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心学大家,关于其心学思想的渊源,有来自二程说,亦有来自禅宗说,但陆九渊自认"读《孟子》而自得之"。研判陆九渊生平及思想,其"自得"说是成立的,一是因为陆九渊生活的时期,孟子"升格"运动已经基本完成,孟子的地位显著上升,社会尊孟风气浓厚;二是陆九渊家学渊源深厚,且自己善于独立思考,读《孟》研《孟》而思有所得;三是孟子心性思想初步构建了心学基本框架,为陆九渊心学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陆九渊不仅继承、发展了孟子心性思想,而且又兼取程颢和佛教禅宗关于心性的论述,从而又大大超越了孟子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思想体系。之后的王阳明则进一步完善了心学体系,而与程朱理学并行,影响中国封建社会长达七百余年。  相似文献   

3.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义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4.
孟子把人性界定为“四心”和“四德”认为人性本善,主张“性善”论;在人性的教化上,孟子提出“求放心”等四种养心之法,体现了以内制外的教化途径;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孟子德育思想对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崇高精神境界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发蒙作用,对于孟子“孝”之思想更具有普世价值.深入挖掘孟子“孝”之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对于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孟子“何谓大事”,“何谓大孝”,“如何行孝”及孟子“孝”思想之当代启示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者,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正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7.
“事功”与“功利”不尽相同。孟子虽然算不上是功利论者 ,但却是一个地道的事功论者。故他称赞伊尹为“圣之任者” ,孟子的事功主要表现在“辟邪卫道”、“成圣成贤”和“致力王道”三个方面。孟子对“功利”亦有所肯定。孟子的事功思想遭到了以程朱学派为代表的反功利者的批评 ,而在后世的功利学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孟子“仁义内在”思想的提出,对早期儒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孟子通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之辩,明确把“义”收归人心,形成了“性善论”思想,实现了人性与天命的统一。“仁义”为人性,体现了人心即心即性、即情即理、即现实即超越的本质。孟子仁义并举,确立了“居仁由义”的人道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9.
孟子先祖孟孙氏家族与孔子渊源深厚,而孟子本人又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故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尊之为"圣人",一再表明"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的心迹。由于孟子的行迹、际遇、学行志趣多与孔子相近,因此,自汉儒开始,便以孔、孟并称,视孟子为孔子衣钵的传人,孟子的"亚圣"地位也逐渐获得了官方认可。  相似文献   

10.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孟子的法律思想作一番简略的探讨,分析孟子的“伦理法思想”中所包含的法律观点和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不仅是先秦诸子中,而且也是儒家经典中最具有民本思想的一部著作。孟子的民本思想继承了西周以来“敬天保民”的思想和儒家的“爱民保民”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将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响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本文分析了《孟子》一书的民本思想,并指出鲜明的民本思想是《孟子》迟迟没有被立为经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孟子官德论     
孟子主张“发政施仁”(以德治国),“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实施“仁政”,必须守“仁”有德,“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因此,官吏们必须做好三件事:修德政身,施德泽民,育德安邦。这就是孟子的官德思想。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周之际,时至晚周,社会政治模式的大动荡,大改组,促进了以孟子“民贵君轻”思想为代表的民本思想的高涨。孟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系统而完备地创立民本主义的思想家,他继承了先贤尤其是老子、孔子的重民思想,又从新的时代环境中汲取营养,使其宗旨更明确,措施更具体,尤其是在君民关系方面,突显“民”的作用和地位,从而将民本主义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14.
“天”历来被认为是古代唯心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人们据此认为孟子的哲学思想也是唯心主义。然而,仔细推敲《孟子》中有关“天”的论述文字可以看出,孟子思想中的“天”不仅不能证明它是唯心主义,而且正好反映出孟子思想的唯物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5.
以《孟子》一书为依据,阐述孟子关于教子心理的思想。“教”的心理主要表现在教师心理、教育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办教育的前提、教育方法和原则等五方面;“学”的心理具体表现在注重主观能动性、注重非智力因素、立志和有基础、注重变通等五方面。  相似文献   

16.
田正利 《丽水学院学报》2006,28(6):10-12,15
孟子对“性”和“人性”有着严格的区分。“性”指人的生理欲求,被视为导致恶的根源;“人性”则是仁义礼智等良好道德的发端,被看成使人为善的内在根据。孟子主张的只是“人性善”,而非“性善”。基于这一认识,他提出了“扩充善端(人性)”和“抑制恶源(性)”的道德修养原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搞清孟子思想中“性”和“人性”的概念及二者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孟子一些重要论述的涵义及其在研究、探索人性和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思想特色和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论孟子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子的“和谐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基本内容是追求人格的完善、社会和谐、天人(人与自然)和谐。这一思想通过多种方式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崇尚人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的多种功能。认真研究孟子的“和谐思想”,对于科学理解和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推崇《孟子》,在他早年所作的《易解》中也多有表露。其中他对“权”、“时”、“才”、“心”等的有关论述直接继承孟子思想而有所发展。王安石这种思想又与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相一致,是他后来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基础。在易学上,王安石以孟子思想解《易》是学术新发展,对程颐以注《易》来阐述理学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引诗”在战国时期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因为它与引诗者的思想紧密相关,它成为智者思想传达的重要方式。《孟子》中的“引诗”体现了这一特点,孟子将“引诗”与其推行的“仁政”思想紧密结合,借以阐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的“引诗”体现了“仁政”思想的双重性,即君施“仁政”与民尽其力,同时,他又将二者的实现与敬行天道相结合,完成了“仁政”思想的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主流是“性善”论,对孟子“性善”论,前贤多从先验、天赋的维度来理解。但此类论证有一致命缺陷,是“一种推论”而非实际内容。随着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先秦儒家心性思想的另一重要范畴“情”受到关注。“情”是中国哲学、先秦儒家重要范畴之一,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性”就必须把“情”作为基点。孟子是从情感的维度来看待人之本然,作为人之本然的“情”为善,率“情”而发,扩而充之,则“性”为善。“性善”之“性”由“情”所构,由“情”所生,这正是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