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官僚主义是寄生在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上的一颗毒瘤,反对官僚主义必须有的放矢。文章对官僚主义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反对官僚主义不能片面理解官僚制度和官僚主义的阶级性.忽视反对官僚主义的长期性;反对官僚主义的现实目标是建立法治国家和有限政府,实行有限行政;并提出了反对官僚主义的一些建设性对策,以推动我国官僚主义问题的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2.
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加速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才能卓有成效地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一官僚主义是指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的领导作风,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伴随着具有官僚政治特点的剥削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旧社会的固有产物。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会有官僚主义这种现象。只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身并不必然产生官僚主义。由于我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官僚政治废墟上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还很不完善,由于封建专制传统、小生产习惯势力和思想意识等的影响还严重存在,因此,官僚主义的现象在  相似文献   

3.
<正>官僚主义是在剥削阶级社会中长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向它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并且在其后经常不断地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尽管成绩是显著的,但官僚主义至今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严重存在,成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消极因素。邓小平历来对官僚主义持明确反对的态度,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就此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反对官僚主义是邓小平政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有效地铲除官僚主义,学习、研究邓小平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从中吸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官僚主义在俄共党内和苏维埃国家机关中逐渐蔓延起来,严重地影响到俄共党的建设、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此,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同官僚主义进行了顽强的斗争.重温苏俄时期反对官僚主义的历史,总结俄共党和苏维埃国家反对官僚主义的经验,无疑对我们今天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反对官僚主义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持“人民主权”原则 ,为反对官僚主义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 ,通过良好的决策机制反对和抵制官僚主义 ;三是要实行依法治国 ,完善监督机制 ,为反对官僚主义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6.
官僚主义是一种历史性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所固有的特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本文拟就官僚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社会主义条件下它为什么仍然存在等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这对于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可能会具有某些现实意义。一在私有制社会里,由于权力集中于极少数统治者手里,广大人民群众处于无权和受压迫的地位,因此,享有特权,脱离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列宁对苏俄党政机关中盛行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他认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沙皇政府专制的思想毒瘤、人民群众偏低的文化素质是产生官僚主义的四大根源。根据苏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列宁提出消除官僚主义的四大措施:推行民主公开制度,打造透明政治,让官僚主义无所遁形;推行民主监督制度,完善权力制约机制以防治官僚主义;健全社会法律制度,为反官僚主义提供锋利武器;大力发展经济与文化,消除官僚主义的滋生土壤。列宁反官僚主义的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反腐倡廉、反庸反昏、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科学地分析了产生官僚主义的原因,提出了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措施。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也就是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道路。一我国存在官僚主义吗?邓小平同志从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他还明确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反对官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反对官僚主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急迫的任务;二是深刻地揭示了官僚主义的根源;三是提出了克服官僚主义的科学方法。邓小平的反对官僚主义思想有其鲜明的特色:解放思想是其思想前提;正确地处理了现代化建设与反对官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对官僚主义一向深恶痛绝。他为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提出了许多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的重要思想,阐明了反对官僚主义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本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现状,提出了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视普法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引导学生自律和加大查处力度等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执法办事三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党的政法队伍建设;做到依法治国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同步推进,保障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建立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走法制化之路。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是保障人权的本质要求,是减少贫困、体现社会公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网络监督是我国反腐败的新利器,但因其发展时间较短,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应有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制约。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完善网络监督机制:网民方面,适当施加舆论压力,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网络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密切对外合作;政府、检察院方面,积极健全监督体制,完善工作机制;立法机关方面,着力加强法律研究,健全反腐立法。  相似文献   

15.
在行政法治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包括行政组织法和部门行政法两个维度。行政组织法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包括将国家价值目标元素融入立法目的、国家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元素融入立法原则、公务员法律规范上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三个层面。部门行政法上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则集中体现为以核心价值观重塑教育行政、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公安行政、以核心价值观强化民政行政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把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纳入阶级斗争的范畴,党的制度建设的目的是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党的领导,"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并不意味着党的制度创新的完成而是党的制度创新的开始.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并致力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制度创新.在反对官僚主义斗争中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意义在于: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体现了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建党的原则,体现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综合治理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列宁法制思想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问题,在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守法、司法和法律监督等方面作了许多创造性的精辟论述。列宁法制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经济建设与法制以及反腐败与法制等三个方面。这些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行政体制改革和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作为体制转换的重要方面正在全面推开。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提高“依法治国”的执政水平,已成为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分析了日本公务员制度中人员分类管理、人事管理体制、人员编制等三方面的特点,认为日本公务员制度在国家和地方公务员在财权和事权的平衡上需要进一步理顺,地方公务员在职级、待遇的标准上需要进一步统一,并且需要进一步改善公务员管理在局部区域过于薄弱的状况。通过研究,作者提出日本公务员制度在以法律形式规范人员编制、建立政府机关内部矛盾化解机制、切实抓好在岗公务员业务培训三方面尤其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9.
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所谓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是指政府以一定的成本获取律师事务所或社会律师(政府法制部门和公职律师所及其工作人员除外)以各种形式提供的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