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九三年》是雨果晚期重要的文学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其具有宏观场景与微观细节互为整体、主观浪漫主义等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其浪漫主义中还蕴含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在创作浪漫主义文学时,运用美丑对照文本设计原则、想象比拟塑造人物形象等手法增强浪漫主义特征,并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提高抒情色彩、营造浪漫主义文学的意境和情感.  相似文献   

2.
雨果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轰动了19世纪欧洲文坛。在其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主张中,“对照原则”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文章结合他的创作实践论述了“对照原则”——理论基础、创作方式、艺术与思想魅力等。  相似文献   

3.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其所以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浪漫派的灵魂,不仅因为他撰写了许多浪漫主义理论著作,指导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给法国浪漫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具备着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文艺观。  相似文献   

4.
浪漫主义文艺创作是世界文艺创作的主要潮流之一,但关于“浪漫主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直没有一个令一切文学史学家都承认的定义,笔者认为,通过对雨果作品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取得共同认识。《巴黎圣母院》(以下简称《巴》)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典型艺术范本,鲜明地反映其浪漫主义文艺观。通过对《巴》的分析,笔者认为雨果的浪漫主义的基础是“人的心灵”,它强调了作家的主观思想和愿望;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自由主义,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伸张自由主义的创新精神,用“对照原则”来深入开掘人的…  相似文献   

5.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领袖,其浪漫主义理论核心。就是对照原则。雨果对照原则的提出,以客观为根据,立足于现实,他指出诗人应以自然为模范,而自然,则是永恒的双面像,所以艺术应如实反映对立斗争的两个方面。雨果的对照原则,同时基于艺术的真实,艺术不是对现实原物不加考虑的摹仿,而是“一面聚物象的镜子”,要经过“艺术魔棍的作用”。雨果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艺术对照原则,而且在创作实践中运用和奉富了这一原则,他塑造的恶美一体的形象,为我们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须多侧面多角度地揭示人物性格;必须保持人物性格相对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必须遵守人物内部的“秩序”。  相似文献   

6.
沈桂琴 《成才之路》2009,(31):68-69
雨果是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领袖,他在诗歌、戏剧、小说以及文学理论的创作上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特别是1987年他发表的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和理论经典。,在《序言》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理论要点就是:自然界中的万物并非都是屈从于人的意志而呈现崇高优美的状态,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是融于一体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而作为现实的反映的文艺则应理所当然地将此加以真实地表现:“把阴影掺入光明,让粗俗结合崇高而又不使他们相混。”正是这种对照原则构成了雨果浪漫主义的鲜艳旗帜,颠覆了古典主义关于文学讲究的是和谐、匀称、明晰、严谨、理性的美的要求,创造了另一种形式的美——冲突美:雨果不仅在理论上对他的对照原则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更重要的是他以丰富的创作戍功实践了这个原则,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开拓了道路。同时,他的对照原则对世界文学和后世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结合雨果的具体作品从创作运用、发展过程、思想来源三方面对其对照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雨果是十九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面旗帜。他是在同古典主义的斗争中跨进浪漫主义文学行列的,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是他创作前期的代表作,也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他的《卫戍官》的演出失败则宣告雨果结束前期创作,而进入创作生涯的中期。这时,资本主义新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8.
沈毅 《阅读与鉴赏》2007,(12):58-60,80
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它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是作者的“美丑对照论”的实践结晶。  相似文献   

9.
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显然,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概括起来,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著名代表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对照的创作原则。这一对照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以多方面的实践和运用 ,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对比、情节与场景对比、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比、人物自身的美丑对比 ,以及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这几个方面。雨果运用多样的手法 ,通过小说中美与丑、善与恶强烈对比的艺术原则 ,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 ,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展示 15世纪法国社会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卷 ,表现了他一贯创作的核心———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歌德小说中迷娘所演唱的著名诗歌“你可知道那地方”曾被很多的作曲家谱曲,其中以舒伯特、舒曼和沃尔夫为这首诗歌所谱的乐曲最为著名。三位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不同时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们力求通过音乐来重现诗歌意境,不仅展现主人公迷娘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展示了迷娘不同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2.
《巴黎圣母院》中通过描写三组二象对立项之间的关系,生动地诠释了美的不可抗拒和至高无上的实质。法比和爱斯梅哈尔达之间的源于本能的对外表美的无功利的爱慕,促成二人荒谬低级的悲剧爱情。加西莫多与爱斯梅哈尔达之间的爱则是丑对美顶礼膜拜,美却拒斥丑。加西莫多用生命与死亡诠释了雨果唯美思想的真谛。克罗德与爱斯梅哈尔达之间的爱,克罗德企图通过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美的占有弥合他人性的缺陷,从而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和完善。美为克罗德恢复完整人性提供了契机,却又最终因他自身而毁灭。  相似文献   

13.
对比是浪漫主义学的艺术原则之一。《巴黎圣母院》中大量运用对比描写手法,不仅源于雨果自己所阐明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还根植于许多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作家所奉行的自然-明二元对立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从比较文学跨学科的角度,分析建筑艺术在小说中的表现.从主要人物卡西莫多和孚诺洛的分析中展示建筑艺术对文学的影响.从建筑艺术角度的分析,使《巴黎圣母院》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晚清小说家曾朴毕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在法国文学众多名家中, 他对浪漫主义大师雨果情有独钟。曾朴译介雨果有着深刻的政治因素、文学因素和个人因素。他对待翻译态度严谨、思想明确, 注重名家名篇, 重视译品质量。对雨果的全面系统译介最好地体现了曾朴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6.
《复活》是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一部重要作品。该书无论是在主题提炼、人物设置与刻画手法,乃至为消除社会弊病所开设的济世药方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法国作家雨果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前期德国科学家赫尔曼.韦尔对于“对称性”美的推崇与痴迷,直接导致了他在数学与物理学上作出了惊人的贡献。从而深刻地印证了许多物理学家所信奉的一句拉丁格言:“美是真理的光辉,”它是照耀探索者攀登科学高峰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8.
Supreme Court Justice Hugo L. Black, known for being a liberal First Amendment absolutist and a courageous defender of individual freedom,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best justices ever to serve on the nation's high court.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events surrounding Justice Black's controversial nomination to the Supreme Court, focusing on his nationally broadcast radio address on October 1, 1937, to answer charges that the then Alabama Senator was a member of the Ku Klux Klan. Utilizing archival research from both the Franklin Roosevelt and Hugo Black paper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how Black's rhetorical philosophy and his adaptation to multiple audiences resulted in a remarkable "minimalist" address that, despite first impressions, ultimately contributed to his success in pacifying the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