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2.
要把握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时代内涵,从多方面掌握大学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途径,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大学生,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民族人格的再造。  相似文献   

3.
儒家理想人格理论与行政人格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以德治国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其中的关键环节是高度重视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着力提高党和国家机关以及广大公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和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人格。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博爱思想、经世济民的传统、注重气节的精神和"穷独达兼"的文化心态已经深层次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国魂之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因此、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借鉴与参考儒家理想人格的理论,对国家公务员行政人格的健全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儒家化注重个人修养,关注理想人格的塑造。李觏的人格观涉及理想人格的目标、演进、培养等问题。分析、探讨李觏的理想人格,对全面认识理解李觏的思想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的根基,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圣人、君子两个不同的层次,文章着重分析君子人格,展现了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人格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明结晶,包含着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因素。生死焦虑的死亡意识、才性相异的人生追求、入世避世的行为选择、狂慎一体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中国传统人格的内在冲突。它对现代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应秉持"个我"和"类我"相结合的生存状态,自我设计时应关注个体认知与社会职业的匹配,行为选择时应考虑社会责任并保持顺逆境下的平静心态,人格建构时应注意保护和张扬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个性。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总体上表现为仁道的具体化,内圣外王人格是其最高境界,但“圣人”的境界一般人难以企及。相对于圣人,君子可被视为理想人格的现实体现,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一些具体规范。“仁者安仁”则体现了儒家理想人格的价值观特质。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个性品质和人格培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人的道德修养发挥过积极作用,即使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现代公民理想人格的塑造仍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的转型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但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压力和危机。“人格危机”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传统人格失效,现实人格失范,理想人格失落。它引起了广大教育专家对现实人格的反思和对理想人格的探讨。本文拟从对现代人格的评价入手来探讨理想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人格观念,经过几千年的浸润和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想人格,构筑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脊梁,其中有反映当时落后生产关系的一面,但传统精华部分对当代社会学生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尤其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格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审美人格是指人的精神面貌具有审美特性,达到了美的境界,这种人格具有和谐、个性、自由、超越与创造等特征。审美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包容和整合了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是理性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升华。同时审美人格介于健康人格与理想人格之间,是一种基于现实的理想人格或具有理想性质的现实人格。审美人格的发展具有渐进性和终身性。审美人格的评价主要有两条原则,即共同性与差异性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统一。  相似文献   

11.
理想人格是一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们行为表现的标杆。从古至今,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未停止过。我国古代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的通达人格,道家追求的是顺遂自然,与道合一的洒脱人格;西方古代柏拉图对理想人格的描述着重点在于理性的实现,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又认为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格才是最理想的人格。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树立起我国的现代理想人格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应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结合我国国情树立起我国现代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2.
屈原人格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成为几千年来沉淀在人们心中的人格美的典范。本文试从屈原经历的三个层次的内心冲突(即坚持理想与屈从世俗的冲突,去与留的冲突,生和死的冲突),揭示屈原人格的孤独性。  相似文献   

13.
真人是庄子着力描写的理想人物。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自我的特点。庄子理想人格的超越精神、追求自由的精神、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不仅熔铸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而且也是现代中国人格建构的内在规定。庄子人格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及负面性:崇古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保守心理的因素之一;“缘督以历经”的行为准则与明哲保身的民族阴暗性格;顺世哲学与宿命论  相似文献   

14.
理想人格,是关于人格特质及其构成状态的最佳想象与期待。通过对大学生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词汇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倾向于对现实自我的服饰和外貌做出积极评价,对思维做出极端评价,对情绪做出更多的美感评价;大学生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的某些维度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学历差异;大学生的现实人格和理想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想人格教育是人们进行自我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径和前提,因而理想人格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理想人格在理论设计与具体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两极张力,即应然与实然的距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他律与自律的整合,社会导向与个人选择的冲突等。正是由于对此两极处理中的偏斜,才导致了传统理想人格的单向度和人格教育的片面性。要使理想人格具有感召力,必须保持适度的和必要的张力。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格重构应把握的原则是:理想人格的世俗化;理想人格的多元化;理想人格的人本化;人格教育的阶段性;找回榜样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完善时期,作家的主体意识普遍地得到强化。许多作家开始自觉地进行理想人格的探索。从总体上说,明清小说作家对理想人格的探索还是因袭传统儒家理想人格,即使有些作家如吴敬梓等虽创造了“儒道合一”、“儒侠合一”型的理想人格,也仅仅是传统理想人格的修正,没有从根本上超载传统理想人格的范围。明清时期作家还有一些作家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创造了新型的理想人格。但是因为没有得到先进理论的指导,其结果依然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17.
分析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金庸小说中的人格理想,大都以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为基础,广泛汲取外来文化对情感和个性重视的思想,从而丰富并发展了传统文化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任凤琴 《文教资料》2014,(16):96-97
理想人格是一个社会、民族备受推崇的人格典范,它反映出社会的、伦理的、人生的基本价值标准。因而理想人格的养成一直是传统儒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运用逻辑考察的方法,对理想人格的基础、理想人格的体现和由狂入圣诸方面诠释了王阳明心学视阈中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假如有了理想人格,道德又如何?深深突显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做到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的趋近或统一?本文从信仰作为人类思想的支撑点、信仰作为道德人格通向理想人格的中介及其对内心信念的终极解释来加以探讨,指出此三者一而三,三而一的,且皆着眼于信仰在道德人格与理想人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人格仍然深深地影响着现实人格,阻碍着现实人格向现代人格的转化。本文主要从人格的独立性上,通过对照分析传统的依附型人格对现实人格的影响,查找现实人格在独立性上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对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