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衰"之辨是清初词学的重要话题,清初各词派围绕词史发展的"盛""衰",讨论了三个核心问题:南北宋何者为"最盛"?明代是否词的"中衰"时期?清初词坛之"盛"是否真正的"盛"?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各词派深化对词史的认识,也让他们在同一问题上展开思想交锋,促使他们对词的体性作进一步的思考,对清初词的创作作进一步的反思。这些"思考"和"反思"的结论在后代便成为新词学建构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长期以来被认定为"常州词派后期词论的重要著作",他的"沉郁"说也被视为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观点,这种看法与陈廷焯词学思想发展的实际并不相符。尽管陈廷焯的词学思想经历了由浙西词派向常州词派的转变,他的"沉郁"说也有一个由初期提出到后期完善的过程,但他始终没有完全否定乃至彻底抛弃浙西词派的某些理论观点,他早年所服膺的浙西词派的"醇雅"、"清空"理论仍然惯性地存留下来,成为他"沉郁"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弄清楚这一点,对完整、准确、深入地把握陈廷焯的"沉郁"说乃至他的整个词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宋歌词多是侑觞佐欢的应歌之作,而南宋的"无谓之词"多为文人群体追求雅趣而作的"应社"之词。南宋词人在生活中追求"晋宋风雅",不仅常常以作诗吟赏的方式来交友酬唱,文人结社也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吟社成员在精通词乐的基础上,严格依照"音律"填词,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清"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本义是指水清,之后其含义逐渐复杂、丰富,逐渐体现在哲学、人、美学三方面。"清"含义发生变化主要是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道家、儒家、佛禅三方面。笔者首先论述"清"的含义,并进一步论述"清"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及佛禅思想的关系,以期为理解"清"含义的丰富性及其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儒家源于远古王宫中司徒官职,儒学源于远古"天下统一的道术",这个历史渊源使儒家和儒学先天就具备了"经世致用"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这也是儒学区别于古代其他学派的主要标志。儒学经过长时期的激荡和升华,最终成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思想主流,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和基调,同时揭示了儒学源于朝廷也必然回归朝廷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6.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尊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但是豪放并非苏词的全部风格,苏轼还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本文试从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以及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7.
《梦窗词全集笺释》是民国时词学家杨铁夫对南宋词人吴文英的《梦窗词》的解读笔记,我们拈出杨铁夫在其中提出的"缩"("缩字诀")加以探究。"缩"是在一阕末尾处转入叙写过去时态的笔法,一般篇幅较短。在论述"缩"的特征的同时,本文还涉及到"逆"、"平"等相关判断。  相似文献   

8.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中国割地赔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这场灾难不仅使早已存在的民族危机变得日益严重起来,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之思想的孕育或萌发。正是以甲午战争为契机,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梁启超提出了"少年中国"、国粹派提出了"古学复兴"等具有民族复兴思想内涵的口号、梦想和主张,这些口号、梦想和主张涉及到民族复兴的主体、民族复兴的目标、民族复兴的力量和民族复兴的途径等有关民族复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孙中山、梁启超和国粹派并没有明确使用"民族复兴"一词,并把它与"中华民族"结合结起来,从而清晰地表达出"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涵义,这也是我们把他们提出的口号、梦想和主张称之为"‘中华民族复兴’思想之萌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定位问题进行探讨。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已逐渐摆脱"左"的思想影响而趋向成熟,应当以"民国文学"和"新中国文学"姿态回归"中国文学"队列,这不仅有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也将促成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化,促使一个统一、大气的"中华民族"文学观的构成。  相似文献   

10.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景薇 《职业圈》2012,(23):36-37
思想政治工作是有方向性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刘少奇同志1951年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历经数十年的创建,在石油企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职工的诉求不断增多,这些都对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增加了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正2017年1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锐实力"(Sharp Power)一词贴上封面后,西方媒体便打响了又一轮针对中国的舆论战。无独有偶,从早期的"黄祸"到"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再到今日"锐实力论"的出现都体现了西方媒体在全球传播领域对中国的持续性舆论炒作。虽然风波暂息,但通过"锐实力论"风波为基点,结合社会传播学视角追溯西方媒介对华舆论的传播手段和热度根源,可以剖析西方媒介所设议题里话语的真实意图,为我国应  相似文献   

13.
范蠡作为履践道家哲学思想先驱式的人物,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观思想,将"阴阳"的观念引入天道,这就使老子原始素朴的天道思想有了形而下层面的落实。范蠡以"天道阴阳"思想为指导,在"因""时"两论作为具体实践方法论准则的基础上,强化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认识到矛盾双方对立转化的哲学智慧,并将其运用到商业思维中,最终获得成功。范蠡上承老子,下启黄老,作为推动道家理论学说分化传承的重要人物,其哲学智慧思想值得后世发掘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日语指示词由三项对立的"コ系列""ソ系列"及"ア系列"构成,而汉语指示词为两项对立,即由表示近称的"这"和表示远称的"那"组成。汉日指示词所属体系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日语学习者在日语指示词方面的习得。日语指示词本身的用法也非常复杂,目前我国高校所使用的日语教材仅对其"现场指示"和"文脉指示"用法有所介绍,几乎没有涉及其"观念指示"用法。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语言三要素的角度来说,在语言系统中,与文化有最直接最重要联系的便是词汇。该文将选取"丝绸之路"上极具代表性的"silk"一词,通过探究其词源、词义演变和构词规律等,进一步了解"丝绸文化"及其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以期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杨琳 《文化学刊》2016,(4):41-43
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为什么称为"装蒜"?债务多为什么说"一屁股债"?这是大家颇感兴趣但又找不到答案的难题。"装蒜"最早写作"装酸"。"酸"有假装斯文、装模作样的意思,后人因不知"酸"有此义,故写成了同音字"蒜"。口语中表示欠债时,与"债"搭配的动词往往是"背""负""拖""拉"等词,"背""负""拖""拉"的对象总是在人身后。语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为了表达的生动,从笼统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有了"一屁股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人民的性格与灵魂的塑造都产生了深远地影响。鲁迅也曾讲过:"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因此,对中国人民的性格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就决然抛不开对道教的研究。中国的儒家文化为中国的世俗社会树立了一套道德准则,道教使这一套道德准则在神圣领域得到延伸,这一切集中地反映在了道教的"承负"思想之中。可以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承负"思想成为了中国人行为的准绳,为中国的"道德"在神圣领域获得了备书。本文就道教"承负"观产生的历史维度和道教"承负"观产生的逻辑维度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含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含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9.
"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最开始指的是当政者,发号施令者,后来逐渐被赋予道德内涵。"道"与"德"两者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其实是两个不同但相互联系的范畴。"道"既是君子为人处事原则之中总结和抽象出的规律性范畴,又是君子立身立德的终极根据。而"德"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之中的道德纲目,又是君子自身的善心善性以及价值取向的体现,其最终指向的是对"道"的体悟。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政治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是协调人们思想,统一行动,增强凝聚力的方法手段,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全局性工作。应当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影响,思想政治工作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时期或呈现出分化状态,一些领域思想政治工作甚至正在弱化,对促进主体工作并未发挥出舆论导向的应有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