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新闻作品的信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扩大新闻的信息量,必须对新闻作品进行信息分析。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新闻作品的信息分析问题。首先阐述新闻作品信息分析的两种类型:一是层次分析法:二是主次分析法。其次阐述新闻作品的潜在信息,指出显现新闻作品潜在信息的三个途径:一是注意选择新闻事实,二是注意选用背景材料,三是注意新闻事实的排列组合。最后阐述新闻作品信息分析的五条标准:一、是否有有效信息,二、是否是首传信患,三、是否有主要信息,四、是否有必需信息,五、有无深层信息。  相似文献   

2.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3.
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观察、情感或意见的基础上的。新闻的主题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决定新闻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也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及安排新闻作品结构的主要依据。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那么,如何提炼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呢?  相似文献   

4.
吴媛 《东南传播》2012,(4):74-75
媒体总在构建一个符合自身要求的新闻框架,它所呈现的真实是对事实重新构建的产物。新闻框架的形成主要包括事件信息的筛选、新闻材料的构建、新闻作品的影响三个环节。事件信息的筛选环节"筛"掉了一些不符合或者不能体现主题框架的信息;新闻材料的构建环节中,新闻工作者常用凸显、弱化、排除等手段对选择好的材料进行加工;新闻作品的影响环节重在受众研究,媒体接受受众的信息反馈,形成主题框架的回流。  相似文献   

5.
生活中同样一件事,出自不同人的叙述,其效果会大相径庭。有的能将其讲得有声有色,有的却讲得平淡无奇,甚至不知所云。新闻写作也是这样,结构设置不同,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许多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其结构的精心安排有着很大关系。新闻结构是指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它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过程中的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结构设置得好,就会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反之,就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因此,优化结构是增强新闻作品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作…  相似文献   

6.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何云娜 《新闻世界》2012,(4):30-31,72
新闻作品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在美学视野下对新闻作品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闻作品拥有不同层次的美,才能实现整体美。要营造新闻作品的层次美,必须从内容、结构、语言这三个方面着手,写好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相似文献   

8.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纪念某人、某事或某日为选题依据,该类作品以纪念为依托,通过作品使得某人、某事或某日所传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核心,因此,如何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从而使纪念类作品价值最大化成为创作关键。研究以央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以及《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为例,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刘林利  吴雷 《报刊之友》2012,(12):134-136
本文旨在通过引入建构主义理论来讨论外语新闻视听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首先,本文分析了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于外语新闻视听教学的可行性;其次,探讨了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实施的四个原则,即强调情境创设、以学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以理解视听意义为最终目的;进而解释了外语新闻视听教学内容的建构,需满足政治思想性、趣味性、系统性三个特征要求;最后,针对外语新闻视听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阶段,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和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摄影是以形象报道新闻的。由于新闻摄影受拍摄者主观意识的影响,拍出的新闻摄影作品自有高下之别。有相当一部分摄影作品由于缺乏形象的表现力,需要用文字作进一步说明,读者才能明了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如何提高新闻照片的形象表现力,从那几个方面入手?笔者结合这几年新疆新闻摄影作品评选和全国新闻摄影的新趋势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郑燕 《新闻世界》2012,(10):53-54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作为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类别,以其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灵活的形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记录着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时代风貌。这类作品融叙事、记人、写景、状物、言情等于一体,有着自身的创作要点。本文从主题的提炼、叙事结构的把握、情感的表达、知识的传递四方面,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朱晓琳 《新闻世界》2013,(12):14-16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这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对主题的突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数据是视听新闻作品可以运用的重要的表达元素之一,小到事件发生时间,大到国家经济运行形势,都需要通过数据表现出来。而当前的视听新闻在对数据的运用上,大多还处在简单罗列的水平层面。本文从当前新闻实践的一些案例出发,具体分析数据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并提出一些数据运用的方法,以期为视听新闻作品突破数据运用枯燥乏味的桎梏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陈菁瑶 《东南传播》2013,(7):129-130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杰出和重要人物通过真实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理性与情感相汇,历史与人物交融,兼具审美价值与文献价值。本文从作品选题、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细节处理及审美追求五个方面对这类新闻作品要素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解析,以发掘其创作的内在特点和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一篇新闻,不论长短,总是有它的组合形式。这种组合形式,即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先用哪些材料,后用哪些材料;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如此等等,犹如古人比喻的:“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就是新闻作品的结构。新闻作品的结构,跟修房造屋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美的特质。新闻作品的结构美,是构成新闻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新闻的结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突出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决定结构形式的首要因素。任何文章的结  相似文献   

16.
历史照片是视听新闻作品制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尤其是作品在讲述历史史实时,历史照片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历史与现实、有声与无声、时间与空间、具体与抽象、表层与深层、薄度与厚度六个角度探析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首届“中国新闻奖”作品评选已经圆满结束。入选的150多篇(件)作品,题材广泛、新颖,内容朴实、生动,写作又有创新。但从新闻写作的整体来看,仍喜中有忧,且喜忧参差,令人振奋又令人深思。本文拟着重剖析新闻写作中的几个问题。一、在新闻时效性把握上——喜的是时宜性好,忧的是时间性差时效性包括三个因素:时间性,即从新闻事实的发生到播发出去之间的时间,一般是越快越好,最好是“今日新闻”或“昨日新闻”;时新性,即新闻题材、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要新;时宜性,主要是发表时机要有利于党和国家事业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西行漫记》为例,从实践操作角度探讨新闻经典的建构问题。具体从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第一,它是否成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闻作品?这是成为新闻经典的基础层面;第二,它是否形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经典?它构成新闻经典的标杆层面,包括新闻作品要具有紧扣时代的主题、超越时代的前瞻性视角、激发人思考的力量,并蕴涵人类永恒精神价值等四方面,最后对斯诺和《西行漫记》新闻经典建构的意义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在记者工作中,无论是采写新闻、特写或通讯、访问记,都离不开主题的选择。主题选择得好坏,是决定新闻作品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主题是一部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新闻的灵魂。采访写作时材料的处理,段落结构的安排,以及标题选择,全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的确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新闻采写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我刚刚工作时,往往掌握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