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以美国类型电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叶妮 《新闻界》2008,(1):85-87
消费文化的形成源于"离散社会"的形成和人欲望的无限唤起,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人们对于符号意义的消费和占有。而在消费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中,大众媒体通过自己强大的符号意义的制造能力、传播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为大众提供着新的符号意义并一次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不断唤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消费文化的流行。本文以大众传媒之一的类型电影为例来探讨研究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电视意识与电视艺术厉震林电视已经成为最为广泛的消费艺术,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大众审美兴趣重心,组合了新的文化生存形态,沉淀为人们日常化的生活或者工作行为。电视作为艺术,虽然经历了戏剧美学以及电影美学两个阶段的艺术扶持及其观念渗透,不可避免地保留了以上...  相似文献   

3.
时培文 《大观周刊》2011,(31):38-39
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人们进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商业空间,他们所想要感受到的,不仅仅局限于商业空间的商品、食品、亦或是休闲服务的好坏,更多的是讲究他们所处空间的情调,以刺激他们的视觉感观,带动消费。顾客是商业的载体,因而,在进行商业空间光环境的设计时,一定要遵从顾客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正以其强大的具有符号意义的传播能力、渗透能力以及制造能力,刺激着大众的消费欲望,使人们的好奇心被唤醒,消费欲被激发,促使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并不断推动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大众传媒时代,全球性的消费意识已经形成,可以说,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话语权",并以其文化霸权话语直接影响着消费欲望的产生和消费群体的形成。本文结合实际,对大众传媒在构建消费群体及消费欲望中的作用以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那琪 《今传媒》2020,29(3):130-132
随着新零售时代的来临与电商行业的冲击,传统商业零售的模式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商业模式的转型也迫在眉睫,商业空间的设计更加需要转型升级。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逐渐成为趋势,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慢慢成为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在商业环境中,公共艺术不仅可以塑造整个商业空间环境的风格,并且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出现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时期.在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形成,消费市场和消费社会也悄然出现.目前,这股消费主义思潮还在继续延伸和发展,青春偶像电视剧作为电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更为消费社会提供了很大的平台.一方面,偶像电视剧以自身的特点为观众提供娱乐消费产品,另一方面,偶像电视剧本身包含广告、消费方式以及消费意识的无孔不入的渗透给观众.观众在消费文化产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在消费产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1世纪,随着媒介渗透作用的不断强化,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商业广告的影响下,女性越来越多地成为媒介消费的主力军,她们不断追求物质享乐和精神消费,不断追求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以满足自我。与此同时,随着媒体上受男权意识审视、挤压和支配的边缘化女性形象的不断强化,处在"看"与"被看"双重身份下,她们仍然难以逃脱媒体强大的影响,而陷入了消费与被消费的漩涡。本文以"观展/表演典范"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当下媒体影像神话下的女性消费与消费女性进行剖析,对研究传媒与消费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目的,不再是只为需要而消费,而更多的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这是在一次国际广告研讨会上某位专家提出来的一个观点。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因过多地忙于各自的工作而忽略了情感方面的需求。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人们更需要情感。而这种情感又往往从消费上容易体现出来,也正因为这样,感性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广告商通过感性诉求广告引起消费者的某些体验,通过人们的感情过程来控制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达到实现广告促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演变、媒体的作用和全球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形成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发展的过程 ,也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进而再向全球化扩张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形成的过程中 ,媒体一直起着引导和制造消费需要的作用。不同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推进和扩张 ,也是以大众媒体传播的消费文化的扩张为先导。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大众媒体 ,现代消费社会也就不会形成 ,全球化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0.
现在乃至将来都是一个过剩的消费时代。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里,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不只是为了需要而消费,更多地是为消费而消费、为感觉而消费。此时的消费者便不仅仅满足于量和质,而会寻求更高层次的感性满足。人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也是最容易激发的。 广告中的感性诉求便是基于此种缘由,通过挖掘或附加商品情感,来激发人们心中相同的情感,使人们对商品产生好感,从而导致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11.
正认识黄金分割比例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一种数学上的比例关系。应用时一般取数值0.618,其也被公认为是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早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黄金分割"这一理论。黄金分割是最佳比例,是艺术造型中的一种分割法则,譬如我们中国画中的"井"字构图,就是明显的黄金分割。"黄金分割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的价值观和消费取向,同时也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2.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闻舆论工具在阶级社会里,说到底是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新闻舆论工具不可能代表全社会说话。虽然往往是以全社会面貌出现的。在当今世界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根本不同制度的国家,因受历史发展规律的影响,资本主义害怕社会主义,开始便企图以武力消灭之,之后又改变为和平演变战略。凶此,社会主义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将是长期的,也是尖锐的。国内阶级已经不存在了,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最近国内外发生的事情,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这样的条件下,新闻舆论工  相似文献   

14.
互动艺术的技术美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雪竹 《现代传播》2007,(4):144-145
人类不断地改造社会,创造着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技术条件下创生出新的审美理念以及新的艺术样式,反过来新的审美理念和艺术样式又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技术和艺术在不断地交叉融合中衍生、发展.20世纪60-70年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艺术形态,像"计算机分形艺术"、"计算机仿生艺术"等,将技术美学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计算机的互动性特征彻底改变了传统艺术的静态观看以及线性观看的方式,互动艺术作为一种高技术形态的新艺术样式,为今天的美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实用中有机发展的报纸广告设计艺术整体形态观念里,存在着统觉(apperception)性的“异能同构”机制。“异能”,是指各个艺术门类的特殊表现性能;“同构”,是指多门艺术轨迹的共同律动结构。表现在广告设计基本结构的律动功用里,包含着美术和音乐这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巨大支柱。现代广告设计在新的时空观念主导下,已经使这两大支柱的艺术效能日趋接近和同化。 现代人的时空观念里,时间在超强度地缩短,空间在奇迹般地扩大。电视的普及,促使视觉美感的变化进一步音乐化,设计艺术在四维时空的创造中,使空间结构的体量与速度同步;人们在欣赏广告时,人们快速感知广告中商品的形象,高速率地选择广告所传导的商品信息……总之,人们的视觉在高速率的显象关系面前不得不随着作为物象结构轨迹的运动,从空间中呈现出具有艺术感应迅捷度起伏错落的时态变化。 当多门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出“A-V”艺术这样带有综合性统觉感应的“视听艺术”,将绘画、摄  相似文献   

16.
在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的消费行为从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更多的转变为对商品意义的消费,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是各种各样的符号与意义,这些内容依托新的传播媒介呈现了出新的特点,并逐步培养出新的消费方式。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从今年3月底上映截止到4月中旬,票房已经突破了4亿。该影片是在公映前运用微博成功进行口碑营销的典型例子。本文以微博传播对电影票房的影响为例,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对微博上的数据进行研究,探讨了微博语境中特殊的消费形式,分析了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媒体交流方式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俊棋 《新闻界》2012,(15):32-35
在消费文化语境下,视听传播日渐审美化,近年来这一趋势日渐明显。在理论上,它是消费文化把传媒以景观的方式审美化了,现代传媒技术既是"人的延伸",也是新的审美化载体。作为"景观"的传媒本身即包含了审美化的蕴涵。媒体受众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体验主体,这是消费文化语境下传媒与前消费时代的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郭泰民 《今传媒》2020,(2):132-133
本文是以新时代为背景来阐述现代科技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和科技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在科技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中产生了新的语言,从原来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创作出反映时代契机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把情感传达给观众。以装置艺术与具象雕塑为例,结合科学技术的方式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形式与新的视觉、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视域下“网红打卡地”的媒体奇观及其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腾飞,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网红打卡地"层出不穷,吸引着大众前往消费。"网红打卡地"的风靡不仅是消费社会中的一种新型消费现象,更是一场技术、资本与网民共谋的媒体奇观。其以视觉消费为基础,以媒介传播为推手,以消费者满足为导向,成长为了这一时代独特的娱乐、信息、消费的全新结合体。但也由此引发了人的主体性失落问题。本文从消费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红打卡地这一奇观的发展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此现象进行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王依玲 《新闻世界》2010,(12):86-87
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见。它是如何侵入消费者的视线进而说服消费者的呢?本文认为,广告通过其特有的劝服艺术,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为人们制造了种种幻象。在广告的修辞里,商品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而是代表一种符号的象征,它代表关丽、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