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有读者发现中华书局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科学.发现纵横谈》一书中,一些科学家的照片与名称出现错乱。在书中“引言”的第4页以及正文的第12页,记者发现,书中标注为“牛顿”的照片实为狄德罗,而标注为“焦耳”的照片实为达尔文。(《法制晚报》,1月27日)  相似文献   

2.
江西首届“我喜爱的赣版书”读者评书揭晓江西省首届“我喜爱的赣版书”读者评书活动,1994年1月5日在南昌揭晓。根据选票统计结果,《中国有个毛泽东》、《交际与口才》、《可爱的中国》、《可爱的江西》、《革命英雄主义丛书》、《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茶花...  相似文献   

3.
这几天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其中一个排队买书的情节,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三十多年前。在这个信息爆炸、几乎“书满为患”的时代,遥想那个常常一书难求的日子,不觉有些微沧桑之感。  相似文献   

4.
读书杂想     
“非典”最厉害的时候,读书成了我们除看电视之外,休闲、娱乐、增长知识的唯一选择。在这段时间里,是书带给了我们共同的乐趣。 这是两本在“非典”的日子里很可读的书,一本是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一本是洪晃的《我的非正常生活》。这两本书之所以适合在“非典”的日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评论》刊出了不少设计得很好的书装封面,尤其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 “中国图书奖”历届获奖书的封面,多有佳作。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算是好的书装封面一这里的“好”与“不能算好”之间,反映了当今书装设计中的一种较为普便的倾向,而且集中反映在一个争议多年的焦  相似文献   

6.
页码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页码起源的推测中国的书文化由来已久,现今的书几乎都是用阿拉伯数字作为页码来表示书页的次序的,但有书伊始并不是这样。在《辞海》和《辞源》中都收有“页”和“码”这两个字,却未收“页码”一词。而在《英汉辞海》和《汉英字典》中却收入了“页码”一词,分别是;“pagination”和“pagenumber”,并解释为:“用来表示一些书页的适当次序的号码或其它数字或标记。”由此,我们猜想现今形态的页可能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这种猜想的另一个依据是:表示页码的阿拉伯数字在中国并不是有书伊始便面世,而是在元代,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才传到中国的。不仅是表示页码的阿拉伯数字,  相似文献   

7.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甚至我们经历不久的“日子”也迅速成为历史,在时代的匆忙中,人们很容易“失忆”。或许是为了对抗遗忘,有关往事的书也越来越多——拿到刚刚出版的《红底金字——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才使人悚然一惊:“我们都经历过的日子”竟然已成“历史”啦!  相似文献   

9.
许哲军 《视听纵横》2006,(2):112-113
在第十五届省电视“牡丹奖”评选中,富阳广播电视台创摄制的《日子一天天地过》获得了短纪录片一等奖和最佳编导奖、最佳摄像奖,作为该片的编导和摄像,本人想以《日子一天天地过》(以下简称《日子》)为例,谈谈纪录片的一些拍摄技巧。一、让采访更生活化纪录片往往需要采访人物,  相似文献   

10.
1一个新理念的产生,往往从结识一些新朋友开始。大约是1997年的春天,广州一个老朋友向我推荐,在神秘的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草原部落创作室”,其部落“酋长”贺雄飞,正在编辑一套百角杂文丛书,希望我选一些杂文去出一集。我想了想,说,看看他出的书再说吧。这一“看”,就看去了一年时间。这期间,看到了“草原部落”组编的许多书,有六本一辑的《杂文百角丛书》,有经济新观念的《儒商时代》、《犹太人之谜》、《资本家的秘密》,有“大家文丛”《贾平凹  相似文献   

11.
良师     
我爱书,常常与书相伴。在很小的时候,妈妈给我讲了《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记》、《胡桃夹子》、《水晶鞋》等故事。在妈妈的嘴里讲得那么生动、有趣,就像一曲曲轻柔的“摇篮曲”,使我恬静地进入了童话般的梦……到上学的时候,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许多如意或不如意的日子里,书给了我人生的力量和勇气。读书是非常愉快的事情,比三月里踏青、六月里喝雪水更加舒畅。它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撷取。忙忙碌碌了一天,步入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橘黄而温馨的灯光下,展开心爱的书,用心品读,陶醉于书的海洋中。不知不觉中,书的浓…  相似文献   

12.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13.
读书     
李瑛 《档案管理》2005,(4):96-96
提起读书,便使人想起了高考前的日子。那时候,读课外书是一种奢侈行为。因为有升学任务在头顶上重重地压着。美国小说《飘》是许多同学在“地下”状态秘密完成的。读过它的人,认为它帮助我们搞清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班里突然冒出几个“张思嘉”、“王思嘉”,这是个别同学对书中女主人公赫思嘉的顶礼膜拜和狂热追随,在人生的转折点改变了自己的名字。更有几位矜持而有见地的同学,将高考志愿和自己的命运前途选择到不同院校的“历史系”,这与大家都喜爱《飘》不无关系。这足以见证这部书不同凡响的魅力了。那时我…  相似文献   

14.
一、《天地瑞样志》的序和构成《天地瑞祥志》一书在中国已不存,即属佚存书。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未见著录,宋代以后在中  相似文献   

15.
在清中叶白莲教农民起义的研究中,学术界日益重视运用档案资料,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冯佐哲同志这方面的研究就是一个实例,他近年来的一些论著,包括《王聪儿起义》一书,有许多新的见解,把这一学术研究推向前进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对王三槐的评价,尚有商榷的必要。 冯佐哲同志在《王聪儿起义》一书中说:“四川起义军中以王三槐为首的极少数人就是钻进革命队伍中的蛀虫与变节分子。”“他争名夺利的个人欲望和政洽野心恶性膨胀,为了升官  相似文献   

16.
云梦睡虎地秦街中的《日书》甲、乙篇,主要记载的是古人选择时日以趋吉辟凶的内容,属于古代的“日者”之术。这类书后世称为“通书”:今日民间还保存着有类似内容的“黄历”,说明这一风俗流传的久远。与面世通书稍有不同的是,《日书》甲、乙篇中还记录了一些鬼怪和驱除鬼怪的方米,尤其是《日书》甲篇中的《法咎》篇,更是这一内容的集汇,从中可以看出楚地“信巫鬼、好连把”的民俗及一些道家方米的来源,也可以考察古人鬼神观念的演变。秦简《洁咎》篇中记载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鬼怪,共计有四十余种:刺鬼、丘鬼、单鬼、哀鬼、棘鬼、中…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一词,据目前所见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尉迟枢所写的《南楚新闻》一书。 《南楚新闻》是一部笔记,共三卷。书中记录了当时南方民间的不少奇风异俗、奇闻异事。可惜今已失传。我们现在只能从转录该书的古代典籍中窥见其吉光片羽。例如,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引录这么一段:“《南楚新闻》亦云,‘一揲毡根数十皴,盘中犹自有红鳞’,不知‘皴’为何物,疑是饼饵之属。”宋朝另一有很大影响的书《太平广记》中有辑录过《南楚新闻》的某些内容。如今流传下来的《南楚新闻》片段中还有这么一个故事:“百越人以蛤蟆为上味。先于釜中置小羊,候汤沸,蛤蟆皆抱羊而熟,谓之‘抱羊羹’,又云疥者最佳,故人云:切不可切去,此乃‘锦袄子’!” 从以上记载可知,尉迟枢是最早使用“新闻”一词的人,但其“新闻”所指内容却和今天的“新闻”含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有所差别。尉迟枢的所谓“新闻”,是指一些在民间流传的奇闻异事之类,不具备今天“新闻”的“指导性、真实性、时新性”等特点,但就其传媒记事的要旨来说,仍有其相通之处。 具有现代意义的“新闻”一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始于南宋赵升的《朝野类要》一书。该书中说:“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者,皆衷私报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书博会期间,作为海南省儋州市的特邀嘉宾,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演员倪萍携新书《倪萍画日子》莅临儋州分会场,与儋州读者见面,并签名售书。据了解,《倪萍画日子》是倪萍继《日子》《姥姥语录》后推出的又一本新作,是  相似文献   

19.
一日,笔者闲逛夜市.见不少地摊上卖降价书籍。令人吃惊的是,两位当红主持人的自传体书《岁月随想》及《日子》也赫然其中。地摊老板见笔者有意,开价每册10元,概不还价。信手翻开这两本书,尽管印刷粗糙.装帧简单,纯系盗版.但其标价均在20余元,难怪老板态度坚决,口不二价。放下书籍,笔者不禁想起了近一时期新闻媒介对这些名人出书的热炒风潮。先是赵忠祥签名售书.紧接着刘晓庆“天价”卖出写作“构想”;继而杨澜的自传体因掺杂了大量的照片而被人讽为“水分太多”;至于倪萍的《日子》.一出台就被新闻界誉为“书七。其人.同样…  相似文献   

20.
《上下五千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中有一篇《李密牛角桂书》的故事,大意是:李密(隋末瓦岗军首领)少年时勤奋好学,有一回,他骑一条牛去看朋友,出门时把“《汉书》一帙”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正好宰相杨素从他旁边经过,问他读什么书,李密回答说;“读项羽的传记。”……书中配有一幅插图,生动地反映了故事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幅插图有两个错误:一是把李密手中拿的和牛角上挂的书都画成了线装的形式,二是把牛角挂的一“帙”书画成了一“摞”书(如图)。先说第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与书的装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