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爱学 《江西教育》2005,(10):25-26
课例名称:椭圆的标准方程。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品”中欣赏;“做”中探究;“悟”中发展。情感目标:欣赏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类比猜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方法目标:能运用试验、归纳、代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概念,能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其推导过程,了解椭圆中三个基本量的几何意义。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及能力培养。教学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  相似文献   

2.
椭圆是高中数学学习内容中最重要的圆锥曲线之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第一次通过方程系统地运用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导、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椭圆几何性质的过程,建构研究曲线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3.
差异教学是给每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把学生从不良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进行创造性的努力.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椭圆定义式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形成过程.利用差异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讲解、变式、编题等力图使其牢固掌握概念.  相似文献   

4.
正一、教材及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本内容,对椭圆图形、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运用解析法研究具有某一特征的曲线方程。为以后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提供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椭圆标准方程的两种形式及其推导过程;初步掌握求椭圆标准方程的方法。能力目标:强化学生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观察、类比、探索、归纳及分析的能力,加深对数形结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 :   1 使学生从发现、发展的角度理解和掌握双曲线及标准方程。 2 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及分析、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演绎能力及推理等能力 ,学习类比、猜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双曲线概念、双曲线标准方程教学难点 :双曲线概念的形成及掌握标准方程所涉及到的思想方法渗透教学方法 :启发式、类比法教  具 :计算机教学准备 :CAI课件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新课 ,激活原认知结构   1 椭圆是怎样定义的 ?椭圆的标…  相似文献   

6.
1 基本情况 1.1 授课对象 学生来自于省示范性重点高中--江苏省天一中学,活泼可爱,聪明伶俐. 1.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选修2-1的第2章,是在学习了椭圆标准方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个性质,掌握标准方程中a, b,c, e的几何意义以及a, b, c, e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课选自人教版试验修订本 (必修 ) ,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的第二节。是在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的 ,学生对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平衡 ,有了一定的认识 ,已具备一定的学科内综合能力和学科间的相关知识。本节教学紧紧围绕着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内容进行教学 ,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章节。1 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目标 :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了解我国环境质量现状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4~85页. 教材理解: 本节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而且学生已经具备了推导口诀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对9的乘法口诀学生就会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独立的推导.教师应在学生推导口诀的过程中,注意1~6口诀方法的延用,初步形成开放式教学,培养探索精神,并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9.
1教材分析“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中的内容。本节教学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酶的发现、概念和特性;第二课时进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实验。本节前一部分所教授的知识为此次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本次实验通过探究温度和p H等因素对酶的活性的影响,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感性经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推导过程的回顾,引出椭圆第二定义构想,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椭圆方程探索过程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3.能运用定义及标准方程解决问题;4学会用“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学习法;能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对比法探求新知。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根据椭圆定义推导标准方程。三、运用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液晶显示仪。四、教学思想1.以学生为本,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与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采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分层揭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训练、培养他们掌握…  相似文献   

12.
差异教学是给每名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把学生从不良心理状态中解放出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进行创造性的努力.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逐步经历由椭圆定义式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形成过程.利用差异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讲解、变式、编题等力图使其牢固掌握概念.  相似文献   

13.
1 教学分析 1.1 教材分析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的最后一节.本节内容研究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推导公式的过程渗透了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方程,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解析法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有了这么多知识和方法做铺垫,进一步深化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即把代数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研究几何问题."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几何问题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几何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知识的纵向联系上看"点到直线的距离"为进一步学习直线与圆、圆锥曲线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说“棱柱”     
“棱柱”是人教版《数学》第二册(下A)第九章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棱柱的概念,掌握棱柱的性质。能力目标:通过棱柱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棱柱性质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圆锥曲线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椭圆的学习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从知识上看 ,学生已掌握了一些椭圆图形的实物与实例 ,对曲线和方程的概念有了一些了解 ,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看 ,通过一年多的实验 ,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积累了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说教材本节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了解基本的图形概念之后学习,本单元要求将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后通过整合巩固各种多边形面积计算,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本节内容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多边形面积求解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出现一些创新的教学理念,即不再要求学生进行机械学习,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挥想象等形式学习,  相似文献   

17.
洪发林 《辽宁教育》2004,(1):126-127
一、背景 "圆锥的体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42 45页的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以实物为研究素材,试图通过"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交流收获"来组织教学活动.下面以这节课为例,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1关于教学内容的解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应用,学生在前面已经掌握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加减运算法、实数与向量的积、向量共线充要条件,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内容是教材第5章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向量具有数和形的两种特征,是数学中解决几何问题的工具,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使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解决起来更加简捷;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把几何问题向量化的理论基础,这一定理说明了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定理本身蕴涵着严谨、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通过合理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较高的数学素养.本节课的重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在充分理解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基础上,多方位、多角度设计有关训练题,从而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2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会作出由给定的一组基底所表示的向量,会把任一向量表示为一组基底的线性组合.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本节课深层次的目...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推开,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培训已受到广泛重视,但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并不理想.不久前,笔者听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使用的是苏教版新课程教科书选修1-1.本文将对这节课的部分教学片段回放与反思,并谈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1用好类比与启发这“两件宝”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相同或相似的属性,猜想另外一些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方法.新课标指出:“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椭圆的有关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所以,教学中应用好“先行组织者”,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和研究方法,去生成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新课标同时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放野马式”的,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因此,教师要以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获得结论.回放1本节课开头的教学片段.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请大家思考一下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相似文献   

20.
"全等三角形"一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数学《几何》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一、设计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为目的,从图形的变换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发现、论证和应用,逐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