青屋”订的一份《陕西日报》,看多了报纸上的新闻,自己也想写。一天晚上,我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试着给《陕西日报》写了一篇题为“人老心红的饲养员”的小稿,记述队上李明秦老汉细心饲养集体二十多头生猪的事,半月之后,陕西日报二版竟登了出来,于是,这张陕西日报传遍了山村的沟沟岔岔,李明秦老汉高兴得合不拢嘴,还给我送了十个鸡蛋。随后,我把这篇小稿邮到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又广播了,乡亲们说我“有两下子”。于是,我写稿的热情一发不可收,白天劳动,晚上伏案疾书,在山村小油灯熏黑鼻孔的土屋中,做起了当记者的梦来。国家恢复高考,我报名了,填写报考大学志愿时,  相似文献   

18.
近读《陕西日报》一版“星光曲”栏里的《李老汉修井》一文,感觉隽永、朴实,是篇好文章。兵法上讲“先声夺人”,文法上也讲“起首引人”。《李老汉修井》一文以农村俗语“众人的老子没人哭?”开头,一个问号,一反其意,简捷明快,自问他问,逗引的读者欲罢不能。文中说的是“真不知吞掉了230口李北人多少担惊受怕的心”的水井事。“组长挨门挨户收钱”,群众大概经怯了这种乱摊乱派的事了,心有余悸,“不愿交”,事搁浅了吗?  相似文献   

19.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20.
初学写稿那阵子,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下边,不比记者们,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经过三年来的实践,我所发表的二百多篇稿件,居然全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1989年8月的一天,我在代集村赶庙会看戏时,听到两个老汉正议论着制秤专业户王书亮重金面前不动心,拒绝给人制作“坑人秤”后,立即找到王师傅进行采访,写成《王书亮职业道德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