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出关》作于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写的是老子生活的几个断片及其思想的一个侧面。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2.
陈绮 《中文自修》2010,(3):50-51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协“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  相似文献   

3.
窦豆 《中文自修》2010,(3):52-52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周守藏室之史,就是周朝图书馆或档案馆馆长。老子见周王朝衰落,就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坚持请老子留下著作再走,说:子将隐,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写完《道德经》后,司马迁说了五个字:莫知其所终。老子作为道家的创始人,2500年来,《道德经》无为的思想影响巨大,它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他卓尔不群的智慧闪耀辩证的光芒。《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劝告人们说,为无为,事无事——即以无为为为,以无事为事。其实老子的无为,只在强调顺应万物的本性而不去人为地干扰。《道德经》第三十七章又进一步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看似悖论,其实不然。不为,即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则遵循自然规律,又无所不为,从这个意义上,老子的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因此西汉才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才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傅佩荣说:道家采取釜底抽薪之计,突破人类中心的格局,从永恒的无限的层面来观察,发现一切都是无谓的盲动与执著,不如点破而化解之,以无心的态度顺其自然。遵从自然规律而不人为破坏,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5.
勤政廉洁的领导思想是老子《道德经》所阐述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理想中的圣人是勤政为民、廉洁自律与良好的道德人格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一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人“治大国”应像“烹小鲜”一样认真、全心全意;廉洁自律应努力做到“知足”与“知止”;格道德修养应微到“去甚、去奢、去泰”。这些思想对现代领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史书里,关于老子身世、生平的记载,信息量是非常少的,就连《史记》也只有寥寥几百字。我们能够获得的关于老子的总体印象,就是孔子所说的"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神龙见首不见尾,老子首尾均不见,只是中间那么影影绰绰、若有若无地晃了一下。这一晃,就把我们晃晕了两千多年!关于老子的思想和著作,《史记》里也只有这样的简单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哲学思想的基本方面,直接来源于老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而吕书的最高哲学范畴则是“一”或“太一”。它是宇宙未分判时的早期状态,以“混混沌沌”为特征,“一也者(原作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圜道》) 由于“太一”或“道”中包含着变易的因素,此种变易的因素发而为形态则是两仪,故曰“太一出两仪”。(《大乐》)两仪即天地。天地之中又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故曰:“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知  相似文献   

8.
韩非《解老》异解辨水渭松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难读之书。司马迁说:“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①因此,自古至今,考订其文字,译解其文意,阐析其义理,探索其真谛之著作,其数已难尽计。而其中为之作训解的开创性之作,则是韩非的懈...  相似文献   

9.
<正>第六辑识读《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不仅包括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之法;“德”,则是修道者必备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为人处世之法。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哲学思想的基本方面,直接来源于老子。“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而吕书的最高哲学范畴则是“一”或“太一”。它是宇宙未分判时的早期状态,以“混混沌沌”为特征,“一也者(原作齐)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圜道》) 由于“太一”或“道”中包含着变易的因素,此种交易的因素发而为形态则是两仪,故曰“太一出两仪”。(《大乐》)两仪即天地。天地之中又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力量,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故曰:“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知分》)同时又指出,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各种事物的生成和发展,受到种种影响,“凡生非一气之化也,长非一物之任也,成非一形之功也,”(《明  相似文献   

11.
一、“道可道”就是“道可言”吗 老子《道德经》开头有两句很有意思的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通常把首句解为“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者即非“常道”之意,释“可道”之“道”为言说。高亨《重订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子校读》、任继愈《老子新译》均持此说,实为因袭前人旧注如王弼《道德真经注》魏源《老子本义》等。然而从《道德  相似文献   

12.
老子     
老子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老子的父亲是周朝的下层官吏,使老子具有少年时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后来他成为周王室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征集、保管进而饱览了周王朝及诸侯国的典籍,为他创立学说奠定了基础。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西去,经函谷关,关令尹喜慕其大名,强留著书,遂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后出关,不知所踪。老子论著及思想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这本书名叫《老子》或《道德经》。是老子思想…  相似文献   

13.
邓析,郑国大夫。据《吕氏春秋·离谓篇》记载:邓析曾数难子产之法。又《左传·鲁定公九年》记载:“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子产死于公元前522年,此时邓析当已壮年,而鲁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所以,邓析被确定为约生于公元前560年左右,死于公元前501年;比老子晚出,和孔子同时,而早于墨子。今流传有《邓析子》一书。但许多人怀疑其并非邓析所著,如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就说:“《邓析子》乃战国晚期桓团辩者之徒所伪托。邓析实仅有《竹刑》,夫尝别自著书也。”《邓折子》曾经过刘向的一番整理,刘向还写有《校叙》以说明《邓析子》的篇数和内容。《校叙》曰: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之一。老子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作品《道德经》的伟大。 《道德经》的伟大在于它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以无数文字去诠释它,而且似乎永远也言犹未尽。《道德经》没有西方古典哲学的逻辑的严密和语言的思辨;没有同为东方古典哲学的佛学那种有如身临其境的虚幻和浪漫;也不似同为国学经典的儒学那么现实实用和直截了当。它是依据一种独特的思维所做出的独特的哲学表达,它“大似不肖”。因此,在老子死后的相当历史时期内,《道德经》都不如儒学和佛学彰显。  相似文献   

15.
谭虎 《家庭教育》2014,(10):46-46
“道德”一词最早出自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苟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相似文献   

16.
《老子》又称《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广泛地运用“三”去认识、分析、论述道、德、事、物,其表现形式多样:螺旋上升、步步递进、浑然一体、恍惚之中、拥有法宝、功能特性、绝弃东西、类型划分、分层论述等。过去在谈“三”色变的氛围之下不能正确对待“三”的运用。现在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老子关于“三”的运用,并吸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17.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子书”中较重要的一部著作。曾有人指出《老子》是一部写给“圣人”——管理别人的人所看的书。因而也可以说《老子》是一部管理学著作。本文将主要探讨《老子》的两个主要观点“无为”“清静”作为管理原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解读鲁迅的《出关》入手,依据历史事实和前人的有关论述尽力恢复了老子、孔子和关尹子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以及老子与孔子、老子与关尹子之间的真实关系,分析了三门峡文化在先秦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与老子哲学的一定暗合性,破译了“道德”和“玄牝之门”的千古隐秘,论证了《道德经》诞生于三门峡灵宝函谷关的偶然性、必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简介老子是中国有史记载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著的《道德经》是一本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理论思维和社会生活的巨著,体现了极高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一、时代背景 《老子》一书产生于春秋末叶,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河南鹿县)厉乡曲仁里入。姓李氏,名耳,字(耳丹),是东周王室官理藏书的官吏。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当他看到周王室已经衰败。于是就离开了周王室。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