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璞  郭秀芝 《兰台世界》2017,(17):125-126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长征与中国医科大学有着血脉的关系,中国医科大学在长征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一直激励着红医学子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奉献着,在践行"中国梦"的征途中进行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长征。  相似文献   

2.
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长征精神所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正在开展的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以及笔者亲身参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报道的工作实践,分析总结得失与不足,提出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时代,媒体人弘扬长征精神、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水平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书刊报>从2006年9月25日至12月4日,历时两个多月,连续10期刊发经过精心策划和组织的关于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的32篇稿件,"十大元帅的长征时期"、"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和"长征中的重要会议"三个专题同步推出.这一系列报道的策划和实施,历时之长,规模之大,效果之佳,在<书刊报>办报史上是空前的,是<书刊报>2006年编务工作的重头戏和压轴戏.这一浩大"工程"集中体现了<书刊报>的定位和特色,充分发挥和彰显了自己的优势,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书刊报>进一步从事重大历史题材的宣传报道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开辟了更加牢靠和广阔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彭鹏  刘冰 《军事记者》2006,(9):22-23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一颗“红星”在征途中闪闪发光。它指示前进方向,激励斗争勇气,传播胜利捷报,颂扬英雄壮举;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引人入胜……这就是长征途中坚持出版的红军机关报《红星》报。《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江西瑞金创刊。它在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曾达117万份,是发行量仅次于《红色中华报》的中央级报刊之一。1933年8月,邓小平开始担任《红星》报主编,但随着革命形势的转变,1934年10月10日黄昏,邓小平口袋里装着《红星》报“编辑部”,跟随突围…  相似文献   

5.
长征精神赞     
梁波 《天津档案》2006,(12):50-50
10月,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6.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红军长征史诗创造者亲笔书写的长征史,用真实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个个历史细节,叙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生动翔实地反映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英雄业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仅推动了长征史的研究,而且对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辉 《兰台世界》2020,(1):136-139
《红星》报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唯一公开文字记录红军长征的原始资料,其内容是研究长征历史的重要史料。文章简要介绍了《红星》报的情况,探讨了《红星》报利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红星》报整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敏卿 《兰台世界》2005,(10):60-62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展军队谱写的一曲英雄乐章,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战争奇迹,长征的胜利不仅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作为当年参与指挥红军长征的主要领导人,周恩来为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伟大的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周恩来的长征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历史活动加以总结,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厚朴 《湖北档案》2005,(8):43-44
勃沙特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基督教会派到我国贵州一带传教的牧师。193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勃沙特闯进了红军长征的队伍中,他在这支队伍里呆了18个月。随着他对这支特殊军队的了解,一本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红军长征内幕的著作——《神灵之手》诞生了,在外部世界对红军长征充满误解的时候,这本书打开了西方世界了解红军长征的窗口。1、红军长征中扣押外国传教士事件勃沙特,又名薄已,薄复礼,1897年生于瑞士。他早年随父母移居英国,后供职于英基督教会。1922年10月1日,25岁的勃沙特来到中国后,被派往贵州一带传教。1934年l0月2日,当时任贵州镇远教…  相似文献   

10.
孙戎 《新闻世界》2006,(10):53-5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战胜艰难困苦的英雄史诗,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不朽丰碑。当时对中国普通百姓和西方世界来说,这件大事无疑是一个急需破解之谜。年仅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通讯员身份,勇敢奔赴战火纷飞的战场进行实地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由此,他成为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被誉连30年代我国新闻战线上一颗红星。[编按]  相似文献   

11.
蔡晖 《军事记者》2013,(3):66-67
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和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大会师.宣告了长征的结束。“长征”一词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几个月后.毛泽东首先开始使用的。他在著名的报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相似文献   

12.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70年前,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理想——新中国的诞生。红军将士们创造出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天上随时有飞机投弹扫射.地上有10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脚下是经年积雪的雪山和吞噬生命的草地.还有难以忍受的饥饿和无尽无止的疾病,他们以平均日行军70余华里的速度完成了人类军事历史上史无前列的伟大创举——二万五千里长征。一代优秀中华儿女也用生命和热血铸成了我们军队、我们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本刊由此期开始连续推出有关纪念章以飧读。[编按]  相似文献   

14.
除了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外,还有几位外国人参加了长征,据资料记载,仅在红一方面军里的就有:洪水,越南人,越南名字叫阮山。1908年出生在越南一个普通家庭,1924年追随胡志明来到中国,追求革命真理,投身中国革命,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和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参加红军长征的四个外国人之一,也是唯一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抗日战  相似文献   

15.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红军在理县薛城老街城门上錾刻的标语:为中国独立自由奋斗到底,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更好地开发理县红色旅游资源,理县编委会历时近1年编写了《行游理县》(2006年1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红军长征在理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颜军 《军事记者》2006,(12):15-15
中国国防报在策划长征宣传的时候,首先思考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广大的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来说,长征意味着什么?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传奇史诗,它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程,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和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我们的报纸,就应该用鲜活生动的宣传手法,让长征精神深入千家万户,去感染我们的读者,感染我们的青少年。为此,《中国国防报》结合自身的报纸定位和宣传特点,精心策划了“寻找长征路上的红色密码”和“追寻长征路上的红色…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这一震惊中外、影响深远的英雄壮举,总政干部部老干部局和解放军报社政工部在《离退休生活》专版,联合推出了“红军将士口述长征”专栏,着重反映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浴血奋战、克服艰难险阻、官兵友爱和尊重少数民族等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9.
在70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起震撼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初从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经过两年艰苦卓绝的跋涉,红军三大主力终在1936年10月于陕甘苏区胜利会师。在长征中,红军将士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以平均每天行军几十公里的速度,趟过几十条江河,翻过几十座大山,进行了数百次战役战斗。他们两占遵义、四渡赤水、智取娄山关、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在地球的东方留…  相似文献   

20.
为抢救新闻学历史资料的工作,我有幸承担了《红星》报课题.我曾住在中央档案馆仔细查阅馆内珍藏的150期《红星》报原件,和从美国拍摄的《红星》报部分胶卷。继而寻访了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和曾在《红星》报工作过的四位老前辈。特别是收到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5月17日的亲笔复信.就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的关于研究《红星》报遇到的九个疑难问题,一一作了明确的批复回答。这使我对《红星》报的情况,有更真实、更准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