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在当下发达的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文化事件都被拿来炒作、恶搞,从中不难看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难怪有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集体陷入了无信仰、无精神寄托、反传统的泥沼中。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发出痛心的疾呼:"语文程度,已经成为影响一代中国人文化素质的大事了!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蜚声文坛的女作家毕淑敏在《先有"语"后有"文"》中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殷切期望:"语文老师们啊,你  相似文献   

2.
螃蟹的生意     
螃蟹左思右想之后,开了一家理发店。作为一只螃蟹来说,这想法是非常好的。可是,这个生意,实在是太闲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上门的客人连一个都没有!  相似文献   

3.
恶搞,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网络到电视,从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名人到古典名著、经典文学,甚至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恶搞,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人们文化认同、精神信仰的危机和游戏生活、躲避责任的生活态度。恶搞,必须坚持一定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4.
正一、对国家治理能力中"治理"一词的相关分析"治理"这个词,不管是在中文里还是在英文里都耳熟能详,但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意思却被赋予了很多新的东西,这个之间几乎可以说不到十五年的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所讲到治理的标的都不是人,而是物。"治理"在英文里其实也是个新东西,它是新自由主义潮流的副产品,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被引入到中国。但是,"治"、"治国安邦"这些概念则历史悠久,中国  相似文献   

5.
乃尖与刀把     
悠然 《学习之友》2009,(7):61-61
忘了那一回是要剪什么东西,喊老公把剪刀拿来。他拿来了。却是捏着刀尖把刀把对着我。我说你看你那个笨啊,连把剪刀都不会拿。读初二的女儿听了,在旁边打抱不平:“妈你怎么连这个都不懂?爸是爱你,怕你被刀碰着才那么拿的。”  相似文献   

6.
郭超 《现代语文》2006,(12):78-79
继"无厘头"之后,"恶搞"成为当今社会中最有冲击力的流行语.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搞文化",慢慢渗透到大众生活中.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也将"恶搞"这一流行元素及时地吸收进去,让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眼前一亮会心一笑.这种"恶搞短信"能在"拇指一族"中流传,除了词语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外,还在于短信语篇中前后语境的超常规搭配.  相似文献   

7.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描述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个五岁的孩子随同父母在森林里散步,一年后那些鲜明的、生动的细节还在孩子的回忆中闪闪发光,甚至连父亲讲给母亲听的那个童话,孩子都记忆犹新。但令人费解的是,孩子在进了学校的两三年以后,连识记"草原"这个词的写法都很吃力……这个事例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小学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单纯地把他们的意识与周围的世界隔绝开,是不利于小学生发展的。小学生对带有情境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网上时下最火的汉字是哪个?面对这个看似无法解答的问题,网友们对答案却绝对不陌生:囧!如今在各大网站和论坛上,这个"囧"字正被网友争相使用,并被赋予了各种含义和各种形式,各种根据"囧"字制作的QQ表情和漫画也风靡一时……一个生僻的汉字被如此热捧,究竟是网友的恶搞还是文化传播?网上最火的汉字最近引发了一场文化争议,并引起了语言文字专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来信摘登     
莫把“恶搞”当时尚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网上“恶  相似文献   

10.
陈丽  高继伟 《班主任》2007,(7):29-30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迅速走红,使网络"恶搞"在我国声名鹊起。"恶搞",又称作"Kuso"。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Kuso"是日语"くそ"的发音,原意为"可恶"或"粪、屎"的意思,是用于发泄不快情绪的口头语,后来演变为"恶搞"网络文化的代名词。这种网络文化几年前由日本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1.
如果你手头有了一小笔流动资金,你会打算做什么呢?炒股,还是开家小店,也许你会觉得现在这个世道,做什么生意都难以脱颖而出,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可是湘潭有一个年轻女孩别出心裁地开了一家"情趣农庄",每个月获利上万元,"情趣农庄"里到底有一些什么吸引人眼球的东西呢?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竟能把一个冷门的生意经营得如此红火?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作家林清玄和古龙是好友.可在古龙的小说里,林清玄却被"恶搞"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最后还被悬首武当山.林清玄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相似文献   

13.
时下.网络里的“恶搞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其范围不只停留在一般的搞笑(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影片《无极》),而是转向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批“红色经典”作品,如《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把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  相似文献   

14.
“恶搞”这个词用于描述一种现代文化,它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诙谐模仿。在日语中,“kuso”最初用于描述奇奇怪怪的事情和劣质品。2000年左右,这个词被引入台湾,并且迅速成为一种网络现象传至香港,而后又传至中国其它地区——中国人总是用“恶搞”这个词来表达它的意思。“恶搞”这个概念源自一种新型游戏——恶搞游戏。引入这种游戏的目的在于教玩家们如何欣赏和享受劣质游戏——例如学会欣赏游戏中一些无法忍受的错误,而不是为此而觉得沮丧。这种理念很快便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15.
我其实一点都不喜欢研究机器。2001年刚毕业的时候,和我的大多数师姐们一样,动手操作能力差到了极点,甚至连最基本的Word和PowerPoint操作起来都是战战兢兢的。唯一能够拿来勉强撑撑门面的就是对计算机系统理论和教育思想有一点点基本的空洞认识。在后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我这个"跛脚子"基本就是从零学起,从不敢以"专业人士"自居。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最近流行的"凡客体"为代表的"网络文字恶搞"现象层出不穷。现在,"网络文字恶搞"已经成为一种传播于互联网,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流行文化形式。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角度对"网络文字恶搞"流行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解读青年亚文化的特性,对教育工作者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填吧填吧     
自从上期的四格恶搞对白征集发出以来,我们又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其中内容绝对强悍,每封都令小编汗颜不已。以下是节选出来的三份对白投稿,作者恶搞能力实在值得众小编膜拜……  相似文献   

18.
阐述网络"恶搞"文化的根源及"恶搞"一族的特征,分析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家长》2008,(12):5-5
时下,"恶搞"古诗词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古代经典作品被孩子们改得面目全非。除了古诗词外,寓言、童话故事等也难逃"恶搞"之风。司马光砸缸救出了圣诞老人等人;董存瑞炸碉堡的时候,手被胶水粘住了……这些被"恶搞"的故事也在学生中广泛流传。——摘编自《现代教育报》  相似文献   

20.
汉字的诱惑     
<正>"书画同源",所以书法与国画常常被放在一起讨论。西方人对此有别解,或者说误解,干脆就把汉字当绘画。毛笔在英语里被称为"brush",与画笔、刷子是同一词。国人编的汉英词典里写的是"writing brush",写字的笔,以示区别。但好多老外不管这些,以为中国人都用画笔写字,实在有趣得紧。有老外跑到中国,发现这里的人居然跟他们一样,用钢笔、圆珠笔写字,不免深感失望。好在想学书法不是难事,各种汉语短训班都开书法课。外国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