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陈默 《贵州档案》2001,(5):29-30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名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国大历史》等一系列作在中国大陆陆续出版,给中国的学术界带来不小的震撼。时至今日,大历史观点仍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今年6月,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又在大陆面世,书中详细讲述了大历史观点的萌发和形成过程。如果仔细研究黄仁宇的这段经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完整的档案记录造就了大历史观点。  相似文献   

2.
已归道山的黄仁宇(1918-0000年)并未淡出读书人的视线。相反,随着三联书店重新推出黄仁宇作品系列,他又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面对《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著作的畅销,有人名之曰“黄仁宇旋风”,有人称之为“黄仁宇现象”。许多人认为《万历十五年》 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图书评论》2011,(8):126-126
现代中国的历程/黄仁宇著/中华书局/2011 黄仁宇,他所带给读者的感觉是常在常新的。作为大陆版《黄仁宇全集》的补遗,这本《现代中国的历程》虽然身处边缘,却并不是价值上的边角料。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期间,黄仁宇作为国民党下层军官参加了反攻缅北的战斗,并兼职"业余新闻记者"撰写了多篇报道。本文以黄仁宇关于缅北之战的12篇战地通讯报道为研究对象,并引入《大公报》当年派至缅甸的随军记者吕德润的相关报道做对比分析,从新闻文本的角度考察了黄仁宇战争报道的书写特征。研究发现:黄的战争报道,从写作笔法看,以情节制胜,注重细节刻画;从新闻主体看,关注部队下层军官;从倾向性看,强调历史的光明面等。对此,本文兼以史学视角与新闻专业主义视角,分析黄仁宇战争报道的文本成因、优势与不足,进而探讨其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仁宇:母亲     
正黄仁宇(1918年~2000年1月8日),湖南长沙人,曾从戎于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期间的国民党军队,后赴美求学,密歇根大学历史博士,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著有《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畅销书。  相似文献   

6.
黄苗子致傅璇琮信(1979年5月23日) 璇琮同志: 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第一次寄书稿来时,金尧如同志知道,表示只要可用,就尽快给他出版。这样做将对国外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并说陈翰伯同志也同意他的主张。但书  相似文献   

7.
曾经在台湾《传记文学》上读到过几篇唐德刚先生的文章,读来真觉得是一种享受,很佩服。现在岳麓书社将这些文章集印成《晚清七十年》一书,给读者很大方便。印象中稍有一点删节的痕迹,这也无可如何。作者在大陆版自序中对此已经作了交代:“由于海峡两岸出版法略有出入,台湾版与大陆版亦稍有异同,贤明读者谅  相似文献   

8.
"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这是史学界长期以来的定论。但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通过大历史的新颖视角,从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入手,分析出明朝体制上不可根治的痼疾,指出了明朝必然灭亡的命运。也  相似文献   

9.
章一平 《新闻记者》2008,(10):70-73
近年来,"口述历史"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包括历史学家唐德刚为胡适、李宗仁整理的回忆录,学者何兆武的口述回忆<上学记>等,都成为畅销书.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5,(35):74-74
《胡适杂忆》唐德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定价:22元对胡适一生牵惹到的无数问题与纠葛,唐德刚先生在本书里几乎知无不谈,谈无不快。但本书又不止于回忆,唐德刚还畅谈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以及其他一切胡适关注的学问。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话,历史只是一种摆设,或是用来证明族群沿传悠久的闪光金箔片,也曾经听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名言.但后者的凸显至今寥若晨星,而前者的流行却如星雨,反差之大,令人感慨系之.不过,也不难看到与流行的戏说热并行的是: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也在国内读书界中引发了不小的热动,和时下的钱穆热,似乎差强人意,聊以慰藉.读钱穆,谈钱穆,大家最特出的感受是:原来历史著作也可以写得如钱穆这般"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2.
<正>《万历十五年》是华裔美籍历史学家黄仁宇1976年用英文写的一本纪传体史学著作,原名《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本书问世后,风行数十年,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其中文本入选"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黄仁宇先生通过聚焦明末一个"无关紧要"的年份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借助对皇帝朱翊钧和首辅张居正、申时行以及文官海瑞、武将戚继光、思想家李  相似文献   

13.
显微市场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这部回忆录写于1983年,书中涉及他早年从军和壮年时期在美国打工、求学的经历,包括一些对英美学术界人士的批评。作者反思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艰难历程,同时着眼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个人经验扣合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终于呈现为文字平易直白、内容丰富壮阔的“大历史观”。 选题点评:黄仁宇先生生前立嘱,他的回忆录只能在他去世后出版(黄先生  相似文献   

14.
环绕《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共选刊了16封信件(内附信不计),大致为黄仁宇、黄苗子及傅璇琮(代表中华书局编辑部)相互交换意见,推动书籍出版而互通信息。可分为三个时段,即(一)由1979年5月黄苗子先生推荐黄仁宇先生这部书稿,至1980年6月,中华书局编辑部与黄仁宇先生就稿件的修改进行商议;(二)1982年,《万历十五年》出版前后,就稿费的支付所作的协商;(三)1994年  相似文献   

15.
孙冉 《中国新闻周刊》2009,(48):110-112
读者最初知道刘瑞琳和她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几年前他们出版的一本《袁氏出国》,虽然薄得要命,但已经足够颠覆以往从教科书里得来的那段历史。那一次也是读者第一回知道了唐德刚。  相似文献   

16.
1975年9月,时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历史教授的黄仁宇,携带妻儿进行了一次耶鲁之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他刚刚写就的一部书稿——《中国并不神秘》,寻求该校历史系教授亚瑟·莱特(芮沃寿)的帮助。亚瑟·莱特是美国著名的史学家兼评论家,有了他的推荐,黄仁宇书稿的出版将会变得顺利许多。但这却并不是一次愉快之旅。那是一个大雨的午后,黄仁宇与亚瑟·莱特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沟通,却没有得到这位学术权威的肯定。在亚瑟·莱特看来,这位华裔学者的书稿立意过于宏大,它试图仅仅用数万字告诉读者中国历史兴衰罔替的秘密,而这几乎是徒劳无功的,莱…  相似文献   

17.
范军 《出版史料》2008,(1):73-75
一、本书共收录1985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二十二年间中国内地出版的有关出版文化史方面的著作、译作二千一百余种。1985年以前和2007年出版的少数相关著作,则以附注(用【另】字标明)形式适当收录。内容涉及外国出版文化史的一百五十余种,则作为附录列于书后,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古人作史,讲究的是“寓论断于序事”,到了当代,这个传统几乎消失殆尽,历史学家们丧失了讲故事的能力。八十年代,黄仁宇的著作着实给中国人上了一课,后来的吴思、张鸣、易中天、张宏杰,包括从网络走到前台的当年明月,每个人的出现都带来一股热潮。历史的写法有N种,N的数值在迅速膨胀。  相似文献   

19.
据《辞海》释义,丛书是指“集多种单独的著作成为一套冠以总书名的出版物。有综合性与专门性之分。有的一次出齐,有的则逐册连续多年出版”。丛书以其规模大、分量重与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而日益受到读者、出版者和发行者的青睐,已经成为当今图书市场上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蔡茂 《兰台世界》2016,(4):139-141
2007年出现的《出师表》争论从表面上看是对诸葛亮的看法不同,对《出师表》的理解各异,实质上却是历史评价的方法问题,即是从道德的立场评价历史还是"从技术上的角度看历史"的问题。本文借鉴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从公文角度解读《出师表》,认为历史评价的方法不能由道德立场主导,公文评价标准既不是道德标准,也不是艺术标准,而是它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