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故乡情思     
夜深了,无法入睡。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独自一人徘徊在屋中。走到窗前,轻轻地拉开窗帘,推开窗子。夜晚的风有些凉,我不禁打了个冷战。望天空,无月;似乎有一两颗星星零丁地挂在黑乎乎的天空。心中不免泛起了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想起了那远方的故乡。  相似文献   

2.
"月下徘徊"的情境,在不同诗人笔下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意趣,其审美空间由单纯的"月景"到空间的不断扩大,最后完成了向人的心理时空的表现。这一审美意趣的转换过程,是删繁就简、意蕴加深的过程,是由"情"向"意"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古代的"诗言志"与"诗缘情"两说作为立论的基础,着重分析王绩诗中的两大意象,以此为切入点,揭开诗人的真正面纱,展示其丰富而又矛盾的性格特征、徘徊不定的人生抉择以及扑朔迷离的人生经历,最后分析这些形成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诗缘志"与"诗缘情"的诗论研究由来已经,"诗缘志"自从诗歌的相关文论定义出现的时候就存在,而"诗缘情"则是后来的发展演变出现的。关于二者关系的的界定方面多是认为二者是先后关系,区别巨大,甚至是对立关系。本文主要对两者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二者虽不是对立关系,但是也不是可以划等号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5.
亲情与抉择     
正上周张俊德老师不但给学生们上了最难最痛的一课,也给在座听课的老师上了印象最深的一课。在上课之前张老师用最平凡的例子引出"情"字,他告诉学生那不是爱情的情,也不是友情的情,而是亲情的情。亲情两个字赫然出现在黑板上最醒目的地方。当我看到这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他要教学生什么。  相似文献   

6.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及其观念,最初是以情志为本的,与西方的以事件为本大异其趣。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情"的范畴被反复提出讨论。首先,刘勰突出提出"情"的问题具有现实针对性,在古典与新声中徘徊,反映出他的折中主义思想倾向。其次,刘勰全面揭示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运动,"情以物兴"是情感从外物移出到作家的内心的过程,"物以情观"则是情感从作家内心移入到对象的过程。从"物感"论到"情观"论,恰好构成了诗人在创作中的情感全部运动。长期以来人们忽略了中华古文论中"情观"论,因此我们应对刘勰的"物以情观"的理论以更多的关注。再次,中华古代诗歌作为情的表现,需要把情客观化,因此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就不自觉地创造出赋比兴三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刘勰对"兴"特别重视,且认为兴才是诗的本质所在,汉代以来的辞赋家重视"比"而不重视"兴",是"习小而弃大"。总之,中国古代对于诗歌或整个文学的规定有三个序列,第一序列是"道",第二序列是"情志",第三序列是"辞采","情志"作为第二序列中心,上可推及到"道",下可联系到"辞采"。因此,"情志"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很重要,属于本体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8.
虽然汤显祖一直是"情"的代言人,但"以情反理"不是其唯一坚定的主张。汤显祖的情理观念是经过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挣扎和人生体验后逐渐形成的,是反复变化、不断深化的。其情理观宏观上表现为肯定"情之所必有"、崇尚"至情"、反对外在伦理道德的压迫、主张"情"的理性化和社会化,是一种较为稳健、平衡的情理观。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韦护》中,隐含着丁玲自我女性意识的情感理知对话。小说故事文本主要叙写男性革命者在"革命"与"恋爱"冲突中的艰难选择,小说内在写作意图看似源于作者对革命者瞿秋白与王剑虹两人情恋的回顾,实则,小说深层文本潜伏着丁玲对自身情伤的回味、反思以及其由个性主义向革命意识转型前的徘徊、焦虑心态等诸多复杂情愫。在面临日渐形成的遮蔽性宏大革命救亡话语的情境下,作者悄然进行着自我心灵、理性认知的对话,探求合理的自我女性意识言说,并籍此试图走出自我情恋伤悼的情感藩篱。  相似文献   

10.
和善对话     
曾紫逸 《新读写》2014,(2):12-13
今天的天空似乎不是那么晴朗,不见一丝阳光。 我在你房间门口徘徊了又徘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不是无情物。优美诗文,尤其是选作教材的篇目,往往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佳作。它们情韵悠然,耐人寻味。人们常说":情能感人,情能移入。"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循文察情,自我体验,从  相似文献   

12.
在绘画活动中常常会发现幼儿在"想表现"与"实际表现技能"之间徘徊,他们很想勾勒出自己喜欢或想象中的事与物,但往往由于自身对美术缺乏更多的认识与了解,真正下笔画时,却又画不出什么。为此,我联想到了绘本,并试图借助于绘本中即情即景的画面风格来引导幼儿感知绘本艺术的多元,激发其绘画创作的欲望。  相似文献   

13.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14.
紫气东来玉宇清,英姿素魄悟前生.含香曼舞徘徊笑,露湛花心自有情.  相似文献   

15.
"咬文嚼字"不是将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搞得分崩离析,使阅读教学句不贯、脉不顺、情不畅、旨不明,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那些关键的文字细心思量、用心揣摩、真心共情,参透文本的深邃之意,品味作者所表达的殷殷之情。  相似文献   

16.
我的陈情表     
高考已过,吾兄败北,成绩与"211"大学距甚远。终日徘徊,长吁短叹,倍感人生零落,前途渺茫。我与兄自小情笃,兄颓废,处狼狈。予心不忍,上一陈情表告之,以唤决心与斗志。兄向来喜读史书,应知唐朝奸相李林甫。史书说他"口蜜腹剑,阴险多诈",用一派甜言蜜语把个唐明皇玩得团  相似文献   

17.
正批评艺术是育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常说,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者较后者易做,但后者不到位,前者也枉然。因为在学生"情"和"理"之间,更易于接受的是"情"。那么,"情"怎样体现呢?仅靠和颜悦色、语重心长可以吗?恐怕效果欠佳。靠痛哭流涕的场面吗?恐怕有失班主任的形象,也未必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更何况班主任不是演员,泪水不会如期而至。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堂,应是灵动的课堂,应是泉水飞溅,闲云飘悠,灵感闪烁,个性飞扬的课堂。"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在我看来,语文课堂必须与学生进行情感撞击,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让学生学会与别人进行情感分享。情感的碰撞与分享,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  相似文献   

19.
陆机的《文赋》自创作之日起就成为中国文学理论上的经典篇章,学者多看重《文赋》"诗缘情而绮靡"的"缘情说","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说"。但从文本来看,"缘情"只有数句提及,"想象"主要在"其始也"一段中展开,都不是陆机论述的中心问题。"焦虑"是《文赋》全篇贯穿始终的线索,因而也成为理解《文赋》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的一切,无非是光与影,当你看到窗户射进一束光线,你要立即想到其阴影,两者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位外国摄影家如是说。是的,生活不是佛祖的十丈莲台,容人在上面无忧端坐,而是一个光影淋漓而又斑驳的戏台,你有时在光里徜徉快慰,有时只能在阴影中忧郁徘徊。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