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戚江华 《视听界》2013,(5):76-77
在卫视板块强势崛起的时代,地面频道的发展却捉襟见肘,资源配置、市场反应、辐射影响等方面都受制于卫视。尽管身处困境,但地面频道在长期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人才培育机制、节目创新能力、管理相对灵活、本土地利之便等优势,有助于其突围。地面频道应立足本土,利用政策优势,融合新媒体,通过与卫视的资源互补,推动所在媒体集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罗定康  黄洪珍 《新闻知识》2023,(6):87-92+96
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地面频道原有运转模式失灵,在卫视、自媒体以及新媒体的“夹击”下生存空间逼仄。地面频道以积极的新媒体转向与平台化转向为指引,推动自身由传统模式向新型业态转变。商业模式也由传统广告售卖转型为大小屏融媒经营、线上线下活动营销、产业链整合经营等新模式。媒体融合背景下,地面频道正逐步走向精简精办、融合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媒介迅速发展,传统电视产业特别是电视地面频道不仅要面对央视和省级卫视的资源抢夺,还要面临来自互联网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向供给侧方向出力,是当前我国电视地面频道走出发展困境、解决市场结构矛盾的关键所在。在制度供给方面明晰产权制度,完善退出机制;通过产业布局、升级营销思维突破产业供给;发掘本土优势以实现地面频道内容供给;顺应媒体融合优势拥抱地面频道技术供给。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之下,电视行业呈现下滑趋势。在中央级频道、卫视频道及城市频道的双重夹击下,恒者恒强,地面频道面临的生存压力加剧,地面频道发展存在何种现状?在电视媒体广告总量下滑,地面频道市场份额下降的态势下,地面频道在保持现有稳定优势的情况下,进行突破性的发展,增强竞争力,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齐鲁频道为例浅谈地面频道如何改变趋势、如何突破困局跑赢大盘?  相似文献   

5.
省级地面频道面临着复杂的竞争格局,一方面要和央视、卫视以及县市台争取传统资源,另一方面要和新媒体抢占受众和广告。安徽公共频道通过大型活动聚合了受众注意力,扩大了影响力,提高了频道创收。本文试图通过对安徽公共频道大型活动策略的研究,给其他省级地面频道的转型与突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威  孙宁 《视听界》2015,(2):72-76
省级地面频道2014年的发展,凸显出创新、突围、拓展三个关键词。打破资源瓶颈、区域瓶颈、平台瓶颈,创新是根本,突围是途径,拓展是手段。文章以2014年省级地面频道在节目、版面、合作、产业四个不同方面的探索案例,概括其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新策略、新动向,为广大地面频道提供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刘旭东 《视听界》2013,(6):79-81
在互联网、卫视及强势地面频道的多重挤压以及政策限制下,教育频道的发展举步维艰。本文以江苏教育频道为例,从深化认识、创新探索、未来发展重点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教育频道“大教育”的思想认识、专业特色的节目内容、创新机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韩建中 《新闻世界》2011,(12):131-132
在我国广电行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频道专业化成为了电视传媒行业发展的趋势所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专业频道由于收视人群狭窄,收视率不高,频道经营面临巨大财务压力。提升盈利能力对于频道专业化建设至关重要。创新盈利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突出专业频道优势,增加广告收入。二、大力开展付费收视业务。三、积极利用新媒体发展契机。四、拓展衍生品盈利渠道。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互联网思维推动受众细分: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主流媒体陷入困境,导致经济效益缩水。传统主流媒体正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并出现了智能媒体大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等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产品,电视媒体也在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本文将具体以电视台地面频道的新闻专题节目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如何从政策支持、内容具象化、技术更新和与新媒体融合方面提高电视媒体传播效度,以期提高地面频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从2014年石家庄永昌球队冲超成功后,河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以下简称河北都市频道)的《赛场风云》栏目开始每赛季进行现场直播。作为地面频道,河北都市频道整合了频道的资源,以专业化、精确化的直播过程,经典娱乐的足球点评,在将近三个小时的直播中给观众带来了一次次足球的视觉盛宴。同时,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栏目注意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各种互动活动,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频道的品牌效应。在今后的发展中,频道应该在推动相关社会活动与足球产业上进行探索,以扩大频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邹本娜 《青年记者》2017,(14):63-64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城市地面频道处境.市级电视台不仅身处中央及省级电视媒体的包围之中,新媒体的冲击也尾随其后.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地面频道如何杀出重围,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城市地面频道在逐步找寻自己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限娱令"等广电新政频出,加上新媒体的挤压,电视媒体遭遇极大冲击,省级卫视经过洗牌后,竞争中被边缘化的地面频道重回人们的视野。省级地面频道因其灵活的节目编排、多变的节目制作和地域接近性,被认为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在各媒体争抢市场的今天,这已不再是电视媒体内部的此消彼长,而是混杂着多方力量的复杂棋局。地面频道如何应对广电新政的激荡?如何在全媒体时代的竞争压力下找到生存之路?地面频道面临四面楚歌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3.
李钢  左敏 《传媒》2016,(2):62-64
在当下中国的电视版图中,主要存在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省级地面、市县级频道这几大竞争阵营.其中,中央电视台的优势因为国家电视台的属性与生俱来,省级卫视近年来也因为全国市场的广阔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成为最具活力的一极.而相形之下,曾红极一时的省级地面频道却都显得有些艰难,多数的地面频道,无论省级频道还是市县级频道都同时面临着收视下滑和经营创收锐减的双重压力.如此看来,一直以来关于电视媒体日渐式微的压力似乎集中压到了地面频道上,尤其是省级地面频道.  相似文献   

14.
熊志峰 《声屏世界》2016,(12):46-48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目前似乎到了电视频道发展的拐点.地面频道一旦找准了自己的痛点,抓住了地缘性发展机会,放下身段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手段,经过互联网化改造,立足于服务传播,依然会焕发更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彭琳  郭钢 《新闻前哨》2020,(2):59-60
花样求存,大概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地面频道的一个普遍现象了,融合的办法想了很多,但收视率、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一边顶着广告的压力,一边寻求新出路,政府活动、自办栏目、新媒体的开发、开发广告等地面频道采取的突破方案和保底措施都在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需要自给自足的地面频道要如何突围,挖掘平台的新价值,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自从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以后,媒体融合一直被视为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之路.文章对近三年来传统广电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进行分析,对未来广电业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即将来可能会出现三种状况:以中央三台和一线省级台为主形成"新型主流广电媒体阵营",专业地面频道频率生存将更困难,弱势省级卫视和市、县级电视台的产业功能将会进一步弱化.  相似文献   

17.
田俊鹏 《今传媒》2016,(7):68-69
随着移动互联网语境的全民搭建,传统媒体和电视新闻在传播渠道上有所改变,这其中更多的基于压力,但其中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仍堪称电视媒体的革命,本文从四个方面,结合实际操作案例,论述全民互动直播情境下,结合业界发展突出的当地省级地面频道陕西都市青春频道在新媒体和移动直播领域的发展新路径,探索传统电视媒体的出路和应对方案,给出思考,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立  宋炳禄 《青年记者》2017,(17):63-64
地面频道,即通过地面光缆等有线方式传输信号,或通过功率有限的发射塔发射信号来覆盖用户的电视频道.地面频道发端于我国计划经济模式下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的机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快速发展,每个省级台都有5至10个地面频道,市级台也有2至6个地面频道,加上县级转播台,形成全国大约2000多个地面频道的规模.然而,进入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地面频道就已经处于竞争之中.  相似文献   

19.
全媒体时代,省级地面频道不仅面临来自央视、省级卫视、地市台的压力,还面临来自新媒体的挤压,新形势下,如何将压力变为动力,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本文作简要探析。明确频道定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企业有好的产品定位,才能有的放失,赢得市场。频道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单位,明确自身地位,不仅利于省级广播电视台内部资源整合,实施差异化、有序竞争,还利于频道自身的长足发展。目前在全国影响力较大的几个频道如齐鲁电视  相似文献   

20.
尹冠琳 《青年记者》2017,(23):94-95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视频网站强势分流了一大部分年轻受众,愈加明显的“马太效应”让一二线卫视手握更多的资源.省级地面频道受到人才和资金短缺、经营机制落后、频道定位模糊、同质化竞争等方面的限制,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生存状态,选择什么样的融合方式成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