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是一门艺术,电视艺术的复杂性,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作品能否吸引观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需求,与电视摄像记者和文字记者能否满足受众的视觉审美心理密不可分。电视新闻记者要满足观众的视觉感受,就得运用好电视新闻画面与语言。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看电视剧之所以能够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因为电视剧里故事的魅力。观众喜爱电视剧源于对故事的渴求,这也是观众对电视剧的第一审美需求。由此,最善于讲故事的艺术形态——电视连续剧应运而生,并主宰着当今的电视荧屏。观众对电视剧审美需求有以下  相似文献   

3.
郑建国 《视听界》2004,(5):44-45
一、开放性艺术结构的审美取向所谓结构艺术是各种表达主题思想的材料的搭配、排列、组合方式。结构艺术既决定作品的外部形态,又直接影响作品的内部性质。结构在体现作品审美特质的同时,直接关系到艺术作品优劣成败。创作者在结构自己的作品时,应当以人文的精神去理解分析和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为观众提供学习、分析、判断和思考的机会,并使观众在参与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感受,从中获得审美情趣。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纪录片的成功是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成的。而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最能唤起观众兴趣,为观众留下丰富联想和思考空间的就是开放性电视艺术结构。  相似文献   

4.
如何衡量一部电视连续剧的质量?最起码的标志便是它是否具有可视性,是否能激荡起亿万观众产生共同的审美效应和文化心理现象。可视性指的是影视艺术的视象性,即要从视觉上吸引观众的注意。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讲,就是观众通过欣赏作品能产生一种愉悦,即审美享受,它的本质就是观赏价  相似文献   

5.
王有森 《记者摇篮》2012,(11):54-55
电视画面的好坏直接影响电视语言的表述效果,影响受众对电视艺术作品的有效认知。因此,画面创新是电视人永恒的追求。随着卫星电视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观众对电视艺术的欣赏水平越来越高,作为电视人只有对电视画面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从  相似文献   

6.
“电视纪实”是整个电视美学的一个分支,电视纪实审美特征的演进与现众对其的认识和认同密切相关,电视在影响观众的同时又反过来被现众所影响.观众对电视纪实的影响就体现在观众在审美过程中对电视纪实的认识和认同,这份认识和认同实质是现众对电视纪实的审美心态和审美需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体无疑是当今媒体中最有影响的媒体,而纪录片最能体现电视艺术的审美特性。纪录片融信息、思想、艺术于一体,它在向观众传达信息、知识、价值取向的同时,还必须  相似文献   

8.
电视音乐艺术片在众多的电视作品类型中艺术性和审美性是最高的。因此,电视音乐艺术片最能考鉴电视编导的艺术感受能力、艺术判断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那么如何从音乐的角度提升和拓展音乐的功能,以完善电视音乐艺术片的审美塑造?  相似文献   

9.
当下,最广泛的传播媒体是电视,它渗透力强、影响力广,而决定电视媒体传播地位的关键,是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与主持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一切艺术的创作原则都脱离不了对人的审美需求的满足,所谓的美术也就是美的艺术,目的是要带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元素,画面美了,才会吸引观众,词藻美了才会有读者,同样的,对于电视,这个最为综合的艺术形态来说,美术更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制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审美变化和收视需求,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呈现于荧屏之上,从最初的综艺晚会,到现在的真人秀节目,电视娱乐节目似乎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以及平民化的低门槛要求。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正襟危坐的教化,电视人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已经很自觉地放低了姿态去吸引观众的目光。符号学作为一种分析电影作品的研究方法,在此也可以作为研究电视节目的一种方法论,总结节目制作可循的程式和常规。  相似文献   

12.
丁睿 《大观周刊》2012,(28):320-320
上世纪50年代,彩色电视节目走上了播出媒介的舞台,如何有效使用色彩便成为了学术界及创作界广泛争论的一个话题。总结起来便是,进行合理的色彩包装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反之可能会对节目的收视率造成影响,甚至可能误导观众。所以,对色彩进行必要的学习和研究是电视从业者的重要课程。笔者将就电视节目包装中如何应用色彩的一般性原理、电视艺术中的色彩审美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色彩使用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马强 《传媒》2015,(8):61-62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时代视觉艺术的“发轫器”,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集中凝练地表现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及万物百态的信息.舞蹈与电视两种艺术形态在发生之初便注定要结合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被称为舞蹈类电视节目.舞蹈类电视节目的兴起与发展,是观众对剧场舞蹈的审美心理逐渐大众化的转型.舞蹈与电视融合会形成的新的美学思维,电视为舞蹈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更加适应大众审美的广阔平台.  相似文献   

14.
高菲 《当代传播》2021,(2):66-67
春晚是中国电视的老品牌.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观众心理以及收视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春晚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观众审美的新要求,如何不断创新攸关其可持续发展甚至最终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播音主持已经成为电视媒体的主要传播方式,其自身的艺术性决定了整体电视节目的收视效果和基本质量,要从多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以保证电视播音主持艺术能展现出更加有效的艺术效果,为观众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电视播音主持节目。本文从主持人形象设计、主持人声音表达技巧以及社会视域三个审美层面解析了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旨在为播音主持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时新苗 《声屏世界》2016,(12):23-24
随着电视和新媒体近几年的飞速发展,电视专题节目想要在激烈竞争中稳定和扩充收视人群,就必须在保持节目的新闻性和社教作用的同时增强艺术审美表达,让观众的收视成为享受.  相似文献   

17.
现在的电视荧屏异常的丰富多彩,电视人物专题片对观众来说也并不陌生,它是具有一种具有独立性质的艺术种类。在电视媒介时代化、电视节目品牌化、观众目光日益挑剔化的今天,如何拍摄、制作电视人物专题片并不断进行完善,对电视人物专题片制作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推进型作用,逐渐引起广大电视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代生活必备的交流和沟通媒介,电视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丰富色彩。同时,电视画面语言的生动形象、摄影技巧的灵活运用给人们带来无限的视觉享受,向人们传达主流思想,这也是其他报刊杂志等媒介无法比拟的。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要求是电视工作者制作节目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笔者试探讨如何更好的把握电视的画面语言运用与摄影技巧,以便充分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9.
古罗马美学家普罗丁说:“除非灵魂自身是美的,否则便看不到美。”灵魂自身的美,不仅指道德的高尚,而且包括对美的发现、鉴赏、理解和再创造的心理能力。培养受众这方面的能力,即对受众进行审美教育,是一切大众传媒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电视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其他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它融合了美术、摄影、戏剧、音乐、歌舞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段,可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向时传递美的形式,直接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电视在我国日益普及,也为美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因此,如何对观众进行审美教育,是电视工作者,尤其是电视剧、电视文艺编导们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在审美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但它不追踪流行时尚,而是通过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关注、对人的内心世界的真诚关怀、对现实生活的诗意阐述、对地方风味和地域文化的准确把握,赢得了市场和观众.本文从现实主义的回归、风格化的审美形态、诗意化的人文关怀等方面阐释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的审美品格,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