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蚂蚁》一课是一年级常识教材(首都师大版)第一册教学内容。下面是出现在一年级常识课堂里的一个小片断。学校外的一块空地已成为我和学生学习《蚂蚁》这一课的天然课堂,教师和学生仔细地观察着蚂蚁的活动情况。下面是教师与学生的一段谈话: 师:快来看,我在土堆上发现一只蚂蚁正吃力地搬运一只蝗虫,同学们,大家给这个小蚂蚁想个好办法,看怎么能让它把蝗虫运回家?  相似文献   

2.
李欣然 《广西教育》2013,(12):50-50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凯伦·沃斯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办法。那么,要怎样才能确定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呢?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蚂蚁》第一课时时,组织学生对蚂蚁的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我让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并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在观察过程中不能伤害蚂蚁。第二,想出的办法要能够让人观察得仔细。最初,我是这样引导的:师:请你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蚂蚁,然后用笔画一只,你行吗?  相似文献   

3.
在一节教学“蚂蚁”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都很投入,情绪高,讨论热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很顺利。接下来就该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送蚂蚁回家(因观察的蚂蚁是在校园中的一个蚂蚁窝捉的)。教师正组织学生准备外出,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6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  相似文献   

4.
在一节教学“蚂蚁”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都很投入,情绪高,讨论热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很顺利。接下来就该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送蚂蚁回家(因观察的蚂蚁是在校园中的一个蚂蚁窝捉的)。教师正组织学生准备外出,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6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问题一提出,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沉思着,教师一时也愣住了,在教案设计中没有这个内容,因而,在课前也就没有作这方面的准备,并且,这个问题三言两语…  相似文献   

5.
《昆虫》一课我是按照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判断的思路来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精心准备 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且要在上前一课时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蚂蚁是怎样生活的,要求每个学生采集一、两只活的大蚂蚁,放在自制的观察瓶内,带到课堂上来。我事先准备的是几套昆虫标本,如:蚂蚁、蝴蝶、蜻蜒、天牛等。每桌准备一些放大镜,事先放在学生的课桌上。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有幸聆听了《蚂蚁》一课,印象特别深刻,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蚂蚁简图。  相似文献   

7.
《昆虫》这一课是小学自然第八册的内容,本课是在低年级《蚂蚁》、《蟋蟀》等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昆虫慨念。对本课教学步骤我是这样安排的:观察——比较——抽象——结论。  相似文献   

8.
儿童爱画画是天性,在自然教学中能否让儿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天性,更好地掌握自然知识呢?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学生在认识和巩固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这一知识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观察中初步画。由于观察是一个重要的感知过程,如果没有恰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昆虫》一课是选择蚂蚁作为研究材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蚂蚁的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日常生活中,学生只能见到在地面上活动的蚂蚁,蚂蚁穴内部的情况对孩子们来说是—个谜。为此我们设计了可以观察的活教  相似文献   

10.
在宜昌举行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会”上,聆听了《蚂蚁》一课之后,我有意或无意间都会想起这节课。这节课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一、学生想办法把棕色瓶中的蚂蚁取出来;二、学生观察、描述蚂蚁的形态,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  相似文献   

11.
动手出真知     
邱明政 《小学自然教学》2010,(6):M0002-M0002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在确定实验方案之后,首先要进行的是观察活动。观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事物本质特征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观察是否认真细致,会直接影响交流汇报乃至整个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蚂蚁》一课教学中,我通过“观察蚂蚁——画蚂蚁——边观察边画蚂蚁”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蚂蚁。  相似文献   

12.
关注课内多,关注课外少一位教师在上《蚂蚁》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很多活动,找蚂蚁、画蚂蚁、研究蚂蚁:它们吃什么?不同窝里的蚂蚁怎样交流?……课上得非常出色。下课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时间进行研究,教师就让学生课后继续研究,比如,蚂蚁的力气究竟有多大?蚂蚁的天敌有哪些?等等。偶然的,笔者又一次来到这所学校,又见到了那一帮可爱的孩子,问起他们蚂蚁研究得怎么样了。遗憾的是,他们课外并没有进行研究。这不仅仅是一个偶然出现的问题,而是科学课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学得轰轰烈烈,课后研究却是冷冷清清,或是不闻不问。其…  相似文献   

13.
我和县里的十几位自然课教师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专业委员会2003年年会。年会上观摩了一节《蚂蚁》课,回校后又看了一节本校教师上的《蚂蚁》课,故叫:“洋”《蚂蚁》、“土”《蚂蚁》。对于蚂蚁之课,有  相似文献   

14.
在听课中,发现有许多自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课前在小黑板上写出若干条问答题(以小学自然第三册第一课“蚂蚁”为例)1.蚂蚁的身体分几部分?各叫什么名称?2.蚂蚁身体各部分各是什么样的?3.蚂蚁爱吃什么食物?4.蚂蚁用什么方法寻找食物?5.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然后让学生读书,边读边思考以上五个问题并找出答案,通过汇报,学生答对了老师就表扬,答不对就鼓励学  相似文献   

15.
初中一年级语文怎么教?我常用的几种方法是:(一)学生先预习,然后教师对课文内容作启发、提示,再让学生思考、钻研,最后采取提问式分析内容。这种教法适宜于内容较深刻复杂的小说、散文的教学。《春》、《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面》、《蚕和蚂蚁》、《梁生宝买稻种》、《分马》、《荔枝蜜》、《社戏》、《小桔灯》、《最后一课》等,我都是采用这种教法的。以《社戏》为例,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列了如下一个分析提纲:一、看戏前: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附有各种插图,利用这些插图,教给学生的观察方法,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这里以我校特级教师蒲明晰上《艰苦的岁月》一课为例加以说明。这节课他分了三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艰苦的岁月”那幅图,并分别请学生口述自己观察的结果,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言,不评论,不作任何肯定或否定。第二步:教师  相似文献   

17.
多年的自然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在“明确观察目的,掌握观察方法,讨论归纳观察结论”三个方面下功夫。 明确观察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观察?通过观察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如教《昆虫》一课,我提前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捕捉各种虫子,并要求每人都要捕捉几只大蚂蚁。同时还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让他们亲自观察自己捕捉的虫子。至于为什么观察先不讲,给学生留下个谜,以激发起学生急于观察的兴趣。课堂上,待各小组学生坐好后,我先讲明为什么要观察虫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大家捕捉的虫子,来了解什么样的虫子属于昆虫。学  相似文献   

18.
镜头一: 学习小学科学六年级《铁钉生锈》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了"铁钉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之后,要求学生把几种对比的实验方法填写在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一位学生问到:"老师,可以用画图表示实验方法吗?" 镜头二: 学习小学科学五年级《建桥梁》一课时,当学生介绍自己家附近的桥梁时,突然说到:"老师,我能上黑板画吗?" 镜头三: 学习小学科学三年级《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在去室外观察蚂蚁之前,老师问道:"同学们对蚂蚁熟悉吗?你知道蚂蚁是什么样的吗?你能画一画蚂蚁吗?"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幻灯片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那么 ,怎样选择使用幻灯片的最佳时机呢 ?我觉得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渴望观察时。如讲《爬山虎的脚》一课 ,当分析到“脚怎么爬”时 ,语言文字的描述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心理上产生了要观察实况的念头。此时 ,打出幻灯片 ,学生就能够形象地理解 :爬山虎通过脚的弯曲 ,拉动嫩茎 ,使它紧贴在墙上 ,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二、在学生思维阻塞时。如《曹冲称象》一课 ,对曹冲是怎样把大象称出来的 ?这个问题 ,尽管课文一步步写得很详细 ,但由于学生不懂水有浮力这一道…  相似文献   

20.
《昆虫》一课的教学,学生很难把“昆虫”和“虫子”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而形成抽象的“昆虫”概念。他们只知道蚂蚁、蜻蜓等是昆虫,却不知道昆虫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引导学生分组观察蚂蚁,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先注意蚂蚁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然后依次看看蚂蚁的头部、胸部、腹部各有些什么。使学生逐步学会先整体(身体)后局部(头、胸、腹)和按顺序(头→腹)观察的方法。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学生观察事物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总是这里看一下,那里看一下,很难抓住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