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5.
褚晓君 《考试周刊》2011,(83):59-59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正确应用语文的规律。"小学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广大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是"根"。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应用,并在应用中学习,在学习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雪俊 《课外阅读》2011,(9):302-302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7.
郭娟 《成才之路》2012,(7):35-3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谭在强 《考试周刊》2012,(30):50-50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应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0.
种文惠 《考试周刊》2012,(56):33-33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走"大语文"之路。所谓"大语文",就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书外,从学校拓展到社会。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2.
毛先殄 《新疆教育》2012,(13):209-209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脱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袁怀连 《课外阅读》2011,(11):331-331
语言来源于生活,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4.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5.
彭雁凌 《甘肃教育》2011,(16):51-51
《语文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语文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合理想象,主动寻觅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语文教材贴近生活的方面,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6.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离开了生活,语文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反映着生活,两者密不可分。从语文教学中挖掘生活的元素,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大有裨益。该文围绕"生活化"这一核心,从内容和过程两方面论述了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对提高语文课堂实效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新课程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那么,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如何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它是承载文化的交际工具。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顾黄初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新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除了在语文课堂上和课本中学习语文外,还要从生活中学语文,从生活中吸取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必须关照人,必须关注人的生活,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启发学生去主动获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学要想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实现"三个重心转移"。即,由"应试语文"向"生活语文"转移;由"课堂语文"向"生活语文"转移;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