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正君 《军事记者》2006,(10):68-68
近日,从广西桂林市传来消息,广州军区某工兵团原报道员、二级士官刘教清被《桂林晚报》社聘为记。刘教清在担任报道员8年时间里,刻苦钻研新闻写作和摄影技术,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抓活鱼”,写出了不少反映军营新貌的稿件,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作品500多篇(幅),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战士报》优秀通讯员。  相似文献   

2.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从5月1日至7日,《解放军报》在一版连续刊发该报7名记者从大漠戈壁、高原海岛发回的7篇现场见闻:《“五一”假日专稿:军营文化新景观》,每篇稿件配以记者感言。为强化报纸的视觉效果,还注重对版面进行精心包装,设计了栏头,使这组系列报道显得大方醒目。 江泽民总书记1996年1月2日视  相似文献   

3.
第三届“中国新闻名专栏”评比揭晓,解放军报《兵说兵事》栏目榜上有名。回头看,这个专栏已经举办了整整3年,战士们你说罢我登场,七嘴八舌讲述军营大家庭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酸甜苦辣。3年来,这个专栏的背后也发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把这一篇篇稿件比作军营常青树上的绿叶,这些“背后的故事”恰似这片片绿叶投在大地上的浓荫,一样的多姿多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汉中日报》近日的统计数字显示.第二季度该报采用本地稿件首次达到3O20篇,比第一季度多用稿758篇,月均多用稿200多篇。这表明,该报自年初以来提倡写短稿刹长风.注重短、快、活的报纸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实现市委要求的“创全省第一流报纸’怕勺目标.该报在年初便提出了“提倡写短搞.坚决刹长风.改进会议报道,限制领导署名文章,保持日报方向,兼具晚报情韵’泊b办报要求,并对各版发槁数作了明确规定。半年来.报社老总、部主任及编辑记者个个身体力行,带头采编短稿;夜班发稿调整到当晚7点半;选择最佳角度,跳出会议…  相似文献   

5.
李缨 《新闻窗》2008,(5):32-32
这两年,笔者先后在贵州日报《视点》版完成了《家在福利院》、《空巢里的孩子》、《被网住的孩子》、《半个城里人》、《高考咏叹泪(城市篇)》等5篇稿件。在此讲讲写这些稿件的一些初浅体会。 5篇稿件,主题都是写入。写的这些人,多是很具普遍性、代表性的一个个社会群体。因为环境特殊,他们受到世人偏见或被歧视着,被看作是有社会问题甚至严重“毛病”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刘志武同志作为《承德日报》总编辑、高级编辑,连续三届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深感“守土有责,责任重大”。为此,他在坚持提高引导艺术的同时,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宏观把握,还是具体稿件,都严把关口,绝不让有导向问题的稿件刊出。同时,他注重精品写作,自1985年以来,他采编的稿件有68篇  相似文献   

7.
某团志愿兵报道员姜自宇,拿起笔来能写,拎起相机来能摄。1984年9月,从沂蒙山旮旯子里钻出来的姜自宇,坚信凭着庄户人吃苦耐劳的品格,定能干出个道道来、他白天训练,晚上写稿,渐渐掌握了新闻采写基本功,稿子陆续见报。他采写的《绝技献军营》、《“刺头兵”转变记》、《英雄的弟弟是标兵》等稿件,都来源于基层,取材于战士,深受官兵欢迎。这一年,姜自守在军内外新闻单位用稿30多篇,荣立三等功。就在他潜心钻研写作,苦练笔功的时候,部队要配一名摄影人员。他那颗心又不“安份”起来。他找到领导表决心:保证文字与摄影两不误。…  相似文献   

8.
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名业余报道员在几年时间里竟能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30余篇。面对桌上的35本荣誉证书,他深知成绩属于过去、荣誉没有永恒,又把眼光瞄向明天的下一篇。他,就是北空某部教导员吕龙。热心使他打开报道之门吕龙,高中毕业后,怀着对绿色方阵的向往,带着美好的憧憬来到了军营。从此,火热的军营便成了他自学成才的课堂。每天他坚持读书看报、记笔记。勤奋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迷上了“爬格子”是从1991年担任连队指导员那年开始的。那时…  相似文献   

9.
老师:您好!今年4月,一股前所未有的“笔友热”悄悄地在军营兴起,它的出现给部队正常管理带来不少困难,在战士中形成一些不良影响,由于团、营领导采取措施得当,“笔友热”一下就降温了。这件事使我激动了,忙找连首长、战友们了解情况,分析问题,写出一篇《军营兴起“笔友热”》的小调查。当我喜滋滋地去审稿时,首长们说,这样的稿子负作用大,最好不要写。我找出所有的报纸仔细对照阅读,觉得没有什么问题(负作用)。在此,烦老师审阅一下(稿件附后)。此致军礼学生张远扬军营兴起“笔友热”加强思想教育,澄清弊端严格管理,落…  相似文献   

10.
我是12年前自军营涉足干新闻工作的。到滨海县工作后,我依然勤奋写作,苦苦探求,1987年以来,我每年在《新华日报》录用各类稿件45篇左右,投稿采用率平均达87%以上,去年被评为“先进通讯员”。几年来我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命中率,关键是每发一篇稿件大都经过了精裁细炼,并始终注意到两点: 提炼主题我在采访中所遇到的素材大都是些老主题、“回锅饭”,直观上一般难以觉出新意。面对这样陈俗老套的素材,要想写出一篇篇充满  相似文献   

11.
初次见面时,觉得他很矮,身高不过1.65米,清癯的脸上看不出多少灵气;但翻开他那4本厚厚的见报剪贴本,又觉得他很“高”:一个基层报道干事在短短6年写作生涯中,竟发表稿件400多篇,其中百篇上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还有10余篇获奖。他,就是某坦克师新闻干事龙泽群。1981年10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龙泽群参军来到驻豫某坦克团。火热的军营生活唤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为了消灭自学路上的“拦路虎”,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了一个生字表,注上拼音,一有空就拿出来看一看。为了加深记忆和增强对生字的应用能力,在写信…  相似文献   

12.
《“北京白鸡”在全国28个省市区“落户”》的消息,在第7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后,《新闻知识》的编辑同志来信约我谈谈采写这篇稿件的体会。说实话,在当初采写时,我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尽量写新、写活、写好,但后  相似文献   

13.
瘦尽灯花为兵歌,痴情新闻不言悔。沈阳军区某装甲团政治处报道员赵雷以“情注笔端,不断追求”的执着精神和对新闻工作的虔诚和热爱,搞报道近3年来,共在《解放军报》、《前进报》等军地报刊发表稿件200余篇(幅)。透过厚厚的获奖证书和作品剪贴本,我们看到了一个“兵记者”的追求和成长的足迹。2002年冬,赵雷入伍来到北疆的一座军营,与别人不同的是,赵雷随身带着的包裹里,装着不少谈写作的书籍。入伍后火热的军营生活更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报道知识,夜深人静时,经常能看到他埋头苦读的身影。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  相似文献   

14.
张宁义 《军事记者》2009,(10):68-68
我走向“爬格子”的路,完全是“铁哥”牵的线。 “铁哥”,我的亲大哥.名叫张铁国.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福州日报》记者、党报热线组组长。从军8年,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报、《福建日报》、《军事记者》等军内外报刊发表稿件500多篇。  相似文献   

15.
2004年6月4日至14日,《河南日报》在一版显位置推出系列报道“麦收时节乡村行”,共刊发《“俺觉得种地有奔头了”》、《滞洪区里笑声朗》、《黄泛区农场土地热》、《卖粮记》等9篇稿件,其中8篇以生动鲜活的“现场短新闻”反映了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喜悦心情,反映了他们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多种粮食的心声,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节庆报道搞得让人喜闻乐见?2006年国庆长假期问,《浙江日报》一版推出了《假日里的和谐细节》专栏,以“博客”的形式,请读者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和谐故事。该栏目稿件见报后,给读者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报社也评其为当月的好策划。回顾当时该栏目的策划过程,结合几年来编辑节庆稿件的体会,最深刻的感受是编辑要在组稿中积极发挥引导作用,要讲究“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7.
《温州零距离》是一档关注民生、真实面对观众、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社会新闻栏目,在强调“三贴近”的同时,如何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一直是我们栏目采编人员积极探索的问题。我作为这档栏目的编辑,在栏目开办近两年时间里,在稿件字编辑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舆论导向,积累了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最近召开的1993年度各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奖会上,济南军区《前卫报》的一个题为《记者下连吃“碰饭”》的专栏,获得到会各评委的一致好评,列为获奖作品。这个专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记者下连吃“碗饭”,了解连队伙食的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所谓“碰饭”,就是如这个专栏开始时编者活里所讲的,是“事先不打招呼,悄悄去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记者自选食堂,碰上什么吃什么后的调查”。这个专栏,先后发表了十来篇稿件,都是记者变常见的吃招待饭、开座谈会的采访方式,为自选不同类型连队,临开饭时再进食…  相似文献   

19.
读者之声     
广西贵港市湛江镇二中刘涛:我是一仕初中语文教师。平时喜欢写新闻报道。去年,我到当地邮电所订阅了全年的《新闻与写作》。《新闻与写作》的栏目,像磁石吸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尤其爱读“新闻来稿评析”、“采写体会”、“当好通讯员浅谈”这三个栏目。由于有《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月月指导,我的新闻采编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去年,我在地市一级广播电台播出稿件32篇,在《贵港市报》发表文  相似文献   

20.
他,三年来在《宝鸡日报》、《陕西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300多篇新闻稿,被誉为“快手”。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兵”,身在小小的军营,可他的新闻触角却伸向了大社会的角角落落。面对他的成功,不少人感到惊讶,可谁知道,他却是从一千多篇废稿中站立起来的。他,就是驻宝84909部队志愿兵陈满胜。从废稿堆中站起来1980年,在铁马秋风的军营中生活了两年的他,偷偷地拿起笔写起了稿件。他多么想一下子敲开新闻殿堂的大门呀!可是,这块大门对他却关闭得那么紧。他写呀写,磨秃了一枝枝笔,用完了一米多高的稿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