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押调是彝语诗歌的一个重要格律要素,指的是同一调值在诗歌中的谐调关系.彝语音韵有高平调、中平调、低升调和低降调,同时还有阴调和阳调之分.彝语诗歌的押调分为一句之内的押调,一段诗歌各句之间的押调和一首诗歌各段之间的押调.由于彝语音韵通常只有四个调,所以以五言为特征的一句诗歌中总是可以找到两个可以相押的调,这是彝语诗歌押调的特例.  相似文献   

2.
"连"是彝语诗歌的一个重要概念。"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包括或者等同于押韵、谐声、扣字等格律形式;二是泛指彝语诗歌中的一切连接、联系等等关系,包括主、骨相连,血、肉、体相连等彝语诗歌范畴和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及其他范畴;三是彝语诗歌的一个特殊的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3.
彝语诗歌有格律,这些格律包括押韵、押调、谐声、扣字,其中以扣字为最有特色。彝语诗歌有多种体裁,最有代表性的格律诗歌是三段诗。  相似文献   

4.
支格阿鲁是古代彝族的神话英雄人物,被西南地区的彝族认为是远古祖先,受到崇拜.彝语南部方言区流传的笃杰阿龙(也称阿龙)传说,就是支格阿鲁传说.相比之下,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已经从文学、信仰观念层面发展到了仪式实践阶段,这是支格阿鲁崇拜文化中的较高级阶段.支格阿鲁是祖先神、生育神和村寨保护神.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形成了两项村寨集体性的信仰民俗仪式:“咪嘎哈”仪式和“德培哈”仪式.“咪嘎哈”仪式一年一度举行,“德培哈”仪式十二年一度举行.目前,彝语南部方言区的支格阿鲁崇拜文化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传承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何东英 《文教资料》2014,(28):35-36
从音节方面分析,凉山彝语动词可以分为单音节、双音节长音、一般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动词五类,以往的凉山彝语语法研究者很少从音节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阐述,本文对凉山彝语的动词音节结构进行分类、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彝语有丰富的拟声词。以《彝汉大词典》收录的拟声词为语料,分析了彝语拟声词的基本形式和扩展形式、拟声词的语义及其发展,对拟声词的造词能力进行了描写,并进一步对彝语拟声词的归类问题作了简要的说明,认为拟声词是彝语词类中的一个独立类别。  相似文献   

7.
咏秋诗歌在中西方诗歌史上都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同样的咪秋主题下,中西方诗歌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调.本文就中西方咪秋诗歌的一些差异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同谷"是个历史地理概念,史载其存续于西魏至明初的七八百年间;杜甫"同谷诗"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同谷唐宋评杜诗碑的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咪谷和莫批是哈尼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既是自然属性的人,又是神灵的化身;他们曾经是哈尼族社会政治领袖人物,又是宗教祭司。咪谷和莫批作为哈尼人民为人处事的楷模,同时也是村寨精神生活的象征,是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文章在阐述咪谷与莫批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演变的基础上,并阐述咪谷与莫批在哈尼族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他们在哈尼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彝语是SOV型语言,大部分的语序符合类型学的已有结论,但也有一部分语序不符合类型学的已有结论。通过对彝语语序的梳理,列举了彝语语序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为彝语的进一步研究做一些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王成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16-18,118
朝鲜李瀷与清代赵翼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理论评述包括如下内容:李白诗歌的语言特点,李白的《古风》诗,李白与杜甫、韩愈诗歌的比较等,给我们提供了域内、域外两个诗评视角。对此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拓宽李白诗歌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市场经济下人才需求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校需要重新定位和规划,进行分类、分层指导,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多元化,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适应性强的人才,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寻求发展特色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尹世明诗文选第二卷·后土集》文字精练,文风清新,厚实严谨,精深耐读,朴实亲切,展现了尹世明教授多年来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和工作成果,以及令人肃然起敬、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4.
卢纶和李益同为唐代大历十才子,以边塞诗闻名于诗史。卢纶边塞诗颇有“盛唐之音”,李益的边塞诗可以说是开了中唐边塞诗的先河。但二人对塞外景象的描写、戍边士卒感情的不同表达、边塞军旅的不同感情等方面在内容取材上各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5.
伏涛 《成都师专学报》2009,(2):43-47,52
赵翼在科举之路上奋斗了二十多年,此后几乎一直生活在科举的阴影中。以赵翼的科举经历为窗口,可以管窥清代科举制度的真实面貌,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赵翼的诗歌研究、文学研究以及赵翼本人的研究,而且可以促进文人心态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科举的认识,从制度层面上去认识科举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李益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在大历贞元时期,他写了不少很有社会影响的乐府诗,在唐代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然而,就目前李益诗歌的整体情况来看,学界大都从边塞诗这一题材入手,而对其占有一定数量的乐府诗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文章就李益的乐府诗创作展开论述,首先对李益乐府诗加以整理分类,继而对题材内容、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以评估李益乐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王先谦的诗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弘扬三家《诗》,贬抑毛氏,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诗三家义集疏》中。他的诗学思想主要有“笙诗”声存诗逸、三家《诗》皆有古序和“美刺”。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诗人与底层之间似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种暧昧的主客体关系,真实的底层往往被诗人们改写或遗忘。随着新世纪以来从自身经验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的底层写作进入新诗场域,重新绘制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诗歌地图显得尤为必要。更为重要的是,底层诗人的写作在结合诗艺探索和重构底层主体性方面所取得的实绩,将让我们从文学史角度反思学界对于底层写作的本质主义看法,重新发现诗歌底层写作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杜诗学史上,明末王嗣奭的《杜臆》占有重要地位。《杜臆》选择高崇兰编,刘辰翁评点《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为底本,内中原因体现了杜诗接受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