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出了一个新类别刊号:ISRC—CN—X28—94—0001—O/V.D,这些代码的含义是:ISRC,国际音像制品统一编码;CN,中国;X28,国家音像制品管理统一分类的出版号;0001,记录码序号;O,整体编码;V,音像作品;D党建类作品。其中的“X28”表示一个新的出版类别。这个刊号的获得者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社创办的音像杂志《党课一小时》。  相似文献   

2.
“板斧”与“修枝剪刀”音像出版单位的压缩整顿开始在即。提到“压缩整顿”,人们难免会有这样一个印象:又要“砍”了。诚然,在这次全国范围的压缩整顿中,是要对那些犯有严重错误的音像出版单位予以撤销,并且对一批不具备条件或者布局不合理的音像出版单位进行合并,有的要令其停办。但对此,绝不能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砍砍杀杀”、“板斧行动”,笔者认为,将其喻为“修枝剪刀”  相似文献   

3.
李广义 《青年记者》2003,(12):32-32
长期以来,在新闻界说起“标题”,往往成了报纸的专利。电视新闻的标题似乎还未引起同仁的注意。其实,完美的电视画面应当是音像、解说、标题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作为以音像取胜的电视新闻,如果再配上一个个生动精练、令人过目难忘的标题,岂不是锦上添花?如何才能制作  相似文献   

4.
音像出版被视为出版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新的增长点,属“朝阳”产业。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建制基本相同的音像出版单位,经济欠发达地区概莫能外。从整体上说,我国音像出版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品种不断增多,市场不断扩容,并且带动了硬件产品的飞速发展,影碟机的大量生产甚至引起国务院总理的批评。然而奇怪的是,在音像出版单位,并没有出现人们所期望的兴旺景象,反而出现大面积经营亏损,经济欠发达地区尤甚。在这里,“朝阳”的升起可谓步履蹒跚,十分艰难,相当多音像出版单位实际上已经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可以预料,中国加入世贸以后,随着音像出版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音像市场的格局必将重新调整,一批竞争能力弱小的音像出版单位面临  相似文献   

5.
录音文件和影像文件非常容易损坏,作为20世纪的主要象征,音像遗产因疏忽、自然侵蚀和技术的过时不可避免会遭受损失。世界音像遗产日(theWorldDayforAudiovisualHeritage)正是为引起全球的关注建立的一种平台。10月2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音像遗产日,主题为“音像遗产:看、听、学”。  相似文献   

6.
海外媒体     
《当代传播》2006,(2):110-110
美国《滚石》杂志在中国推出中文版创刊号 美国著名摇滚杂志《滚石》4日在中国推出中文版创刊号,封面人物是被誉为中国“播滚之父”的崔健。  相似文献   

7.
某杂志中有一篇文章,谈及作者参与发展新华社电视报道的事。文章最后写道:前路漫漫,我们期待着“蓦然回首”时,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一片“灯火阑珊”!这里的“阑珊”,与作者的本意正好相反。作者的本意,是祝愿新华社电视音像事业的前景辉煌灿烂,而“阑珊”是“衰落、稀少”的意思,岂不是大相径庭!像此类意与愿违的用词,在新闻作品中屡有出现,盖因作者或编者对词义的误解或不求甚解。如,“七月流火”的本意是暑热开始消退,但是常被人用来形容天气酷热。又如,“差强人意”本指大体上还能够令人满意,但常被人误用为“不太行”…  相似文献   

8.
不是说笑话,当《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刊名报到有关审批部门时,经办人员还以为是笔误呢,而一般读者乍见刊名也一时摸不着头脑。但就是这么一本刊名“别扭”的杂志,从产生办刊念头,到拿到刊号不过一年多时间;杂志于1999年10月创刊时,正是“两办”文件关于报刊结构调整“风头”最紧之际。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版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本文作为该课题的子课题“小康社会音像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对音像产业的产业链、产业规模以及不同类别音像载体发展趋势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从而为确立音像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的研究和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音像出版业转企改制以及国际出版大鳄兼并重组的激烈竞争下,解放军音像出版社抓住战略机遇期,立足军营,扬长避短,依托电视中心传播平台,紧扣“军”字做文章,敏锐掌控“军社”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导向,不断探索“军社”核心竞争力的源头,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发掘“军社”核心竞争力的开阔路径,走出了一条迈向社会、走向市场、通向国际的新时期军事音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朱玉祥 《今传媒》2006,(3X):47-47
2000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命我主编《特别关注》杂志。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当年10月出版创刊号,2005年5月,《特别关注》杂志的期发量突破100万份。这是新世纪创刊的第一份期发量过百万的杂志,也是近年来成长速度较快的杂志,业内人士称《特别关注》是“期刊黑马”,并提出一个很时尚的概念:“特别关注现象”,许多杂志社上门询问如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快速提升发行量。  相似文献   

12.
“音像”一词是由“音”和“像”并列组合而成的,多用于“音像出版社”、“音像司”等单位名称和“音像制品”、“音像出版物”等复合名词中。“像”的原来含义是人的画像、塑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像”的含义引申了,它是由物体直接发出的或反射的光线经光学系统、电子系统形成的与原物体相似的图景。如透镜成的像、摄像机摄的像、录像机录的像等,都应使用“像”,而不应使用“象”。描述像的用语  相似文献   

13.
我与《军事记者》结缘,那是2004年10月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铁路京广线上拾得一张半新不旧的《中国国防报》,打开一看,在这张报纸四版的最下方,我发现了“欢迎订阅《军事记者》”的广告。随后往下看广告内容,方知这本杂志是“新闻理论探讨的论坛,新闻知识荟萃的园地,新闻采访写作的良师,新闻记者成长的摇篮。”啊!这是我多么渴望、理想的一本好杂志。如获至宝的我,顿时感到莫大欢喜。接下来再看书的刊号82-204,全国各地邮局均有订阅,这下我高兴极了。为不忘杂志的刊号,我当即将征订启事用剪刀沿黑框线条剪下,塞进了我随身携带的笔记…  相似文献   

14.
《出版视野》2009,(6):40-40
中国标准刊号由一个以“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为标识的国际标准刊号(正确翻译应为“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考虑到我国已习惯于“刊号”.于是在翻译时作了调整)和一个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标识的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其一般格式如下:  相似文献   

15.
(记者 )近来,记者在北京报刊摊上看到不少非国内刊号的外国刊物,它们也大大方方“露脸”在读者面前,翻开杂志还可以看到在华设立工作站或办事处的地址。一位同行告诉记者:北京有许多外企都有内部刊物,这种内部刊物既无国际刊号也没有国内刊号,同样也在国内行业之中互相交流、传阅。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记者采访了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管理司的负责人,其结论是属于违规操作。  相似文献   

16.
国庆前夕,新余市广播电视稽查支队集中力量,对音像市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扫黄”“打非”行动,取缔无证经营点16家,收缴各种非法音像出版物6334合,这是广播电视稽查支队今年以来组织的第13次“扫黄”“打非”行动,为净化新余市音像市场起了积极的作用。新余市广电稽查支队“扫黄”“打非”迎国庆@胡文明  相似文献   

17.
电子音像业:如何应对“入世”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入世”历经重重困难即将实现,中国电子音像业首当其冲面临挑战和机遇。“入世”对推进电子音像产业改革、促进市场化和加速国际接轨十分有利;而“入世”降低相关进口产品关税对电子音像产业的冲击则很大。中国电子音像业属于供给总量偏大,供给结构不合理,而目前经济效益欠佳的行业。因此,“入世”对中国电子音像业的冲击是明显的,冲击来源于技术、市场和投资,冲击焦点在于机制、人才和技术,冲击结果应是改革、创新和发展。一、冲击势不可挡1.技术冲击势不可挡电子音像出版行业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行业,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化和…  相似文献   

18.
李旭 《出版参考》2016,(2):14-15
面对新媒体技术时代的来临和严峻的市场形势,时代新媒体出版社紧紧抓住“内容为王”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新的出路,借鉴新媒体的技术和平台,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之路——即“立体化的全媒体出版”之路.传统的电子音像出版主要是抓重大项目,要品牌,要影响,新媒体融合领域主要是抓“时光流影”,要未来,要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出版社走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边上,由传统电子音像事业单位向新媒体出版企业全面转型.  相似文献   

19.
宋庆武 《记者摇篮》2007,(4):55-55,45
在有关新闻学术的研究中,“新闻标题”历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在平面媒体中,新闻标题一直被冠之以“新闻眼”的称谓,简单的“三个字”强调出了新闻标题在新闻写作和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与报纸和广播相比,电视作为新兴的媒体,其新闻的成熟期较晚,特别是作为以音像为主要传播元素的媒介,电视新闻标题的制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音像业大扫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音像事业,一方面如日东升,蒸蒸日上;一方面,翻 录盗版严重,屡禁不绝,人们称之为一喜一忧。 发展迅猛 独领风骚 十年前,“音像”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今天,几乎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十年来,中国音像事业从无到有,从仅有的一家唱片公司发展到形成近300家音像出版单位(含可配书音像制品出版单位)、200多家复录单位和数以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