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颖赟 《现代语文》2008,3(5):17-19
"者"字是古汉语中频繁出现、用法多变的虚词,在阅读时较难把握.本文在穷尽式考察儒家经典<论语>中"者"字的基础上,粗略地就"者"字的词性和用法作了分类,并在此过程中对前人论述似嫌不足的地方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和补充,以期完善对<论语>中"者"字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一)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相似文献   

3.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4.
<考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关于文言虚词的用法,高考主要考察考生对其词性的辨析能力.在众多辨析虚词词性的试题中,副词、连词词性的辨析较常见,也较难辨析,尤其是兼具副词和连词的虚词词性的辨析更难.下面本人就谈谈对该类虚词词性的辨析方法,以提高学生对该类虚词的辨析能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赃子>郭注与向注的关系,目前"扬弃说"占绝对优势.为了证明"述而广"义的合法性,扬弃论者从剽窃论者所据史料的可疑性、向郭两注版本的异同、向郭两注文义的异同、向郭其他著作与今本<庄子注>的对比、前人对向郭两注的态度等五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但是如果认真检讨一下,其论证、论据都是应当再作进一步斟酌的.郭象是否属盗窃关键在思想,在对向秀的哲学思想作出正确评价前,"向郭之争"恐怕是永远也不会结束的.  相似文献   

6.
徐锴对虚词的研究在汉语传统语法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承上,徐锴在许慎<说文>基础之上,吸收了汉唐训诂学家对虚词的研究成果;启下,对后来论述文言虚词的专著,尤其是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有很大的影响.徐锴对词性的认识、对词语的结构分析和变换分析,增加了释义的明晰度.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的虚词"隹"与"叀",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虚词.它们的词性较为复杂,可作副词、介词、助词,其语法意义也比较多样.尽管后来它们合并为一个虚词,但在甲骨文中,它们的作用则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8.
<经传释词>十卷,清王引之撰[1],此书代表着传统训诂学研究虚词的最高水平.该书成书后,在当时就备受推崇,论者以为,是书在有清经学中乃独绝千古之作①.笔者通过对<经传释词>"以"字条的梳理,试图从中窥见王氏治学的门径,并检讨其不足.此外本文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说明虚词及其义项的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其意义进行系统整理.  相似文献   

9.
在前人众多训释虚词的术语中,<虚字说>选用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是"辞".<虚字说>中的"辞"尽管杂彩纷呈,但是与现在较完整的古汉语虚词训释术语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字说>中的各种"辞"是有一定脉络可寻的.  相似文献   

10.
"转类"属于最容易和语法搞混在一起的一种修辞现象.正因为如此,两个领域对该现象的研究都显得薄弱.然而它最易于显示存在于语言内部的与词类规范相对立的另外的一种力量:与语法化的有序变化轨迹相反,它的表现特征是由虚词向实词的转移,由述谓性弱的词类向述谓性强的词类转移.有关这种修辞方法,鲁迅作品中的运用很有代表性.文章考察了<鲁迅全集>中的用例,就该辞格的使用特征及效果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要考察常用虚词在文中的用法.针对这项规定和对近几年高考题的分析,虚词"以"的出现频率较高,而"以"的词性和用法又较复杂.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古文和做题,现将"以"的用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13.
虚词"了①"的位置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不容小觑,许多留学生为之苦恼.<初级汉语课本>中将虚词"了"初步定位为句尾助词"了"和词尾"了";黄廖本<现代汉语>则将其分为两类:动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通过分析"一题七例"及简单对比,认为<现代汉语>中对"了"的定位更为合理,且能对具体例证进行科学地解释,这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没有一个省份会直接考语法,而都是着眼于应用,要求考生根据文意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这样,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虚词的用法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谈一谈虚词用法及意义常用的推断方法. 一、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多种词性甚至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我们做题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以"可以作为实词,作"率领、带领"义,亦可以为介词,翻译为"把、用"等.再如:  相似文献   

15.
根据<说文解字>:"與,與也."可见,"與"的本义是名词"朋党,党与"的意思.通过阅读古文献,我们知道"與"还有动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多种词性.对<论语>中"與"的用法进行了穷尽式的量化统计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與"的各种用法和意义,并简要做了一些动词、介词、连词"與"之间的辨识,为"與"的研究作点贡献.  相似文献   

16.
谢若秋 《考试周刊》2008,(17):72-73
本文对汉语中"相 V"结构中"相"的一种用法,从有争议的作指代性副词还是作代词谈起,认定其为置于谓语之前的宾语,作指示代词.并结合这种用法的一些实际用例,说明"相"在"相 V"( 宾语"O")式词组中,其词性已演变为助词:在"相 V"式的词中则演变为词缀,对这些相关用法的发展演变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虚词"式"在<诗经>中既具有虚词"既"的五种功能,又作为音节助词起到凑够音节的作用.<尚书>中的虚词"式"同样如此.随着语言的发展,加之先秦虚词的特点,"式"的虚词功能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8.
"所一是一个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的虚词.用作助词时, "所"有两种用法:一是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之前,和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二是作语气助词,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或"的"字短语之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语气助词和语气词是虚词系统中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词类,它们的分立,对更好地理顺助词与语气词的关系和解决虚词的下位分类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梳理"之"字的词性及其主要用法(多以<孟子·梁惠王>为例),试图对比现代汉语"的"字分析其在古今汉语使用中的变化差异,并多从其助词的用法角度推测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选·赋>"物色"类与<文心雕龙·物色>中的"物色"该作何解,学界意见纷纭.在关于"物色"的种种解释中,当以李善注为宜,然尚有进一步明确的空间与必要.南朝"物色"所具有的四种意义,既可与先秦两汉之"物色"义相衔接,又能分别圆通地解释其时文献中的各处"物色".<文心雕龙·物色><文选·赋>"物色"类与南朝部分诗文中的"物色",其内涵当指"在时间流逝中变幻的自然物象",其外延应包括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春夏秋冬之四季变幻景物与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