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性、女儿性、妻性是女性作为母亲、女儿和妻子所特有的属性。这是女性作为女性的人格的基本构成。但中国封建时代的女性却以“无妻性”为其人格特征。因为在以男子为中心的文明时代,女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历史性地失落了”。因而,妇女的解放、女性正常妻性的恢复,并非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妇女解放问题,而是一个远为复杂的社会解发问题。本文以鲁迅杂文中的一些观,之为根本依据,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无妻性及其相关问题作了比较透辟的阐发。  相似文献   

2.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主要为女儿、妻子、媳妇、母亲等,而由女性这一家庭角色所衍生出的女性特质则是“女儿性”“妻性”“母性”等。作为综合属性,三者始终蕴含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而何种特质占主导地位,这与女性的角色阶段、责任意识、价值定位等密切相关。在情感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女性唯有正确理解自身在亲情关系中的角色定位及价值体现,才能处理好各种家庭情感问题,从而在立足社会时少一些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3.
雷水莲 《丽水学院学报》2004,26(4):22-23,31
上海沦陷区女性作家张爱玲,由于所处的时代、社会、家庭环境及其个人独到的女性经验的影响。在主观上她渲染性别意识,以一个边缘者的姿态进行女性经验的书写,以素朴的人生描绘来彰显她的清醒的成熟的女性意识。她的女性文本具体表现为对传统“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否定.以示必须走出女性神话。  相似文献   

4.
庐隐和徐坤两位女作家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解放所面临的人格裂变和精神苦痛。作为“五四”后第一代知识女性,庐隐作品中的“现代娜拉”在觉醒后无路可走的郁闷彷徨中找不到精神家园。半个多世纪后,徐坤笔下的现代女性实现了“五四”女儿走上社会,寻求自我价值的梦想,却又在社会和家庭的两难选择中陷入了生存和精神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5.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姜系的右矗借鉴.  相似文献   

6.
林香扬 《成才之路》2010,(16):74-75
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是鲁迅塑造的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女性,小说对女性形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揭示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鲁迅把“妇女解放”这个问题放在社会解放这个社会思想大课题来进行探索的,即社会解放了,妇女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林志浩同志的《论<祝福>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见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文学论集》第一集)一文,在探索祥林嫂悲剧的深广意义时,提出:“在祥林嫂身上,只有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她是鲁迅心目中的‘无妻性’的典型。”这个结论是难于使人接受的。 所谓“无妻性”的命题,是鲁迅先生在1927年9月24日写的《小杂感》一文中提出的,它的主要锋芒是针对蒋介石,汪精卫之流以“英雄”的姿态和“讲演”的形式欺骗人民的卑劣行径,而《祝福》写于1924年2月。我们很难设想三年半以前写的小说,是三年半以后的某种思想的典型。再说,纵观鲁迅先生一生的言论著述,找不出只言片语说他塑造的某个形象是他“心目中”某种思想的典型。相反,鲁迅却多次说过类似这样的话:“而历来所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了实现富国自强,女性作为一股长期被忽视的力量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不少“五四”女青年完成了由贤妻良母到新女性的转换,从幕后走上社会大舞台,以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鲁迅以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开启了中国人对新的身体存在形式的构想。张恨水则写了一系列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性“出走”以后怎么办的解答。可以说,鲁迅是客观、清醒地思考女性命运的,但由于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男性视角,而无法真正进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恨水则填补了鲁迅留下来的空白,他从女性立场去书写女性内在的精神创伤,并回答了“出走”以后怎么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宋词所表现的宋代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代化表现出一种“人的解放”的体精神。这种“人的解放”,事实上包括妇女的解放在内。宋代女女解放的评价视角,大抵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男性世界之妇女观发生了质的改变;二是女性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宋词以写艳情为主,以表现女性世界和女性生活为主要题材,乃是时代化赋予的使命。宋词中普遍地表现出同情女性、理解女性,对女性以独立人格、主体价值的认识和人道的关怀,正是这种社会化思潮的折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尤其把恢复女性人格、提高女胜地位、反抗“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作为妇女运动的重要课题。鲁迅在1925年创作了著名的反映知识分子婚恋悲剧的小说《伤逝》,茅盾在1928年创作了以小资产阶级婚姻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创造》。通过对两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比较,揭示在男权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女性启蒙的艰难和女性获得解放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1.
“女性解放”作为一种特殊的解放运动,首先要解除的就是性的束缚,这是女性寻求自由发展的基础,而真正的自由发展恰恰是以人格独立作为保障的,人格的自由与发展才是女性解放的价值所在。19世纪末托尔斯泰、易卜生借助他们笔下的安娜、娜拉为女人呼喊出心中的渴望,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女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唐弢同志为纪念鲁迅先生八十诞辰而作的散文《琐忆》,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的散文。作者选取了自己与鲁迅先生交往过程中亲身经历的几件事作为这篇文章的基本材料,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怀念之情。文章开头,引用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两句诗是鲁迅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因此,用这两句诗统领全文,就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先生“能憎,才能爱”的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作者正是以这种鲜明的爱憎感情为经,以亲  相似文献   

13.
以西方人道主义作参照系,鲁迅人道主义有自己的特点:以解放人性、解放民众为目标;倡导“以幼者弱者为本位”的伦理原则,具有为被压迫者而呼号而战斗的明确倾向性;主张战斗的人道主义,反对“博爱主义”。后期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哲学,否定了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4.
女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社会文化历史的边缘,她们具有作为女性的自然性别而丧失了文化性别和精神性别。女性主义兴起后,觉醒的女性向男权社会挑战,她们以行动颠覆女性的社会边缘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决定了文学描写中女性形象的地位。鲁迅、茅盾等以全知全能的叙述方式提出了女性面临的问题,但女性是沉默的;庐隐、冰心、丁玲等以日记体、书信体的形式,让女性以“我”、以“妇女”的名义和身体去讲述、去言说,从而确立了女性自我言说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社会转型,新一代的知识精英把思想启蒙作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仿佛只要将西方文化精神植入中国老态龙钟的机体,中国便会重新焕发出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这样说。中国知识分子精心编织了一个有关中国命运的启蒙神话,“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西方现代价值观便是这一个“神话”的故事内容。然而,启蒙理想是否存在有内在的缺陷?“女性解放”“个性自由”等神话内容能走多远?思想启蒙是否能彻底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两个时代的作家,鲁迅和巴金在对启蒙理想的反思中都发现了启蒙神话的虚妄,洞察到了启蒙神话的乌托邦色彩。在《伤逝》和《寒夜》中,鲁迅和巴金用不同的方式打破了他们亲手编织的个性解放的“启蒙神话”。  相似文献   

16.
韩靖 《文教资料》2009,(17):12-15
两性关系遭际给鲁迅、周作人的女性解放思想带来了深隐的影响。鲁迅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对女性的社会关怀为关注.在对女性的精神依附性进行批判的同时呼唤女性社会人格的独立和强大.其中隐含着封建包办婚姻的教训和痛苦:而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生活则使周作人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女性的世俗幸福为关注.致力于建立“女性本位”的伦理新秩序,使女性得到“性”的权利和科学常识的陶冶.从而充分享受为人妻母的自然角色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与两性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形象在我国目前的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往往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偏执地体现着男性话语的霸权地位。男性话语作为尺度和标准,在广告中为女性形象乃至通过广告媒体为女性文化、女性的社会地位设定“应然”的状态,表达对女性的社会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本文试图透过日益强烈地影响文化时尚乃至整个大众文化价值理念的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来探讨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归宿;扬弃女权主义平等与差异之争,从完整人格意义上寻求女性的解放(或说两性的解放)以及广告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5,(5):19-22
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妇女解放问题的严肃思考。他试图通过其创作为新时代的女性解放寻找一条正确的道路,促使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文章以鲁迅笔下所塑造的典型女性形象和妇女解放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理论探讨、分析她们的各自命运,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对女性解放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性文化心理概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四时期开始,以鲁迅、周作人、张竞生、潘光旦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分子,策动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场以“人本主义”为核心,以女性解放为先导,以社会为本位的性文化变革运动。这场性文化变革运动所确立起来的新旧杂糅的价值体系,一方面以其现代性和前卫性冲击着传统的价值体系,确立起一系列性文化的现代命题,另一方面又因其理论的局限性和传播的单向性而脱离了民众和时代,以至于陷入乌托邦的境地。  相似文献   

20.
作为女人天性重要的一部分,"妻性"常被作为分析女子形象的关键词,然妻性概念本身却未能得到充分探讨。通过解读苏青、张爱玲等作家的小说文本,可以分析得出"妻性"的两层内涵,即作为与夫性相对应的女性角色,对丈夫情感上具有强烈的依附性和排他本能的占有性;作为女儿性的延伸,具有人身和精神上的平等与独立。由于经济权的不平等,为人妻者往往无法逃脱对人身与人格平等要求之间的内在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