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汉字字形蕴藏并传达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不仅仅是语言书写符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如李大遂在《简明实用汉字学》"序"中说:"汉字最能反映中国文化特色."的确,从某些汉字的造字结构上可以看出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痕迹,体现了男尊女卑的烙印,如"女"部字.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文化的“化石”。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文化的种种信息。婚姻嫁娶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从汉字字形入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文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文化状况。一、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人的姓产生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标志。但是,人们一般都姓父亲的姓,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女”旁?让我们看一下《说文》的解释:“姓,人所生…  相似文献   

3.
汉字“龙”作为一种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体现了汉字以形示意的文化形态,也直接体现着民族文化的蕴涵。汉字与汉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对“龙”的字形字意考证,可以看出“龙”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外文化交流》2014,(2):37-37
《100个汉字认识中国》是2013年由中国文化部出品的“认识中国”系列丛书之一。本书精选了100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中国文化的汉字,针对大多数不了解汉字的外国群体,简明扼要地对汉字的含义和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并辅以汉字字形的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古诗词举例,通过地道的英语和国际化的装帧设计,呈现给大家一本集学习、欣赏与收藏为一体的双语书籍。  相似文献   

5.
国语探源     
李志超 《寻根》2003,(2):87-89
外国人看汉语汉字很奇妙,其实中国人自己也并非都十分了解,除了专家,一般人也没有深入考察的必要。我不是汉语言文字专家,只是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域作了些探索,因而涉及古代语文,稍有所得。科技是全部文化的基础。古人做的科技探索最能反映他们的思维特征和历程,这种特征信息保存在古文献中,而现存的古文献只是文字的集合。历经三千多年,汉字的形音义有很大的变化。好在中国与外国不同,五千年文化史没有中断过,一直连续发展。因此,现在我们能有很充分可靠的史料供作科学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仅对一些最常用的字和词的上古源头…  相似文献   

6.
避讳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社会使用现象,从避讳的内容上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敬的神灵、人物的名字不许随便用,二是对己不利的或受鄙视的人、物的名字也不能随便用。从形式上来说,它也包括两方面:一是语音避讳,二是汉字形体避讳。我们现在说的避讳多数是指语音避讳。语音避讳  相似文献   

7.
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永女书,是由女性创造并只在女性中流传、使用的一种神秘符号,流传地点主要在湖南江永以及道县局部地区,它用歌谣、文字等形式记载了女性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江永女书在20世纪50年代才被社会发现,随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季羡林惊呼:“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法国女学者芭芭拉说:“女书是女人的圣经!真想不到在地球上某个角落还有一种只供妇女使用的文字。”美国著名学者哈里·诺曼也同样赞叹:“这是世界最令人惊奇的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说“豫”     
詹金明 《寻根》2012,(5):8-10
“豫”字,或云本义乃是一人手牵大象之意;或云即是“予”和“象”相合,表示“大象前伸鼻子”,本义为大象伸鼻;或云字中“予”之构形源自男性的性行为,两旁结体,以分类特指的方式,表示发情后狂怒不巳的公象……如此图说汉字,断章取义、望文生义,令人啼笑皆非。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对汉字的发展演变过程一知半解,没有实事求是地从汉字字形的历史演变轨迹着手,凭空臆测,不仅曲解汉字之本义,也影响着我们对汉字的正确认识。所以,考究汉字本义在此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女性不仅仅是自然性别,更是文化符号,这就是波伏娃所强调的,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造就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阅读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在塑造所谓的女性气质,塑造社会所认同的公主、淑女及不同时代的理想女性。在童话故事中,女孩子美丽可爱、温柔顺从、忠贞不渝,经过磨难最终获得了王子的爱,得到了幸福。童话世界表面的美好背后是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随着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是产生于中国、并广为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人民所喜爱的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之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内涵。一、汉字书法与自然观、艺术家汉字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的刻画符号,而它的成熟和得到普遍应用,最迟不晚于中国的商朝(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现在我们能够看到那时的大量文字,即甲骨文。中国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几种方法。而其中最基础的方式是“象形”。象形是用简单概括的线条画出事物轮廓的方法。它和写实绘画不同,不以忠实地再现为旨归…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女性侮称与性别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到封建社会结束,女性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于男性,“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是人类男性中心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在我国漫长的以等级为秩序准则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卑微与低贱在三大基本伦常之──“夫为妻纲”的规范之下愈益强化。这一突出的历史文化现象深厚地积淀在汉语言文字中,而古代女性侮称又是汉语中性别歧视景观的聚焦点,其内涵和形式皆与性别歧视有关。一、女性侮称的所指类聚女性侮称指含有贬抑、戏谑、讥讽、鄙视等附加意义的女性称谓。我国古代女性侮称的所指具有高度的聚合性,这是男性社会贬抑指向的集…  相似文献   

12.
李丹 《华夏文化》2004,(4):53-54
戏文俗语是民众对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相关时代社会生活最富有历史质感的话语符号。这些唱腔台词、野语村言为我们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使我们可以窥探已成为历史的往昔生活。  相似文献   

13.
文化史和古今字冯瑞生所谓“古今字”是指同一个汉字的古今写法不同,或者说是所表意义同而古今所用的字异。这是方块汉字所特有的文字现象,历代语言文字学家都注意到这一现象。在汉字的长期使用和流传中,经过了不断的整理和疏通,逐渐形成大众所认可的规范,这是匆庸置...  相似文献   

14.
汉语亲属称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现象。不同时期的亲属称谓,是当时社会的血缘关系、家庭组织形式和婚姻状况的深刻体现,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古至今,亲属称谓的数量、体系、称法和写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才逐渐形成今天的亲属称谓系统。而这些历时演变,往往是社会发展、亲属制度、汉字形音义、方言俗用等众多文化因素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熣燦的文学明珠。本文对《诗经》的内容、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广与普及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6.
维护汉语的规范性迫在眉睫□阎肃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的结晶。自苍颉造字迄于今日,汉语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过程,并逐渐趋于完善,形成了自身的严格规范性。汉语汉字是使...  相似文献   

17.
本刊今年第2期刊载朱鸿召先生的文章《“兵法社会”与“兵法文化”》,提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一个鲜为人知的潜在特征是“兵法”、“兵法社会”和“兵法文化”,主张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重新厘定中国“兵法”的内涵,用以观照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研究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现代革命策略及其文化属性、文学特征,受到读者的普遍关注。7月27日,本刊邀请部分学者雅集苏州古城,就此问题展开讨论。现将讨论情况整理成文,希望引起大家对这一学术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周易》是一部反映男性历史、体现男权思维的书籍,书中展现了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生活百态;偶尔也提点一下女性,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女性观。尽管寥寥数语,依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女性文化,奠定了传统女性文化的发展方向与精神基调:《周易》崇阳抑阴、男尊女卑的思想突出,凡牵扯女性的活动,都只是有关个人感情、服饰、家庭等私人领域,在公权领域已不见女性踪影,反映了当时稳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成熟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及多元文化风暴侵袭,使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受到重大冲击,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传统社会中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建构分析基础上,探讨现代社会中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由仪式到展演、由娱神到自娱、由秩序到失序、由记忆到失忆的解构,提出未来重构中需重视传统的延续与本真性回归、重构中需把握文化资本转化的程度问题、重构中需实现民族村寨体育文化符号的文化再生产相关问题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语言文字在现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入手,论述了语言文字对促进现代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分析了当前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语言文字现状;提出了改良完善的措施,从而为现代城市建设中的语言文字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