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习语是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组,从英汉习语的表现语义和文化特征看,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非对应关系,相应地可采用直译、意译、增译、减译等翻译法进行互译.这可帮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正确把握和使用习语。  相似文献   

2.
习语极具民族文化意蕴,因此,习语对译,会使翻译更准确,更有文采。要做好习语的对译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习语中的文化意蕴,及所处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3.
英汉习语反映了中西文化在自然地理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等方面的不同;习语的翻译既是探求社会文化,又是"意"、"象"处理的过程.准确通顺的习语翻译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理解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采用实译(存象)、虚译(存意)及虚实结合(意象兼顾)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于是在英汉习语互译中产生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语言的意念功能决定了习语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习语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使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英汉习语,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成语、谚语和歇后语都是常见的习语.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与瑰宝,甚至是世界语言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若要将其准确无误地翻译给世界人民研读学习.需讲求一些方法。文章通过比较分析习语的文化内涵,归纳了直译、意译、套译等汉语习语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文章在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指导,结合汉语习语的特点,通过对汉语习语英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来探讨汉语习语英译的策略和方法,旨在为汉语习语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进而达到促进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翻译的目的:为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的发展,译者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如果译者考虑目的语符合译语读者习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则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传递着社会文化信息。汉英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汉英习语表达的差异,而表达的差异则构成了习语翻译中的一大障碍。该文首先阐述了汉英习语的文化差异,然后根据文化差异和大众普遍接受的翻译标准提出了直译、意译、增译、略译、借译五种习语翻译策略,并列举了大量实例来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宗教习语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常引起丰富的联想.翻译时除了应当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文化特色.异化和归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回顾我国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研究源于宗教文化习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出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了大量文化信息,这使得汉语习语英译成为翻译的难点。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就是要翻译意义,并尽可能使原文和译文达到意义与风格的对等。本文借助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以对《红楼梦》中出现的习语的英译为例,对汉语习语的英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汉语习语从广义上说包括谚语、成语、俚语、俗语和典故等,形式多样。习语是汉语的核心和精华,翻译汉语习语不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承载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我们要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习语就不可不译。本文分析了汉语习语的特点,根据它的特点来对汉语习语进行分类翻译,主要探讨了以下三种翻译方法:意译法、省略法和借用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习语是从人民口语和经典著作中提出来的语言精华,是历代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语言中的瑰宝。习语体现其民族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无不给其民族语言留下深刻独特的烙印。本文试图利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然后进一步探究在这种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可译性及翻译的准确性。笔者认为文化的不可译性可向可译性转换,但应注意习语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现今的翻译已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迁移,而且还是文化的交流。根据英语习语所在的具体语境,在文化层次上来探讨英语习语的翻译;论述了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并总结了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强调最大限度实现译入语和源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千百年的锤炼,习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象,通常有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两层含义。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较大,它们源于不同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文化心理等,翻译时要灵活使用不同方法,如直译、略译、套译、意译、直译意译兼用或直译加注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学敏 《考试周刊》2011,(26):113-1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在翻译中很难把握,也往往是翻译的难点。只有正确地理解其内涵,才能译出习语的内在意义。本文中我将通过中英两种文化异同点的比较,将习语翻译归纳为三种关系类型:对应关系、半对应关系和不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习语翻译中的文化难点,尝试给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才能将习语译得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5.
翻译界在习语翻译上存在巨大误区。教科书不知道何为习语。普遍认为,习语翻译的结果不一定是习语,却仍称作是习语翻译,直译、意译、注释法等是习语翻译的方法。习语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固定短语,习语翻译的结果一定是习语才是习语翻译,习语翻译的方法是套译,策略是鲁迅提倡的"保存洋气"。  相似文献   

16.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而固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论文从文化的角度入手,通过列举大量例子阐述了习语的起源及所蕴含的文化特点,论述了习语的可译性,旨在提供翻译英语习语的几种常用方法,以期对今后进行习语翻译研究的学者提供建设性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习语是传承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的媒介,英语和汉语的习语的形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对这些文化差异进行了解的话,很容易造成表意上的混乱,并且也由于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很多英汉的习语不可译,本文通过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以及不可译问题的成因进行了论述,旨在能够对英汉习语翻译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文化因素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民族语言中的习语(俗语)皆有特定的民族习俗背景和民族文化渊源,习语的翻译应注意"信息"的准确转达,故宜译成与另一民族语言意思相同或相近的习语(俗语成语),而不宜字字对译.习语翻译要更多地寻找不同民族文化、语言中的共同之处,才能把源自不同民族文化土壤的成语典故,清楚明白地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英汉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文章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宗教文化、思维等方面差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英汉习语翻泽的具体原别和方法。即: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相互直译;不宜保留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的可意译:典故、谚语等可进行扩译等。  相似文献   

20.
沙皮罗和赛珍珠对《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所进行的翻译是广大英语爱好者眼中的两部经典译本,文章选取其中的翻译实例,从人物绰号翻译,文化词语翻译及习语谚语翻译三方面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当中同时存在宏观可译性和微观不可译性,提醒广大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正确传递文化含义,达到既忠实原文意图,又体现不同文化风格,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容易理解他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