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美洲华侨逐渐增多,华侨会馆应运而生,且在华侨社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然其受孤立性和美国排华影响遭受美国歧视与排斥。1882年,黄遵宪到美国旧金山担任总领事,时值美国排华的高峰期,华侨会馆面临内外交困,经世务实的黄遵宪为维护华侨利益,其改良主义的法治思想在遭遇美国民主法治之后得以发酵,在此指导之下,其对华人会馆做出整合,进行组织和法律的规范,并联合华侨之力量抵制排华,为华侨会馆的法治化、近代化开启进程,对美国华侨会馆的演变、发展和华侨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主要是在反叛欧洲文学的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内容为对美国传统文学批评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观点,但研究中心主要为美国文学理念。由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在发展中坚信,亚裔美国人的族裔认同为美国民族认同的一部分,在发展文学批评思想中,应将亚裔美国批评思想予以认同并诠释,以此作为美国民族认同,并将美国传统文学批评理念进行完善以及诠释。基于此,主要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民族思想进行研究,以期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亚裔美国批评文化,以此提升其在国际文学中的地位,并为未来批评文学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多民族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和整合,如何在维持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认同是其关键。以移民为主体、民族极为多元的美国,在民族认同上采取的是以族群为核心的文化策略,而对国家认同则采取了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政治化策略,并通过民族建设、国家建设以及公民意识培养等举措予以大力强化,从而实现了文化多元基础上的政治一体。  相似文献   

4.
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极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其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对新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主张提出了严肃批判,促使美国人重新思考国家的现实和未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社群主义公民教育思想提倡价值认同、公民参与和德行养成,其主张对美国社会政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指导目前美国公民教育实践的一种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5.
美国这个当今世界上受人瞩目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吸引了不少人的研究,总统和大片在一定意义上都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前者是通过在影片中塑造人物形象传播思想内容,后者则是以电影这种大众传媒为载体,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通过对美国电影中的总统形象的分析与研究,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现代化发达国家,其公民教育为维护美国的社会稳定和强化美国的国家认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美国公民教育发展及公民教育强化国家认同的分析,其实践给正处于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从世界各地移民到美国的族裔群体无不拥有从祖籍国或民族带来的宗教,它们往往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是族裔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美国的多元文化实际上就是以宗教为核心标识的不同族裔群体所表现出的多元文化。在早期美国历史进程中,宗教宽容与自由思想的确立对于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基督教宽容思想的演进、洛克宗教自由思想的影响以及国父们为宗教自由而做出的巨大努力,为后来美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9.
美国诚信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法治精神,源自西欧宗教思想传统,在美国本土宗教和社会文化的弘扬中发展壮大。美国先立宪法、后设政府的建国程序所体现的法治精神,伴随着国家信念和民族认同的发展逐渐鲜明起来,并在20世纪初工业化发展转折期得以彰显。美国诚信教育的法治精神具有绝对权威性、普适性、实用性等特点。以美国为鉴,凸显法治力量,将道德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应成为中国当代诚信教育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华裔新生代是海外华侨华人的主体部分,成为连接国内外民族血脉的关键。为推动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促进中国在世界范围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华侨大学华裔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情况为依据,通过深入访谈分析提炼,阐明当下华裔新生代的文化认同现状与特点,探寻促进文化认同方案,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维系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1.
泰华文学是泰国的华侨华人用汉语进行的文学创作.虽然泰国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和我国的华侨政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所变化,但泰华作家坚持以汉语创作的姿态,却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身份的建构.因此,泰华作家在不同时期与祖籍国的联系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精神还乡,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身身份的文化表述.  相似文献   

12.
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这100多年里,美国政府的华侨政策经过了“歧视一松动一基本放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与百多年里美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旅美华人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美国政府对种族问题认识的逐步改变等因素分不开。美国政府的华人华侨政策,决定了美国华人社会的发展,而美国华人社会自身的变化也影响了美国华侨政策的制定和变化。探讨两者间百多年来互相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对今天来说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浙江省五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目前高校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体趋于积极正向,且汉语水平对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较显著.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应在树立文化平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语言与文化教学的融合、优化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提高本质上是华文教育影响力的问题,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对推动华文教育与文化认同的有力保障。参照《悉尼协议》标准进行华文课程资源建设供给侧改革,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职业教育密切与祖国的联系,推动华裔新生代主动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广泛力量支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传统宗教的认同其实就是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来自于宗教活动中所获得的"福报",集体归属感和心灵状况的改善。通过不同的宗教认同形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人们疏离飘荡的心灵得到了慰籍与安宁。由此,由宗教认同所衍生出的自我认同,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成为华人华侨和谐共生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外来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华工、华侨和华裔美国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电影《刮痧》里许大同一家在异乡美国的工作、生活经历,阐述了中国文化与他者文化在"治病还是家暴、情感还是法理、面子还是侵权"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探讨达成文化主体间际性的一些策略,如角色的重新定位、文化移情的培养以及和而不同的接纳,提出了在他者文化环境下华裔一族文化身份认定的重要性,以及在文化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既要沿袭传承,又要与他者文化相互理解、共存互补、走向多元、创新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华侨对教育的参与,除了经济与技术支援之外,还有不少人致力于发展各自的教育,包括设置各级各类学校,以此来努力保持他们自己宗教的、文化的、语言方面的认同感。探索华语或汉语教育在亚洲是怎样开展的,并通过华语和汉语的教育,到底想从表面上呈现什么形象、从潜在方面传达什么启示。为此,先概括东南亚各国的华语和汉语教育不断变化的情况,然后,作为深入考察华语和汉语教育含意的方法之一,尝试分析了亚洲各国使用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华语及汉语教科书。分析的基本目的为,通过分析是否能够衡量该教科书与"中国"或"居住国"之间的距离;在分析内容上分以人物、地点和叙述内容三个方面维度。各国教科书分为"海外参与型"和"自主编纂型"两大类,并认为此两个类型是决定该教科书与"中华世界"之间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实证调查探讨英国华人言语社区的结构模式。研究结果认为,英国华人言语社区是一个四圈结构模式,其中语言认同是社区存在的最重要参数,家庭和其它华人聚会场所是社区构建的重要语境框架,华人的汉字读写能力是社区构建的参考标准。华人言语社区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言语社区理论,也可为海外华语研究和海外华语政策的制订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化身份研究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华裔美国人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他们在中美两个世界中对自我的认同经历了从固守中国到接受美国、到拥抱世界的过程。这种动态的思维对今天的文化发展与自我认同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