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称为“恐怖小说大王”的李西闽的小说中常常充斥着焦虑与恐惧。他的小说根植于本土传统,从人性出发,写出了现代人对生活的焦虑感和恐惧感,深入剖析了人的精神世界。以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为参照,李西闽恐怖小说中“焦虑的梦”直接源于童年经验,而这种焦虑与恐惧是中国社会当下信仰缺失与鬼文化影响的延续,其小说中无法消除的恐惧感正是恐怖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
朱俊霞 《文教资料》2011,(34):30-32
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展示了震颤心灵的恐怖之美,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美学角度对爱伦·坡恐怖小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文中考察了恐怖美所属的崇高、悲剧、荒诞的审美范畴,深入剖析了其恐怖小说中的审美心理机制。从中寻找出爱伦·坡恐怖小说艺术魅力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坡恐怖小说的创作特色。本文将从美学入手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恐怖之美,指出作者的审美观是继承了伊曼努尔·康德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在颓废、怪诞和阴郁中透出幻觉般深邃的美,引起了世人瞩目。这种恐怖效果的实现,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大量恐怖意象的使用。这些意象与爱伦·坡自身的经历、个性气质以及当时的文坛主流有关,但郝经过了爱伦·坡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众多恐怖意象中,场景意象群、关女意象群、动物意象群占据了主要位置,对这三者的研究可以今读者深刻了解其恐怖小说的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5.
《厄舍古屋的倒塌》是爱伦·坡著名的恐怖小说之一,是其创作理论的集中体现,他用细腻的笔触渲染了令人窒息的恐怖气氛。为了达到恐怖效果他在遣词造句等方面都别具匠心,使小说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为其要达到的特定效果服务。从词汇、句子、修辞格及叙事角度等层面对该小说进行文体分析是探索其恐怖效果创造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夺魂蜡像     
人的恐惧源于一切现实与非现实界限模糊的东西,特别是充满未知和神秘的事物,而恐怖小说根据人的这种心理,通过营造充满悬念和神秘的气氛,给读者带来恐惧感。恐怖小说素材多样,包括现代社会生活体验、现代人和人性所面临的种种困惑,例如:生死、命运。这篇小说让读者生畏之处正是人对死亡、对生死的未知所产生的恐惧。其实,小说中的主角就是魂断于这种恐惧--对自己臆想出来的杀手的恐惧。俗话说:"魔由心生。"  相似文献   

7.
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在小说《丽赛的故事》中,通过对女主人公丽赛与其亡夫在生死两隔的异度时空之间自由交流的情境展开后现代叙述,为读者悉心打造了一个充满深爱、悬疑而又血腥的恐怖的情感故事。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与恐怖小说创作手法结合,既能增加恐怖效果,又能以"恐怖"的方式推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日,《人民日报》载文称,现在市场流行的恐怖小说有点粗糙滥制,应该给恐怖小说降降温。文章说,恐怖小说有相当一部分阅读者为中学生,传统的志怪小说佳作,表面虽描写天上阴间、幽灵古怪,实际却是来自民间、投影社会现实。像《聊斋》中的故事,无不暴露封建社会中种种荒诞黑暗的现实。即使是两方一些著名的恐怖小说,尽管情节怪诞,但其立意大多是触及社会某种现象,并在恐怖故事中,折射出某些科学或哲学道理。  相似文献   

9.
哥特式小说的特点是恐怖,恐怖构成了哥特式小说的最突出特点.像哥特式的其他元素,无论是黑暗,奇异,鬼魅还是高贵的吸血鬼形象,都是为制造恐怖气氛服务的.电影的出现为恐怖的哥特式小说做了最好的解读.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恐怖电影中随处可见其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17-121
恐怖小说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已有30年左右,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具有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审美。而其根本是具有"审丑"风格的类型小说,"他者"的存在性,让恐怖小说的"审丑"具有别样的特色。探讨恐怖小说的"他者"审丑,可以审视当前文化的审美走向,对于揭示"审丑"规律和"审丑"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对当代恐怖小说在创作作品时应该如何将审丑的内涵扩大有一定的启示。并对当今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恐怖小说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类和整理,以期让中国当代恐怖小说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恶梦不用怕     
西子姐姐: 我几乎天天晚上做恶梦,大部分都是梦见很恐怖的事情。早上醒来,这种恐怖的画面还是很清晰,忘也忘不掉。为了这个,我白天不看鬼怪片子,不看恐怖小说,但到了晚上,脑子里还是会出现恐怖的画面,我非常害怕。你说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在其恐怖小说中对环境的恐怖渲染,对复活、活埋、死亡等场景的描写,对病态人格题材的偏好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使他的恐怖小说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恐怖"效果。  相似文献   

13.
《厄舍府的倒塌》是爱伦·坡恐怖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它很好地体现了坡恐怖小说的创作特色。本文将从美学入手分析爱伦·坡恐怖小说的恐怖之美,指出作者的审美观是继承了伊曼努尔·康德美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哥特式小说注重营造恐怖气氛.爱伦坡的经典之作<一桶白葡萄酒>是哥特式小说的典型.小说一味地制造恐怖,不是借此来征服读者的心灵,使之成为其奴役的对象,而是通过恐怖本身所蕴藏着的一种魅力,等待着读者去发现,去欣赏.用解构主义二元对立理论来解构<一桶白葡萄酒>中的恐怖,构建哥特式小说中的甘甜.  相似文献   

1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恐怖小说的创作队伍逐渐壮大起来,到2005年,一度出现了恐怖小说创作、出版前所未有的热潮。但面对着这一类型化小说创作过度繁盛,一系列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也逐渐暴露出来。面对解决诸种困境的出路,恐怖小说本土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起来。在响应本土化号召下产生的恐怖小说《暗穴》,为中国恐怖小说本土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具体操作手法。  相似文献   

16.
恐怖小说是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一种小说类型,其魅力就在于它带给我们强烈的、刺激的阅读感受。对现代读者来说,阅读恐怖小说的体验也许类似观看一部惊悚影片。正好比导演需要调  相似文献   

17.
王红莉 《海外英语》2012,(22):222-223,229
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其小说常常以复仇、凶杀、变态、精神错乱为主要内容,给人以荒诞、恐怖、血腥、离奇的五官冲击,他的小说往往使人感到诡异,但是这种诡异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引人入胜,不禁使人感叹爱伦·坡这绝妙的构思。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使爱伦·坡的文学作品在这近一个世纪里特别受大家的追捧,他在文学界也逐渐享有很高的声誉。在18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是哥特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而爱伦·坡所写的小说绝大多数就是这种小说,但是他的小说因为精妙的叙事结构,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怪诞的氛围营造,独特的坡式幽默等艺术特点又有别于其他的哥特式小说。爱伦·坡的文学作品用其绝妙诡异的艺术创作成就使哥特小说的流行模式更加完善,对英美其他文学家的作品产生深刻影响,也对英美文学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章主要从叙事结构、心理刻画、渲染氛围、坡式幽默四个方面阐述爱伦·坡小说的艺术创作成就,领略爱伦·坡小说的独特的艺术风采,走进爱伦·坡式黑色幽默的恐怖世界。  相似文献   

18.
宋寒冰  刘颖  刘悦  程莲 《海外英语》2013,(1):194-196
哥特文学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却一直处于被批评的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哥特小说不仅曾经红极一时,而且其本身具有许多积极向上的特点,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借鉴价值。在对哥特式文学的分析中,黑暗因素是哥特小说的主要色彩。黑暗因素通常包括恐怖的因素、黑暗的时间以及梦境。恐怖与恐惧是一个哥特式小说作者广泛采用的主要的黑暗因素。在许多哥特小说中,哥特小说的作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的描绘表达出黑暗的世界,吸引读者进入充满紧张恐怖气氛的环境,这种写作手法十分适合现代读者的口味。梦境是哥特小说的另外一种黑暗因素。当人们感觉到噩梦或梦中的情景经常在现实中发生时,会感到恐慌,也使读者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黑暗的时间是哥特文学的另一个黑暗因素。  相似文献   

19.
感伤与恐怖是哥特式小说最为突出的情感表达。通过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分析小说在感伤与恐怖气氛下的三种典型的情感内涵———贵族情结、情感隔绝和生态预警,力图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20.
被誉为"当代恐怖小说大师"的美国小说家斯蒂芬·金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恐怖小说创作模式——社会恐怖小说,他的作品不再强调超自然的描写,而是将发生在现实社会中的恐怖故事向社会各个层面纵深发展,从而审视深刻的社会现实。斯蒂芬·金小说的电影改编继承了小说文本最显著的特性——社会现实性,改编特色在于影片常反映出现代生活的"焦虑性"、现实中人的"面具性"、人类精神的"希望性"。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有助于人们对金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